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020-07-31 来源:榕意旅游网
96 第40卷,第6期 2012年6月 工程塑料应用 Vo1.40,NO 6 ENGINEERn G PLASTICS APPLICAT10N Jun.20l2 doi:10.3969/j.issn.1001-3539.2012.06.023 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凡 ,李联峰 ,杨晓东 (1.平顶山神马工程塑料有限责任公司,平项山467000; 2.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上海201208)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在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能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了 尼龙/无机物、尼龙/碳纳米管等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指出今后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尼龙;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性能 中图分类号:TQ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39(2012)06—0096・03 Research Progress of Nylon Nanocomposites Li Fan ,Li Lianfeng ,Yang Xiaodong (1 Pingdingshan Shenma Engineering Plastics Co Ltd.,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2.Shanghai Fleetguard Filter Co.Ltd.,Shanghai 201208,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which were gained from the preparation method,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etc.of nylon nanocomposite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ylon/inorganic and nylon/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etc.were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direction of nylon nanocomposites in the future were pointed out. Keywords:nylon;nanocomposites;preparation;prope ̄y 尼龙(PA)为韧性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结晶性树脂,是一 种综合性能优良的1二程塑料,产量在世界五大工程塑料中 居首位。PA种类很多,主要有PA6,PA66,PAl1,PAl2和 PAl010,另外还有新品种PA6I,PA9T和特殊PAMXD6等…。 PA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及优越的性价比,如自润滑性 效应,其比表面积大,与聚合物问的作用点多,并具有宏观量 子隧道效应,改性效果好 5-61。由于纳米粒子带来的纳米效 应和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间强的界面相互作用,使得聚合 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于相同组分常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 力学、热学性能,为制备高性能、多功能的新一代复合材料提 供了很大空间。但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产生的强界面作 用易使其凝聚而难以在聚合物中保存和稳定分散,因此需采 能好、强度高、耐磨、耐溶剂等,广泛应用于纺织、造船、汽车 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仪表等领域。J。但PA 也存在不足之处,其酰胺极性基团导致吸水率大,耐低温和 F态冲击强度低,不耐强酸强碱,抗蠕变性能差、尺寸稳定性 差和易燃烧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 。。为了不断提高性能, 扩大PA应用领域,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处理。近年来,PA的 用分散剂使其优异性能在聚合物中发挥 来,才能获得性能 良好的复合材料 。 1 2 PA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通过纳米填充物生产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为直接共混 法、溶胶一凝胶法、捅层复合法和原位聚合法等 。共混法 又可分为溶液(或乳液)共混、熔融共混和机械共混等,共混 法较为简单,缺点是很难实现纳米粒子以原生态形式均匀分 改性领域主要是向高冲击、高刚性、高耐磨性、低吸水性和优 化加工性能等高性能、高品质方向发展,其中利用纳米技术 进行改性研究又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1纳米复合技术 1.1 PA纳米复合技术概述 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溶胶一凝胶法中溶剂易挥发,会使材料 收缩而脆裂,且甲苯、氯仿、乙腈等溶剂对环境有害。 插层复合法可分为溶液捅层、熔融插层法等,其丁艺简 PA纳米复合材料是第一类工业化的聚合物纳米复合 材料,被美国材料学会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兴材 料”,具有高强度、耐热性、高阻隔性和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广 泛受到科学界和1二业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化学、材料学、物理 学和现代仪器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L4 J ̄纳米复合材 料是指分散相尺度在i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 单、原料来源丰富,是较为传统的制备 艺。通过此法制备 的纳米复合材料填充体系膨胀系数小、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 性好 。但是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极性使其与聚合物的界 联系人:李凡,大学本科,助理T程师,从事尼龙新产品开发 作 收稿El期:2012.03.23 范嗣(1~100 nm量级)的一类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特殊 李凡,等: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97 面粘结性差,难以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匀分散,影响了复合材 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10 11 3o 原位聚合法克服了以上几种方法的缺点,粒子的纳米 的改变;稀土纳米氧化物可显著改善PA的力学性能,对PA 同时具有增强和增韧的双重效果。 林轩等 。。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单体浇铸 PA/Gd:O 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 特性完好无损,基体经一次聚合成型,避免降解,从而保证各 种性能的稳定。目前,原位聚合制备PA纳米复合材料受到 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有关原位聚合制备PA纳米 复合材料的报道还很少。 2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 察了Gd:O,纳米粒子在PA基体中的分散情况,用x射线衍 射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 行了表征。随着纳米Gd:0,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 度、断裂伸长率、缺口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都 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纳米Gd:O 质量分数为0.5%时,复 无机颗粒填料价格低廉且来源丰富,能提高复合材料 的刚性、硬度、热性能和稳定性等。常选用的无机物颗粒填 料有滑石粉、蒙脱土(MMT)、云母、稀土等。 2.1 PA/MMT纳米复合材料 MMT作为一种无机纳米填料,少量填充能大幅度提高 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黄林琳等 采用熔融插层方法制 备了PA6/有机蒙脱土(OMMT)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采 用熔融插层法制得的PA6/OMMT插层复合材料比PA6/ Na—MMT具有较低的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等,即阻燃性能 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OMMT质量分数为5%~7%时,复合 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达到最高值,复合材料的热稳定 性随OMMT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马宁等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得PA66/Na—OMMT复 合材料。结果显示,加入Na—OMMT后,由于Na.OMMT本 身就是成核剂并对PA66分子链段的强界面作用,使PA66 链段运动受到限制,从而提高了PA66的结晶温度。同时,加 入Na.OMMT的PA66/Na—OMMT复合材料表面电阻值变 大,导电性能变差,其绝缘性较PA66本身更强。 吴刘锁等 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A66/OMMT纳 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果表明, OMMT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在PA66基体中,OMMT的加 入可提高成炭率,有效地改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 能和阻燃性能。 郑宁来等 通过单体插层聚合方法制得了PAl010/ MMT纳米复合材料,经过力学性能测试,当MMT质量分数 为6%时复合材料比纯PAl010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 缺V1冲击强度分别提高30%,80%,40%,断裂伸长率下降。 2.2 PA/稀土纳米复合材料 稀土是中国丰富的资源,它是很多高精尖产业所必不 可少的原料。林轩等 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稀 土氧化物(La2O3、Sm2O3、Nd203、Gd:O3、Dy2O3)/增强单体 浇铸PA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 PA/稀土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是可行的,稀土氧化物纳米粒 子均匀分散在PA基体中,团聚情况很少;稀土纳米氧化物 没有改变PA的结晶形态,但使其晶格尺寸发生了一定程度 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缺口冲击 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分别比PA基体提高19.6%, 47.2%,19.7%,9.3%和11.7%。 3陶瓷复合材料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 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常用的陶瓷类填料有二氧化硅、二 氧化钛、三氧化二铝等。 3.1 PA/SiO,纳米复合材料 蒋元博等 用硅烷偶联剂(A171,KH.550)对纳米 SiO:进行分散处理,用注射成型法制备PAl010/SiO 纳米 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纳米SiO,表面的改性处理可以降低 PAl010基体的结晶度和摩擦系数,提高拉伸强度、硬度和耐 磨性。 徐翔民等 引采用原位修饰技术对纳米SiO,进行表 面改性处理,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出PA66/SiO,纳米复合材 料,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TEM 对其界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过表面改性的SiO,和 PA66基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基于共价键和氢键连接的一 种界面层结构,可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但对缺口 冲击强度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纳米SiO,含量的增加,复合 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逐渐提高。 3.2 PA/A1,O 纳米复合材料 郑立允等 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制备了纳米A1,O 增强 单体浇铸PA复合材料,用SEM观察其断面形貌及纳米粒 子分布状况,并测试、分析了纳米Al,0 含量对材料力学性 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可获得纳米粒子分 布均匀、综合性能优良的纳米复合材料,当纳米A1 O 质量 分数为4%时,PA/纳米A1:O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 强度和弯曲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纯单体浇铸PA提高 了19%,33%和11%。 4 PA/Mg(Oil):纳米复合材料 刘生鹏等Ⅲ 将硅烷偶联剂(KH.550)接枝到纳米Mg (OH) 表面,得到改性Mg(OH):,然后通过原位聚合法 98 工程塑料应用 2012年,第40卷,第6期 制备了PA6/改性Mg(OH),纳米复合材料。采用SEM、 FTIR、热失重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的 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分析表明,改性Mg(OH) 表面能成功接上KH一550,起到界面增容剂的作用,并明显改 善熔体流动性和加工性能。改性Mg(OH),的质量分数为 1%,5%和10%时,PA6/改性Mg(OH),纳米复合材料的 冲击强度分别比PA6/Mg(OH),纳米复合材料提高45%, 50%和44%。 秦旭峰等 用经过表面处理的纳米Mg(OH),阻燃 改性PA6。结果表明,当Mg(OH),的质量分数为40%以 上时,PA6/Mg(OH)2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达到uL 94v 0级, 氧指数(LOI)高于30%;当Mg(OH) 的质量分数为30% 时,PA6/Mg(OH),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缺口 冲击强度分别为82.7 MPa,128.8 MPa,6.0 10/m 。 5碳纳米管(CNTs)复合材料 CNTs是一种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具有高轻度、高弹 性模量及纳米尺寸,其碳原子之间存在三种原子力: 键、 c—c键之间的耵键及多壁碳纳米管(MWNTs)层与层之 间的相互作用力 。Jo CNTs的膨胀系数比高于MMT填充物 材料,PA/CNTs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超 强力学性能,可望用于汽车、飞行器、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 邱丽等 27]用熔融共混法制成PA66/CNTs复合材料, 结果表明,CNTs均匀分布在PA66基体中,且界面结合力 强,复合材料的熔融峰温度略有降低,结晶峰温度增加,硬度 和弹性模量增加。张玲等 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在玻璃纤维 (GF)表面分别复合纳米SiO 和MWNTs,成功制备了PA6 /GF.SiO,和PA6/GF—MWNTs复合材料。结果显示,纳米 SiO,和MWNTs复合增强体能加快PA6的结晶速度,并明 显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动态模量、拉伸强度和结晶温度等, 其中GF—MWNTs对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作用最明显。 李宏伟等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PA6/MWNTs复合材 料,分析显示MWNTs有承和作用,可提高PA6的结晶温度。 王国建等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A66/CNTs复合材 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结晶速率、结晶温度和结晶完整 性得到提高。 6其它纳米填充物 还有一些纳米填充物正在研究中,例如片状石墨、碳纳 米纤维、合成粘土、天然纤维(大麻、亚麻)和纳米复合光电薄 膜等。它们可以与上述几种填充物互补,像纤维增强材料可 大幅度地提高PA基体的刚性和强度等。 瞿超等 用聚四氟乙烯(PTFE)和二硫化钼(MoS,) 填充PAl010。结果表明,PTFE含量越低、MoS,含量越高,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更好。 为了获得更优良的PA复合材料,还可通过几种不同类 型的填充物混杂增强。 7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塑料工业的发展,人们对 PA结构和功能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PA纳米复合材料是 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增强纳米粒子的加入,可以改进PA的力 学性能,提高热变形温度、气体阻隔性,降低吸水性,采用各 种改性方法制备高性能PA纳米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前景十分广阔。 今后,应进一步探索和大力开发更多更好的制备PA纳 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和新工艺,使PA纳米复合材料向产业 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阳,等.塑料科技,2011,39(3):8 88. [2]陈兴华,等.化工与材料,2007,6(6):23_24. [3]李兴田.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22(2):29—30 [4]卢会敏,等.高分子通报,2006(11):63—68. [5]葛世荣,等.摩擦学学报,2004,24(2):152 155. [6]黄丽丹,等.工程塑料应用,2005,33(2):64_66 [7]吴敏,等.纺织学报,2006,27(4):8O一82. [8]王世敏,等.纳米材料制备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丰十 2002:22 32. [9]杨小燕.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5,26(6):17—21. 110]GallegoR。et a1.PolymerBulletin,2008,60(5):665 ̄575. [11]刘生鹏,等.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28(2):20-23. [12]赵才贤,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T程,2007,23(1):218-221. 1 13 j Peng Hongdan,et a1.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69(78):991—996. [14]张跃,等.纤维复合材料,2009(1):7-10. [15]黄林琳,等.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7,19(2):1__4. [16]马宁,等.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5):16—18. [17]吴刘锁,等.化工新型材料,201O,38(1):86-89 [18]郑宁来,等.当代石油石化,2003(1):28—31. [19]林轩,等.材料导报,2008,22(6):124_126. [2O]林轩,等.化工新型材料,2009(3):97—99. [21]蒋元博,等.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1,23(4):53—57. [22]徐翔民,等.复合材料学报,2008,25(4):5 61. [23]徐翔民,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25(2):4l__44 [24]郑立允,等.工程塑料应用,2004,32(8):12 14. [25]秦旭峰,等.化工中间体,2011(9):38__4O. [26]冯历萍,等.安徽化工,2011,37(1):14—16. [27]邱丽,等.功能材料,2011,42(4):639—642 [28]张玲,等.高分子学报,2010(11):1 333—1 339. [29]李宏伟,等现代化工,2006,2(26):105—108. [3O]王国建,等.工程塑料应用,2007,10(35):26-30. [31]瞿超,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l7_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