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之花盛开在小学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将提升小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进行情感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培养他们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呢?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冲动
人的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而产生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每一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给学生营造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的冲动。 如在教学《九寨沟》时,为了让大家对九寨沟有一个直观、感性、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九寨沟的一段视频来导入新课。当如诗如画的九寨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神奇的自然景观震撼了,置身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顺着这条情感的轨道走近课文、走近九寨沟,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再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通过齐读、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深层感悟课文,引导学生升华情感
情感是附着在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语句之中的,课文是作者寄托思想感情的载体。当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进入一定的情境后,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感悟课文,领会作者的爱憎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剖析其隐含的深层内涵,让学生穿透表象,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如《师恩难忘》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朴实而深邃,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感悟、仔细体会。如:“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从中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达到升华主题的功效。
三、真情演绎课文,让学生体会情感
用真情感染学生,一直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目标。教师真情演绎课文,必然能激起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课文所蕴涵的感情,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让学生体会出来的,只有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出文章的内涵,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因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章庖丁解牛式
的讲解,而要更多一点的感情输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情境表演等,吸引学生不断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文章的内在精髓。如《拉萨的天空》一文,“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等的反复品读,既使师生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迷人风采,又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了共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起到娱情培智的效果。
四、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情感
对学生情感的渗透是长期的,也是多维的,如果仅仅凭借课本中的有限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只能是杯水车薪。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精心挑选那些富含真情,意境优美的美文佳作,让学生自学品读、玩味,汲取其中养分。实践证明,通过这些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文章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束缚,将思维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从而增加学生的信息获取,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钱学森》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文中小主人公们虽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即对自己祖国的深深之爱和对亲友的真挚情感,从而感受人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片富含情感的乐园,是盛开情感之花的天空。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探索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挖掘和整合教材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提升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愈发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