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克服数学学习中的“负迁移”

2022-12-23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克服数学学习中的“负迁移”

“学习迁移”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继的学习,叫做顺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叫做逆向迁移。学习迁移的性质又有正负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知识迁移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努力克服“负迁移”的影响。那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基本概念,突出本质属性

数学基本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与基础,这些基本概念又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有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质与内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顺利迁移。但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大多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全,本质属性含糊不清,相互之间产生混淆而导致的,在应用时不能灵活转换,或机械迁移,产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使学到的知识仍是零碎而未达到系统化。

在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含义的理解要透彻,对每个概念引入的意义,建立概念的前提、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必须搞清楚,深入研究揭示概念的本质,关键的词、句表达的准确性,揭示得越深刻,“负迁移”就越不容易发生。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讨论、辩析、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深刻理解,分析迁移的条件和范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正确迁移,有效克服知识的“负迁移”。

二、利用分类对比,建构知识体系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貌似相同实有差异,貌似不同实有联系的知识点,它们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要善于将它们归类、分析、对比、寻找相似中的本质区别及不同中的结合点,将分散、孤立的知识点,根据相关属性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新知识、新情境“变成”旧问题,减少学生对新问题的陌生感,将认知结构中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系统化、融汇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能减少或避免“负迁移”。

比不同题目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正确把握迁移的条件和范围,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提高迁移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习题训练时增加信息给予题,让学生从新情境中去联想、回忆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通过学生对信息的研究、分析、筛选提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师的作用。高中数学学习不仅仅要学生回顾过去的数学学习活动,更是为了寻找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学生仔细审视数学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情景等各个方面,根据个人的智慧,重构自己的理解,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之外的信息,体现了一种努力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精神。例如:(1)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2)使问题特殊化;(3)使问题一般化;(4)找出适当的辅助问题;(5)分开条件的各部分,重新组合等。

这样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厚,思维越来越积极,教师因势利导,也能有效跨越“负迁移”。

四、认真进行反思,提升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批判性的再学习的检验过程。反思性学习的主要特性是它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所谓批判性,就是对别人和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批判,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它主要表现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不仅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要根据活动的要求,及时地调节思维过程,修正思维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思维品质,要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思维材料、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思维的批判性来自于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调整”、“校正”又来自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周密的反思,才能全面正确地做出判断。不管在数学学习中探究所做出的结果如何,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总是需要有一种自我否定的精神。正是因为数学学习中出现了“问题”,使数学学习不能顺利进行,才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是诱发痛苦的行为,更体现了学生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勇气,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更有效地克服知识的“负迁移”。

任何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迁移是普遍存在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训练知识迁移的正确方法,掌握迁移的条件、范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从而受益终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