臺大醫院神經部 葉炳強
前言
自十六世紀以來,傳播媒體從印刷術發展到報章雜誌的興起,接著是電影、廣播與電視的相繼出現,成為深入大眾生活的重要媒體。現今,二十世紀後期,人類進入資訊新時代,電腦與網路的結合更為人類帶來嶄新的資訊新紀元。其中,電影有別於其他媒體,她以動態影像直接表現她豐富的說故事本領(敘事性,Narrative),她的存在是其他帄面媒體或電子媒體無可取代。
電影的影響及功能
在世界各地,無時無刻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在觀看電影,觀賞著主流的娛樂性劇情片、紀錄片或實驗電影。有的在設備一流的戲院,有的在學校教室或自家的電視機、電腦螢幕前。傳統估計,全球電影院每年吸引將近一百五十億的觀眾,但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衛星或網路傳送,光碟製作方便,電影觀眾遠遠超過前面估計的數十倍之多。
毫無疑問,電影是影響力極大的傳播媒體之一。我們不僅常想起自己在觀賞電影時最刺激、最感人的時刻,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言行舉止、穿著與髮型都有電影所影響的痕跡。
大體而言,電影的情節、故事、人物、環境能提供許多不同的功能,包括(一)娛樂性:無論工作、課業之餘,與家人、同學或朋友利用觀賞電影來消磨時間、放鬆心情或增進感情,電影都是重要的娛樂媒介。
(二)投射性或隱喻性:以電影故事來諷刺時局(如災難片『火山爆發』,討論危機處理,應付天災)、政治(如『白宮風暴』)、反應歷史(如『辛德勒的名單』)及突顯爭議性議題(如愛滋病人的權宜『費城』)。 (三)教育性:『如果教室像電影院』的烏托邦早已實現在小、中及大學的課業上,包括教育短片、紀錄片(Discovery有線頻道是製作這一類紀錄片的佼佼者)。 大學課程中,敘事性的商業電影更經常成為人文課程的教材。在專業學門中更有文學、法學及醫學等課程運用電影作為教學媒介。本文將對醫學教育做進一步介紹。
(四)感召性(治療性或激勵性):由於電影的敘事性或說故事能力極強,電影情節往往有相當的啟發性及影響力,作為家庭及心理治療的討論媒介是治療者的最愛(如布魯斯威利主演的『Kiss情人』探討夫妻關係)。在國外,有心理治療學者更整理出不同的電影探討不同個人心理、家庭及社會問題,書名為『Rent Two Films and Let’s Talk in the Morning-Using Popular Movies in Psychotherapy』。
電影作為教學媒介的優點
無論是好萊塢的主流電影,或是非好萊塢電影、商業性敘事影片都是經過
眾人的智慧及金錢製作而成,不管是畫面、表現均有典型的示範。電影中的主角把情節生動的呈現,對故事的描述、精神的傳達及意境態度的詮釋均來得活潑易懂。如果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知識性)領域、情意(態度性)領域及技能(技術性)領域三項來說明,作為傳播媒體之一的商業電影對認知及情意領域均有很好的示範及說明。試舉兩部電影作為醫療教育的例子: (一)傳染病的隔離原則:我們聞風色變的SARS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均歸類為三
級防護,到底傳染病的防護如何區分,在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達斯汀霍夫曼主演)就表現得清楚易懂。
(二)到底照顧長期病患有多麼困難?:在電影『親親壞姊妹』梅莉史翠普及李
奧納多就有很好的詮釋。
其次,經過故事改寫、編劇的安排,所謂真人真事的史實及故事比較不會有倫理隱私的問題,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描述經濟學家納許的疾病及戀愛故事,電影故事與真實故事或許有一些差距,但螢幕上的納許就是戲劇性的,觀眾就不必在意疾病呈現的真實面或納許夫妻的私生活。
無論是真人真事或虛構的故事,電影題材及來源總是那麼豐富,作為教學及學習媒介是取之不盡的寶庫。
疾病的多層次內涵及不同角色的影響
要了解「疾病」,我們必須要知道,任何病痛不單只影響身體功能,「疾病」也會產生精神心理的負擔,衝擊社會的關係結構。以SARS來作例子就很清楚地看到「疾病」對「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影響。SARS病毒引起的發燒、呼吸系統症狀是對身體及生理功能的影響,但不僅於此,除了病人本身會因疾病及隔離產生心理恐慌及害怕之外,當家裡有人患病時,病人及家屬也都會受到社會及周遭的異樣眼光。所以,疾病除了衝擊及威脅到病人本身之外,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家屬或照顧的家人;另外還包括照顧病人的醫療團隊也同樣深深的參與治療及研究的角色。因此,一個人的疾病並不單純,他的背後其實連帶影響許多周遭的人。要說明疾病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不容易,但若以說故事的方式,以電影來詮釋就簡單許多,『美麗境界』提供我們對『精神分裂』這個抽象疾病的了解,透過電影也呈現了疾病對偉大經濟學家所帶來的心理及專業上的影響、深愛著「納許」的妻子深深的為先生的病痛所苦。
因此,當我們觀看一部(無論身體或心理疾病)相關電影,都可以從這個疾病多層面影響的模式來解讀及賞析。透過電影我們對疾病會有更深一層的體驗,印象也會比較深刻。在課堂上,學習後能進入長期記憶的比例,一般估計少於百分之二十,但經由故事表現的電影卻往往在觀眾腦海留下深刻的回憶。
電影中的病人
生病的主角在電影中往往被描寫的非常仔細,身、心、靈及社會層面的需要都詮釋得淋漓盡致。著名的醫學教育電影『心靈點滴』在這方面就表達得很清
楚,男主角「亞當斯」從自己當病人開始就強調身、心及靈性方面的需要,甚至自己考上醫學院後,致力於改善病人身、心、靈方面的照顧。
此外,電影中的病人及家屬都盡力為自己的權益努力爭取,「羅倫佐的油」及「不要傷害我小孩」兩部電影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在觀賞電影時,我們可曾想到有一天自己患病就醫時,把自己的身、心、靈相關需要及可能相互影響告訴您的醫生,因為「疾病」會因為身、心、靈及社會各層面的影響而顯得複雜,而醫生也較能依循相關問題掌握及提供治療方法。
電影中的醫療人員
電影中的主角或角色扮演往往是典型示範,甚至因劇情及市場需要而誇張或戲劇化。綜而言之,電影中醫療人員影像鮮明,其對比如下:熱情的/冷漠的(心靈點滴);樂觀的/悲觀的(睡人);積極的/消極的(穿梭鬼門關);關懷的/野心的(危機總動員)。而現實生活中,神聖而偉大的醫護人員與冷漠無情的健康守護者都活生生的在我們醫療環境生活。或許,我們身為醫護人員的都應借助電影這個傳播媒體來作借鏡,不斷的學習和扮演著理想中的角色。
如何尋找與醫學或相關主題的電影
雖然電影非常發達,每年全世界的發行量數以千萬計,著明產地美國好萊塢也是大家熟悉的製片王國,但哪些電影與醫學有關?哪些醫學主題可找到相關電影?哪些電影主題在台灣有進口影帶或光碟片?假如缺乏相關資訊及管道,可能會讓人有找不到片子看的感覺。個人在這方面的經驗及方法建議如下:
(a) 網路電影資料庫:有一個網站:『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
(http://us.imdb.com)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資料庫,創立於1990年,目前由著名Amazon公司所收購。它提供幾十萬部電影的資料,有系統的以片名、演員、主要內容等方式來歸類,非常容易搜尋。舉例來說,院線片『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是描述一個四肢癱瘓(quadriplegia)的法醫辦案故事。假如想找尋與四肢癱瘓相關的電影,就經由劇情關鍵字(plot keywords):“quadriplegia”,找到七部其他電影。華文資料庫如King Net電影台(http://movie.kingnet.com.tw)也有很豐富的內容。
國家電影資料館:有豐富的圖書及電影年鑑收藏。公司网址:www.ck-dy.com (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