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理学——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2020-10-20 来源:榕意旅游网
药理学——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 抗肠道蠕虫病药 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考情分析 1.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剂、最低抑菌浓度、熟练 杀菌剂、最低杀菌浓度、抗菌素后效应、化疗指数 掌握 三十三、抗微生2.抗菌作用机青霉素结合蛋白、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多药耐药性 掌握 制及耐药性 物药物概论 3.合理应用 (1)基本原则、联合应用 (2)预防用药、特殊人群应用 掌握 掌握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 ED50 或 LD5/ 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第1页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链、庆大、妥布、阿米卡星)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氯霉素 喹诺酮类(× × 沙星) 利福平 磺胺类、甲氧苄啶 多黏菌素、两性霉素

核酸 叶酸 细胞膜 蛋白质 抗菌作用机制 细胞壁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第2页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性的一种。

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 ①细菌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 ②加强主动排出系统 ——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3.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产生灭活酶) 4.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抗生素 b-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五、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如: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价格等 5.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灭活酶(细菌所产生) b-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核苷化酶、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转移酶 第3页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常见情况: ①病毒感染 →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

②原因未明的发热患者 →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局部应用 →诱发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 2.尽早明确诊断病原菌

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②急需治疗者——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先行经验性治疗,之后再根据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调整治疗方案。

3.根据抗菌药物特性选药 选药依据: 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 药动学 适应证 不良反应 细菌耐药情况 药物价格等选药 4.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使给药途径、剂量、疗程与病情相适应。 剂量过小 →无治疗作用,反而产生耐药性; 剂量过大 →毒性反应; 轻症感染 →口服; 重症感染 →静脉;

控制急性感染 →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即可; 用药2~3天不缓解 →改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5.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①肾功能不全患者 ②肝功能不全者 ③老年患者 ④新生儿患者 ⑤小儿患者 ⑥妊娠期患者 ⑦哺乳期患者 特殊人群用药 1.肾功能不全患者 ①避免或减少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②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与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 ③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消除的药物。

④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2.肝功能不全患者

①由肝脏清除,无明显毒性,谨慎使用或减量用; ②要经肝或相当药量经肝清除,对肝脏有毒,避免用; ③肝、肾两条途径清除,减量用;

第4页

④经肾排泄的药物,不经肝排泄,可正常用。

3.老年患者

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 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肾毒性大的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4.新生儿患者

①新生儿的肝、肾均未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

②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如: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③主要经肾排出的药物需减量应用。 ④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5.小儿患者

①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应尽量避免应用。

②万古霉素类也有一定肾、耳毒性,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③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④喹诺酮类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6.妊娠期患者 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选药时参考。 ①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者避免应用。

②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者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 ③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 7.哺乳期患者

①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 ②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二)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适应证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可引起病原菌耐药、发生继发感染而难以控制。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的原则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 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第5页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用药。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用药的目的: ①协同抗菌、提高疗效;

②对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 ③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④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2.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①未明病原菌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 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④降低药物毒性;

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重症感染!混合感染!重要脏器感染!慢性感染! 不属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的是 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细菌靶位改变

C.增加细菌细胞膜的水通透性 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E.抑制核酸代谢 『正确答案』

B

MIC代表 A.最低抑菌浓度 B.最低杀菌浓度 C.抗菌素后效应 D.化疗指数 E.抗菌谱 『正确答案』

A

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 B.LD50/ED50反映CI

C.CI大的药物一定比CI小的药物安全 第6页

D.C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有效指标 E.CI也可用LD5/ED95表示 『正确答案』

C

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的是 A.药物不能达到靶位 B.细菌产生灭活酶 C.新型的药物结构 D.菌内靶位结构改变 E.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正确答案』

C

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 A.细菌产生了新的靶点

B.细菌细胞内膜对药物通透性改变 C.细菌产生了大量PABA(对氨苯甲酸) D.细菌产生水解酶 E.细菌的代谢途径改变 『正确答案』

D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选择抗菌药 B.轻症感染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C.尽量提倡联合用药,增加抗菌效力

D.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E.抗菌药物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即可 『正确答案』

C

下列关于特殊人群用药原则叙述错误的是 A.肾毒性大的药物老年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B.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时的危险性分类中A类药物毒性最大 C.哺乳期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D.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应尽量避免小儿应用 E.新生儿的肝、肾均未发育成熟,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 『正确答案』

B

下列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是 A.肿瘤 B.中毒 C.免疫缺陷患者 第7页

D.污染手术

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正确答案』

D

第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