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 ———— 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

2022-09-08 来源:榕意旅游网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

———— 以日本NHK 地震报道为例

1.引言

灾难报道广义上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 如地震、海啸、空难、战争等“天灾”和“人祸”所进行的报道。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等破坏性因素,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伤亡、损失, 从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常常成为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 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而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和行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这一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 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 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危机。日本NHK电视台迅速进行了报道, 其冷静理性的态度和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意识, 在为逃生和救灾提供有效帮助的同时, 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与讨论。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于3月19日至20日针对居住在关东地区(1都6县) 3224 位网民(20至59岁) 进行的一项关于“日本媒体播报3.11 地震消息”的网络调查中显示, 在获取地震相关信息时, NHK 是民众最重视的信息 来源平台( 80.5% ) 和受信赖度上升最高的媒体( 28.8% )。以NHK在此次日本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我们应当探讨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对我国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2.NHK 概况

日本放送协会(日语:日本放送协会,官方英语译名: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又称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媒体机构之一,简称“NHK”。NHK 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日本放送协会定款》第2 条)而 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在从业人员数量、预算规模上为日本最大的媒体机构。

3.NHK 的灾难报道特征

3.1快速

对于早已习惯了地震的日本人, 日本媒体不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跟进, 而是在地震发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报道。3月11日下午, NHK 正在直播国会辩论,在地震开始前十几秒, 地震的紧急警报已经插进。据 NHK 综合台最重要的新闻节目之一News Watch 9的制作人阿部博史介绍称, NHK有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 即一旦发生震动, 气象局在各地的监测仪器会自动将信号传到电视台, 电视台收到信号后会同时配上字幕, 无论正在播出什么节目, 都会立刻切换画面,这使得NHK能在这种突发性强的地震报道中提早行动, 占尽先机。随后, 通常会在地震发生的30秒内进行地震速报, 告诉人们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 两分钟后, 会“快、准、全” 地报道震源、震中、地震强度和震级(包括震中附近震级)。下午2时46分左右发生地震,下面是一组媒体速报播出表:

3.2 理性

为避免国民的不安情绪扩大,日本媒体向来重视在报道重大灾难时,尽量克 制、理性的报道,也就是所谓的“安心报道”。NHK 的报道同样遵从这一原则。3月11 日的地震速报中,NHK 的主播在进行地震预警播报时,头戴安全帽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语气及镇静的神态,全然不见他们的紧张或是其他感性表现。在现场报道的画面中,虽能明显感到记者们也十分紧张,但仍尽力保持冷静的语气进行报道。无论主播还是记者,都以这种方式让民众感受到坚强,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公众情绪。NHK 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煽情式内容,只是反复播报有关生活信息及居民避难等信息及提示。这种报道风格平静化,信息公开透明化的做法,使公众能够减小恐惧心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情绪化波动,有利于稳定人心。 3.3 实用

地震期间播报消息大多是为民众提供最有用的情报。例如,天气预报、震级震源情报、避难所内水、食物的储备情况、受灾地的紧急通讯方式等信息。正如一位NHK 新闻节目制作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的“NHK 是公共媒体,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向收视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比如哪些人还没有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哪些地区需要注意余震的出现,核电站周围放射性物质的具体数值是多少。”NHK 秉承的是“一切为公众服务的宗旨” 另外,NHK 的广播使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葡萄牙语五种语言对地震相关信息进行播报,以方便在日的外国人能更好的了解地震信息。

4.NHK 灾难报道特征的形成原因 4.1、平日训练

日本是多地震国家,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这使得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日本人非常重视防灾工作。NHK 之所以能够在突发的地震灾害中从容镇静的报道,离不开平日的训练。为了能更好的应对突发灾难报道,NHK 经常进行防灾演习。每晚都会进行地震报道模拟演习。主播、记者、摄影师、甚至上层管理者,都会轮流参与演习。 NHK 电视台的播音员工作手册中就包括地震灾害报道的要点,甚至备好了灾害发生第一时间的播音员稿件。播音员及记者们需要学习很多有关地震救灾的知识,有的新闻工作者甚至取得了“防灾士”的专业等级资格证。由于平时对防灾训练的重视,才使NHK 在地震出现时作出及时冷静的反应,保证了灾害来临之际能够做出更为专业的报道。 4.2、设备

日本的气象台在全国各地设置24 小时地震波检测装置,一旦出现情况,会马上向电视台及广播站发送信号。NHK 的相关机构一旦收到来自气象厅的气象警报等通知,就必须马上播报所收到的通知事项。这就是所谓的地震速报。另外NHK在全国400 多处设置有机器人摄影机,可记录下地震时的场景,并在震后数小时就可以用于新闻报道中,为争取新闻时效性发挥重大作用。NHK 在全日本部署有11个电视直升机基地,一旦某地发生地震、海啸等灾害,离事发地最近的电视机直升基地就可立即派出电视直升机到达现场,开始对灾害现场进行新闻报道直播。从2006 年底开始,NHK 又在其所有的新闻报道直升机中装备了高清电视直

播系统,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直播画面,为新闻直播提供了更有力的硬件支持。

NHK 对技术方面十分重视,在1930年6 月1 日,就成立了放送技术研究所,致力于广播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做出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项目和成果。NHK是世界上少有的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的媒体组织,在强大技术的支持下,日本的直播技术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即使在突发情况下,也能保证短时间做好直播准备,在现场就能为受众提供清晰的电视画面,流畅的传送信息。 4.3、制度

NHK 作为公共放送机构,与国家直接运营的国营媒体,和以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民营媒体有所区别。根据广播法的规定,NHK 无法通过播送广告获得收入,而从电视观众处征收收听收视费用于经营,这是NHK 的特征。也就是说,NHK只对观众、听众负责,不被政治家、财团等直接控制。因此,NHK 可以保持遵从“政治上公平”“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对立观点” 等放送法规定,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也正因为NHK 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受众的收视费,而不是广告,所以并不需要过多的在意收视率,这就使NHK 可以提高节目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正如NHK 的宣传口号“不管何时何地,NHK就在身边”,以受众为核心,坚持一切为了用户的原则才使NHK 在地震报道中优先考虑的是报道灾民急需的实用信息。也正是因为具有高度责任感,才使NHK 在危机时刻以其客观理性的专业报道成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台,维系了国民的精神和秩序。

5.西方媒体同一事件报道

5.1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量化分析

本部分通过在 CNN 主页以 JAPAN EARTHQUAKE 为关键词搜索,选取了从地震发生的3月11日至三个完整周结束的3月31日这21天中的视频新闻为样本,共有视频111 条,其中30 ~ 31 日这两天无样本。

需要说明的是,CNN 网站的视频新闻虽不能穷尽两大媒体在此问题上的报道,但是两大媒体官方网站由于具有国际性,网站上展示的视频更多地体现了媒体希望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姿态,视频新闻无不经过精心挑选取舍,有助于我们辨析媒体报道背后的指导思想与目的指向。

由前面的统计结果结合新闻内容,我们可作以下分析:

第一,样本中,CNN 对于地震“灾难本身”的报道明显多于其他类别,而“人性、家庭与社区”,“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救援与灾后恢复”三大类别的数量居中,对“各方政治力量反应”与地震对日本社会生活影响的关注最少。

第二,这里有两个明显下降的趋势:一是地震五日后,报道数量明显下降。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灾难本身”的报道比重渐小,关注“人性、家庭与社区”,“地震思考与环境经济影响”,“救援与灾后恢复”的新闻逐渐增多。

第三,地震发生的11 日,除了一条政府表态与一条联合国反应这两条新闻外,剩余的21 条新闻全都关注的是灾难本身。报道中对地震的聚焦特别突出了本次地震与日本之前发生的地震有何“不同之处”(即空前惨烈)。无论是地震当天的即时报道,还是后续的回顾报道,CNN 更多地通过各阶层人士在回忆地震时那夸张的话语与动作,来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从12 日开始,报道的关注点增多起来,13 日的新闻更是含纳了所有的主题类目。这些报道点包括:核辐射、救援、人性、反思、各方声音、祈福、死亡数据、防震知识、地震对日本的影响等。

第四,CNN 对于灾难本身的报道中,运用了不少iReport 的视频,这些视频震撼地展示了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也被许多媒体转用。

另外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是CNN 在震后一小时内发布的一条新闻在中国被广泛转载,转载标题为《CNN:日本地震或引发海啸,恐将波及多国沿海区》。CNN 的这条新闻造成了震后我国的第一轮“海啸”恐慌,之后才是对核辐射的恐慌。二是对日本地震的报道,使得CNN 网站的访问量大幅攀升。据《纽约时报》

报道,周五地震发生当天CNN 的访问量达到了227.3 万人次, 这是CNN自发布2009 年1 月奥巴马就职典礼以来的最大访问量。周六晚间CNN 吸引了平均215.1 万人访问,其中90.8 万人是新闻频道广告商最看重的25 ~ 54 岁这个有强劲消费能力的群体。这两个数据较之以往都有大幅提升,幅度分别为269% 和391%。而周日的数据是CNN 自2005 年9 月4 日报道卡特里娜飓风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三是CNN 快速报道反应机制。CNN 在报道重大事件的时候,通过其长久以来锻炼成熟的协调机制,可以“全力以赴”地报道事件,甚至把全部新闻时段都用于某一事件的报道,连线多路记者与嘉宾,并行不悖地集中报道。 5.2 与NHK的对比

通过媒体监看与前文的量化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发现,较之以 NHK 为代表的东方媒体,CNN 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更加重视对灾难本身的报道,特别是对灾难残酷性的突显。这一点可以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来理解。西方文明源流影响下的西方人心理更多地表现为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往往走向极端,所以西方媒体在对待灾难报道时,下意识地强化对“灾难本身”残酷性的展示。而、东方的媒体记者却习惯于“哀而不伤”,着眼点在反映灾难中的人的精神,用人的主观努力去消解事件的悲剧性质,实现一种“精神的乐的转换” 。可以说东西方媒体对灾难报道理念的不同,也深深地打上了其文化差异的烙印。

6.对中国媒体的借鉴意义 6.1注重技术开发

为保证新闻报道的及时准确,完善的技术、先进的设备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应重视与气象部门、地震部门、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应对灾害的快速反应机制,以便媒体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服务于我国的传媒业。但是,单纯的引进是不够的,应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独立自主的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为我国的传媒事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6.2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演习

灾难不可避免,但能够防范。日本人之所以能够从容镇定的面对地震,主要得益于他们长期以来养成的防震习惯。日本这一做法,值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借鉴。而 NHK 的防灾训练,同样值得各国媒体借鉴。比如应加强对主播、记者等新闻

工作者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进行灾难报道演习。以便灾难来临时,各部门能够有机结合,高效工作,及时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播出,从容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6.3 强化受众意识

首先,应了解受众需求,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灾难报道中,要优先考虑为灾民提供实用性信息,而不是一味的报道各种慰问活动,英雄人物事迹等,这些都不能直接为灾民提供服务的信息。将受灾者的需求置于首位,提供实用的信息是媒体的义务。及时提供实用的服务性信息,有利于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应顾及受众情绪,避免二次伤害。主播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尽量克制情绪,保持冷静,以免将自己的紧张、悲伤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受众。灾难面前,民众情绪比较敏感,这时更不易煽动、扩大这种不安的情绪。主播自身的冷静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抚人心,也能够向受众传递希望。另外在新闻报道时应避免过于残忍的画面,如受灾者的悲惨境地,遇难者的死状,以免引起受众的不良情绪。

6.4 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称,由于媒体“描述的比事实更加危险”,“由于缺乏专业性以及缺乏对事件内在不确定性的报道,新闻界没有给与公众合适的指导”,“媒体应该是来自各方面信息及观点汇集的地方,但其中编辑的责任没有被考虑到”使得“媒体自身好像就是不确定和危险的来源之一,而公众不得不将其看做是危险之一,甚至逃避媒体”。也就是说,媒体报道的不客观、不准确、不公正,都会有损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不再信任媒体。而包含有真实、客观、公正内涵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信任危机。尤其是在灾害报道中,提供真实、客观、公正以及具有社会责任的信息,不仅能够塑造媒体的公信力,还能够有效的缓解社会危机。

我国的媒体在灾害报道方面稍显不成熟,就是因为新闻专业理念贯彻的不够彻底。因此才会出现“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这种灾害新闻的报道模式。必须转变这种观念,注意关注灾难本身。不隐瞒灾难真相,尊重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高度透明化,报道真实迅速。才能在重大突发性灾害报道方面突破局限,达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资料:

1.姜弘: 《 NHK 这样报道大地震——专访NHK综合台新闻制作人》, 《南方周末》, 2011年3月23 日。

2.刘祎,《日本NHK 灾难报道理念研究———以日本 3·11 大地震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11(5)。

3.和静钧,《从地震报道看日本传媒的操守》[N].《新京报》,2011-3-14

4.刘俊,《比较研究四大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基于对CNN、BBC、CCTV与NHK的分析》,《电视研究》,2011-06-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