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RS在病毒性脑炎与低级别脑胶质瘤
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姚中川
(费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3400)
【摘要】目的:分析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病毒性脑炎与低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及10例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进行1H-MRS检查,观察病毒性脑炎与低级别脑胶质瘤1H-MRS胆碱峰(Cho)、肌酸峰(Cr)、N-乙酰天冬氨酸(NAA)及乳酸峰(Lac)的变化,并分别统计分析Cho/Cr、NAA/Cr、NAA/Cho比值。结果:与对侧或邻近相对正常脑组织比较,病毒性脑炎病例Cho峰呈轻度降低或升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病例Cho峰升高,两组病例NAA峰均不同程度降低,Cho/Cr、NAA/Cr、NAA/Cho三个比值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在病毒性脑炎与低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胶质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6-0061-03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低级别胶质瘤是脑实质中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角质细胞发生的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两者均是临床常见病,均可有头晕、头痛、精神异常、肢体瘫痪、癫痫等症状,但治疗方案大不相同。根据病灶的形态特点及信号特征,常规MRI及MRI增强扫描可以对大多数病毒性脑炎及低级别脑胶质瘤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然而少数情况下两者影像学表现相似,临床难以鉴别。磁共振波谱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观察活体细胞代谢、生化改变的检查方法,在显示组织生化特征方面较传统磁共振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对1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和10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图像进行分析,探讨1HMRS在两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方法与材料
1.1 对象
1.1.1脑炎组:收集我院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收入院的1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根据诊断标准[1]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4~62岁,平均4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有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癫痫、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异常改变。所有患者在急性或亚急性阶段进行MRI检查。经腰椎穿刺检查,白细胞计数均在60~100×106/L之间,颅内压有不同程度增高,蛋白质含量轻度到中度增高,糖、氯化物检查大致正常。脑
电图为单侧或双侧额颞叶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表现。
1.1.2胶质瘤组: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0例脑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将恶性程度为Ⅱ级、起源于星形细胞的肿瘤定为低级别胶质瘤。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9~57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行MRI检查。
1.2 方法
采用GE 1.5T光纤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常规扫描采用头部标准线圈,扫描参数为系统默认,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轴位 T1WI、T2WI、T2FLAIR、DWI及矢状位、
1
冠状位T2WI,H-MRS扫描采用多体素氢质子波谱脑检查(TR 1000ms,TE 144ms),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测量区域的定位,选择病灶最大层面作为1H-MRS的定位层面,选取病变实质区域及相应部位正常脑实质区作为感兴趣区,自动预扫描程序完成扫描前匀场、水抑制,扫描时间约5min,利用系统自带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感兴趣区波谱,并测量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0)、肌酸(Cr)等物质的峰下面积,进而得出Cho/Cr、NAA/Cr、NAA/Cho三种物质的比值。临床怀疑胶质瘤患者,按0.1mmol/kg体重静脉团注钆喷替酸葡胺(Gd-DTPA)后行MRI T1WI相增强扫描。
1.3 资料处理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
深静脉血栓的准确性较好,且敏感度和特异性较强,操作更加简便,安全无创,可以作为反复检查的手段。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确诊,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丽莎,余庆红,郑维君,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
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19(1):44-46.
[2]周平安,刁杰,张小宾.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9):1344-1347.
[3]郭志英,栗平,张淑珍.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19(2):132-134.
61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8月 第2卷第16期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ho/Cr、NAA/Cr、 NAA/Cho比值做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表1 脑炎组病灶侧与正常侧1H-MRS代谢物比较(x-±s)
感兴趣区Cho/CrCho/NAA NAA/ChoNAA/Cr病灶侧1.67±0.551.93±0.780.56±0.220.79±0.26正常侧
1.15±0.281.05±0.411.16±0.411.37±0.27t值-3.125.25-6.68-6.40P值
0.008
0.04
0.003
0.01
表2 脑瘤组病灶侧与正常侧1H-MRS代谢物比较(x
-±s)感兴趣区Cho/CrCho/NAANAA/ChoNAA/Cr病灶侧3.37±0.886.32±2.870.28±0.320.48±0.22正常侧
1.09±0.130.84±0.331.38±0.491.65±0.34t值7.105.55-6.66-9.37P值
0.003
0.003
0.001
0.004
表3 脑炎组病灶侧与脑瘤组病灶侧1H-MRS代谢物比较(x
-±s)感兴趣区Cho/CrCho/NAANAA/Cho NAA/Cr胶质瘤组3.36±0.937.60±4.330.18±0.170.75±0.39脑炎组
1.49±0.832.54±1.660.66±0.321.02±0.23t值5.524.43-4.51-1.67P值
0.003
0.004
0.007
0.001
表4 脑炎组正常侧与脑瘤组正常侧1H-MRS代谢物比较(x
-±s)感兴趣区Cho/CrCho/NAANAA/ChoNAA/Cr病灶侧1.17±0.230.35±0.241.38±0.351.58±0.20正常侧
1.17±0.260.36±0.221.32±0.321.37±0.27t值-2.25 0.69-6.35-2.18P值
0.005
0.46 0.54
0.064
3讨论
病毒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以单疱疹病毒性脑炎最为多见。其病理学基础是病毒的溶细胞作用以及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使神经细胞坏死、脱髓鞘改变,从而影响脑细胞代谢[2,3]。临床工作中主要依靠病史、血清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检查做出诊断。近年随着 MRI成像技术的发展,DWI、MRS、SWI等新的成像序列不断出现,使MRI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MRI上病毒性脑炎表现为双侧额、颞、顶、岛叶及基底节区多发双侧或单侧病灶[4],对称或不规则分布,病变以侵犯灰质为主,主要位于皮层,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早期强化常不明显,多在病程第2周后出现斑片样、脑回样强化。本研究患者常规MRI上病变均具有散在、多发的特点,病灶主要位于额、顶、颞叶及基底节区,符合病毒性脑炎的病理改变特点。有研究证实[5]病毒性脑炎在早期已证实有代谢改变,考虑为脱髓鞘和炎症改变。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其形态
62
学表现复杂,依据肿瘤分化程度可分为4级,不同级别患者预后差别较大。低级别胶质瘤形态学表现尤为复杂,既可表现为实性肿块或囊变,也可表现为弥漫浸润生长。发生部位上,部分胶质瘤只侵犯大脑皮层、皮层下脑白质或皮髓交界处,形态学表现与病毒性脑炎较为相似,常规MRI不易鉴别。
1
H-MRS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活体细胞代谢、生化改变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手段[6]。临床常用的1H-MRS检测的代谢物为NAA、Cr、Cho。NAA的波谱位置在2.01ppm,是神经元和轴突的标志物,神经元受损、破坏、数量减少时下降;反之神经元代谢增强、病情好转时回升。Cho波谱位置在3.20ppm,反映了细胞膜转换的快慢。Cr含量一般较稳定,峰值位置在3.03ppm[7],常作为参照值衡量其它代谢物的含量。
低级别脑胶质瘤既可以表现明显肿块,也可以表现为弥漫浸润生长[8],Ⅰ、Ⅱ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多较表浅[8],发生区域与病毒性脑炎较为相似,临床上有时两者不易鉴别。因肿瘤细胞增殖引起神经元破坏,NAA峰表现为不同程度下降;Cho是肿瘤评价主要代谢物,细胞膜、髓鞘及脂质等崩解、胶质细胞增生,Cho峰升高;Cr反应能量代谢变化,可表现为峰值下降[9]。本研究低级别胶质瘤组1
H-MRS呈现NAA/Cho降低、Cho/Cr升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两组病例NAA峰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降低,原因可能为病毒性脑炎神经元破坏,低级别胶质瘤异常增生的胶质细胞取代了正常的神经细胞。
本研究中病毒性脑炎NAA峰下降较胶质瘤轻,3例患者NAA峰值明显下降,Cr峰值降低,NAA/Cho降低、Cho/ NAA升高,原因可能为炎性组织脱髓鞘、胶质增生引起Cho峰升高。脑炎Cr峰改变多不明显,因此两种疾病用Cho/Cr更易鉴别。引起这种MRS改变的病理基础可能为炎症表引起Cho峰升高,但胶质瘤的代谢更快,Cho峰较脑炎升高更明显。此前国内曾有学者对颅内感染和胶质瘤患者进行MRS分析[11],发现在Cho/Cr上二者有较明显差异,与本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常规MRI对病毒性脑炎和低级别胶质瘤难以鉴别时,结合1H-MRS的Cho/Cr、Cho/NAA、NAA/Cho比值差异,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其中以Cho/Cr最有参考价值。MRS对于病毒性脑炎与脑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但MRS无非常高的特异性,因此临床工作中需全面考虑。常规MRI检查结合MRS代谢物峰值变化有助于两者的鉴别,但各种代谢物比值的关系及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吴江.病毒性脑炎概述[M].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4-98.
[2] Cakmakci H,Kurul S,Iscan A,et a1.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etros copy in three subacute se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patients: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status[J].Childs Nerv Syst,2004;20(4):216-2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8月 第2卷第16期 影像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与超声表现分析
李 玲,罗 霞,王 毅
(新疆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 新疆 哈密 839001)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并分析其超声表现。方法:对83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83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静脉造影等综合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62例,彩超检查诊断60例,其灵敏度为96.77%,特异度为100.00%,诊断符合率为97.59%。60例经彩超检查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发生在左下肢63.33%,右下肢36.67%;共累及静脉113条,其中腘静脉54条,股总静脉42条;急性期占72.57%,亚急性期占19.47%,慢性期占7.9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16-0063-02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静脉血流淤滞及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1]。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深静脉瓣功能不全、下肢永久性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具有无创、可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血流动力学状态、血栓部位等,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对彩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83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男性40例,女性43例,年龄39~73岁,平均(54.23±3.63)岁,有手术史23例,长期卧床史41例,恶性肿瘤史9例。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53例,疼痛39例,浅静脉曲张13例。
1.2 方法
采用PhilipsIU22、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L9-3、L11-3,探头频率3~12MHz。患者
先取仰卧位,双腿外旋,嘱患者放松,依次检查股总、股深、股浅、胫前、髂外、髂总静脉;再取俯卧位,双腿伸直,依次检查腘静脉、胫后及小腿肌间静脉。先平面扫查,观察管壁、管腔及血栓情况,彩色多普勒显示腔内血流充盈、侧支循环,乏氏试验观察静脉瓣膜功能,脉冲多普勒频谱测量血流速、返流时间等。2结果
2.1 超声诊断情况
83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X线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D-二聚体检查、临床随访等综合检查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62例,其中彩超检查诊断60例,灵敏度为96.77%(60/62),特异度为100.00%(21/21),诊断符合率为97.59%(81/83)。见表1。
表1 彩超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符合率
超声检查阳性阴性小计
综合检查确诊阳性60262
阴性02121
合计602383
[3]杜滂,秦越,崔光彬,等.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基础与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470.
[4] OguzKK,Celebi A,Anlar B.MR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 findings in acute rapidiy progressive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J].Brain Dev,2007,29;306.
[5]龚才桂,王小宜,邓利猛,等.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MRI鉴别[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12—115.[6] Yamaur M, Katayma Y, Igarashi H,et al.1H and 31P magnetic resonce spectroscopy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ats[J].Nipponika Daigaku Zasshi, 1997,64(1):131-138.[7]布兰多.脑磁共振波普成像[M].刘筠,主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10.
[8]李涛,马林,梁丽.弥漫浸润生长的WHO II级星形细胞瘤的MR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49-51.[9]龚才桂,王小宜,刘慧,等.1H-MRS对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作用及病理级别相关性的研究[J].l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3):502-506.
[10]彭洪娟,姚其卫,赵长斌,等.单体素1H-MRS在良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2010,20(10):1761-1763.
[11]卢又燃,耿道颖,1H-MRS在颅内感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73.
作者简介:姚中川(1971-),男,山东费县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MRI诊断工作.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