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扶贫开发

2020-01-15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乡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协调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丰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新农村建设任务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在一定阶段内,扶贫开发就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应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整体效益。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灾害救助和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加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将通过保障、救济、救助机制解决鳏寡孤独及残疾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大、发展差距大、脱贫成本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也就是解决发展差距问题,面临着“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这一新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二、调整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战略

(一)调整贫困标准。目前,我国的贫困标准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应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将农村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500元,或者直接采用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标准。同时,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作为城市反贫困的底线,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贫困线的衔接。

(二)调整扶贫对象。当前扶贫对象应包括:一是10%左右最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二是城市贫困人口;三是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片区、县和各县市的贫困乡、贫困村。将这些区域作为扶贫对象,集中力量扶持,可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并可整体上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三)调整扶贫目标。确定未来的扶贫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生活水平和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扶贫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扶贫目标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贫困农民吃饭问题,保证其基本食物消费需求;二是满足城乡贫困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三是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为城乡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为贫困群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扶贫方针。开发式扶贫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方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是,开发式扶贫并不能直接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方的那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目前扶贫方针应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实施救助式扶贫、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由注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为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式扶贫,解决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通过救助式扶贫,为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的那部分人口提供生活保障;通过保障式扶贫,为特困人口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生活保障,从而建立全覆盖的反贫困体系。

三、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径

(一)实施瞄准式扶贫。扶贫到户到人。一是发展规划制定到户。针对贫困户的特点,帮助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通过帮扶和诚实劳动达到脱贫目标。二是扶持项目安排到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安排到贫困户,不断满足其需求;种养加等致富产业项目,不仅要网络覆盖到贫困户,还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三是扶贫搬迁落实到户。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搬迁、异地脱贫,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四是科技信息服务到户。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五是各项政策覆盖到户。把医疗、特困救助、教育等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六是对口帮扶责任到户。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同时,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制定参与式扶贫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整体脱贫。

(二)实施人口素质扶贫。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实行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服务,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三)实施产业化扶贫。一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给予贴息贷款支持,逐步培育、发展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应安排适当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四是对贫困自然村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扶贫政策,通过扶持,形成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产业链;五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利用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应探索资金无偿使用变有偿使用、发展产业、扶持农户、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效扶贫机制。

(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必要前提。一是尽快实现县域内农村“七通”工程。在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七通”,即通水、通电、通邮(政)、通路、通线(广播、电视)、通话(家庭电话和公用电话)、通网(因特网特别是县乡两级公用因特网);二是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逐步满足贫困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户为单元,不断满足贫困

户的有效需求。同时,应采取减免或者补助的办法,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免费的公共服务。

(五)实施政府主导扶贫。一是构建反贫困的法律机制,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为反贫困这一较长时期的历史任务的解决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二是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国家、省、市(州)、县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投入。 三是在财政预算中专列老区建设资金,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力度。

(六)实施社会参与扶贫。一是加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协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二是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单位应明确扶贫的任务、目标,制定明确的帮扶措施,派出干部到定点扶贫的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三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引导国际援助资金、项目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把握形势、深刻认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新任务

当前,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照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认真审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思路和策略上抓紧研究思考我县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以保证我们的工作在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出台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贯彻新标准、落实新要求。兴国县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濒发,抗灾能力不强,因灾返贫人口增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我县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综合素质还不能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工作科学发展存在较大困难。比较突出的有: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扶持对象脱贫难度加深;扶持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推动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2、扶贫开发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开发的工作实践,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动力。

3、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兴国县实际,通过准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正视困难问题,做到抢抓发展机遇,细化政策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部署,切实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思路,找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点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结合兴国县实际,找准扶贫开发与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结合点”,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1、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兴国县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主体,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我们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实施进度,优先完成扶贫重点村任务。整村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整村推进做到推进一个、改变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扶贫工作与国家的投资重点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重视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入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进而促进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3、扶贫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我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同时,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4、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低保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农村低保的运行机制,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相互衔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扶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不遗余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历史任务,纳入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我

县实际,我们感到还要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兴国县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近日,兴国县出台《兴国县农田灌溉“润田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计划投入资金4.23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3120座中小型灌区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抓好科技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兴国县已经形成的脐橙、油茶、生猪、灰鹅、烤烟、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应用,集中科技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农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增强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3、抓好智力扶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着力抓好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开辟重要途径。依托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大对贫困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务工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4、抓好产业扶贫,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得到稳定的收入。同时,注重因

势利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加贫困群众非农产业的收入。从政策、规划、布局、资金等方面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加以扶持。

5、抓好扶贫资金整合,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如何用好管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兴国县按照上级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合力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始终坚持扶贫资金要素分配法,严格执行“专户储存、报账管理、资金公示”和“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等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提高资金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全力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6、抓好社会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我们注重抓好单位的定点帮扶,加强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对象的组织协调,着重发挥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拓展帮扶内容,创新帮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深入研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导向机制,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做好“321结对帮扶”“暖春工程”“企业帮村带户”等帮扶工作。努力探索建立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