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1-03-12 来源:榕意旅游网


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设置上,重点突出“语言运用”的理念,并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实践任务型教学。 2、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抄、背,他们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英语两极分化过早地在小学阶段出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为学生终生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用语言去做事,能亲身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在任务化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还能体会用语言做事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概念的界定

1、“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语言教学关注英语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力图创立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英语。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英语教学中界定的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其实质是学习者在一个语言环境中理解情景、完成一个实在的任务。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任务型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过程中的

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因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它更接近于自然的语言习得,注重对学生表达技能的培养,其评价体系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三、理论依据 1、语言习得理论

Krashen(1982)指出,掌握语言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在任务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正是以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有效地习得语言。而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具备以下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综上所述,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理论,它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情景中的语言习得和任务的设计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建构主义理论

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Fosnot (1996:ix)指出,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由于任务真实自然,它必然容易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由于它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了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而且一旦学习者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构建的成功,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出小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途径、策略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兴趣,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以任务型教学活动研究为契机,探索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学校英语教学质量。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重视实践和探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和总结,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整理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同时注意加强对教师教案、课堂实施过程、教学成效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控研究进程。

3、经验总结法: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炼经验,探索规律。

研究对象

以开设英语课程班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六、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6.4----2006.6) (1)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

(2)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2006.9----2009.1) 第一阶段(2006.9----2007.6) (1)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研究任务

(3)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如专家讲座、优质课观摩、研究心得交流等,做好阶段研究小结。

第二阶段(2007.9----2009.1)

(1)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优化调整,选择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拟订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2)举行实践研讨小结展示活动,形成中期成果汇报,课题领导和专家评估。

3、总结推广阶段(2009.2----2009.6)

(1)优化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完成本课题论文总结汇编。

(3)做好成果推广工作和后续研究工作。

七、预期成果体现

结题报告、公开课(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论文集、学生作品、其他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潘红梅

课题组组员:王琴华、 潘鸿琴、张金菊、 张益平、杨晓燕、王茜 九、研究报告

任务型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因此,在进行大量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上研讨课进行课堂观察,针对不同年级、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主体设计任务,不断反思教学效果,进行总结。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把握任务难度

低年级段学生由于还没有很好的语言基础,直接让他们去完成设定的任务,要求过高,难度太大,任务的完成肯定不会很理想。因此我们设法把教学过程变得趣味十足,吸引学生参与,树立学生不断完成任务的信心,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起始年级学生学习动物的词汇时,如果老师直接把图片展示出来让他们跟读显然吸引不了他们持久的注意力。而我们通过播放动物的叫声、表演动作等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并用与动物特征吻合的声音来朗读这些词汇,学生们就会乐此不疲。在基本学会了这些词汇后,在课件中呈现动物的显著特征让学生用英语猜猜,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只出现身体的一小部分继续猜。整个猜的过程就是在巩固这些单词的过程,这比反复跟读生动得多。学生朗读比较熟练后,还可以做“What’s missing?”的游戏,这时,学生一方面要对该课时学的词汇在脑中重现,同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说出什么动物不见了。课后,教师可以发给学生印有这些动物的白描稿,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或实际情况给动物着色,学生涂好颜色后教师不仅可以在下一课时用来巩固单词,还为下一单元新授颜色做了教具准备,并且自然地帮助学生在颜色和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为学生说出a black cat, a brown monkey 等短语提供了生动的画面。

低年级的孩子在听听、唱唱、画画、猜猜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任务型学习的乐趣,中、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在4B和5A都有There be句型的教学内容,针对两个年级学生的水平差异,我们给四年级学生设计的任务是学习后能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教室、卧室介绍给他人,而听介绍的同学则能根据所听介绍画一张简单的图片,然后再把图片内容转述给新的伙伴。对五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求用所学句型向来我校访问的新加坡师生介绍我们学校。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会思考自己学校有多少师生,有哪些学习场所,确定各自的具体位置,并绘成平面图。然后要思考这些场所用英语怎么说,怎样组织语言进行介绍,遇到不会的词汇主动查询或求助老师。最后当小导游,利用平面图把自己的学校的各种场所介绍给其他人。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完成了语言的学习任务,还培养了处事策略,锻炼了综合能力。当他们完成任务之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习得也扩展到最佳

程度。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任务的多样性

1.游戏任务。任务型的语言学习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从而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发展。设计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前奏,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以兴趣为支点,以任务为基础,设计的任务应尽量活泼而有趣。

2.调查性任务。经常用英语作调查能克服学生与他人交流时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调查过程中由于需要记录被调查者的情况,调查者必须学会倾听并快速地记录,当获得信息后,调查者要整理信息、组织语言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任务成果也有了展示的舞台。由于调查性任务的诸多优点,调查性任务也是我们教师经常设计的任务形式之一,牛津教材本身也安排了很多调查的话题。如下表中的内容可替换调查food,fruit,colors ,jobs hobbies …etc.

A:Do you like…?

B:Yes,I do./ No,I donˊt. Name Nancy … panda √ cat ey √ √ Ⅹ Ⅹ √ monkrabbit dog fish 3.竞赛性任务。在巩固练习课上,我们常常会布置一些竞赛任务,如首尾字母单词接龙、给单词中的字母找发音相同的朋友、根据老师的英文描述猜单词或句子,全班开展竞赛,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有了任务以后,学生积极练习,组内成员互相帮助,这样学习不仅效率明显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竞赛结束后,给获胜的小组相应的奖励,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三)从激励的角度出发,注重任务成果的可展示性 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结果的可展示性。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任务结果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另一方面,不管成果是大是小,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成为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他们因没有机会展示而失望。考虑到这点,教师可以安排以年级为单位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也可以在校园电台播放朗读优秀学生的录音。其次,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把学过的单词或常用词制作成漂亮的标签贴在教室里的物品上,让孩子们耳濡目染;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双语角装饰图文结合的“动物乐园”、“美食店”、“交通工具展”和“服装店”等。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Public signs”以后,也来给班级和校园布置一些标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更多的公共标志,把他们布置在校园内外合适的场所。在学习了“Holidays”单元后,可以鼓励学生在查阅更多资料后合作制作双语节日小报、圣诞贺卡等。甚至还可以下载一些有关西方节日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做到PPT中,带到学校在英语活动课上与所有同学共享。当学生

看到自己动手制作的一张张精美的贺卡、一份份主题鲜明的小报、直观且富有视觉冲击的PPT时,学生们感受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同时,他们由衷地为自己感到自豪,同时会下决心学得更好,争取以后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

(四)任务型教学中的信息差与合作学习

在任务型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有信息差的双向交流活动最有优势。教师设计一项任务,其中包含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组人把所有信息综合起来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提供给大家,同时必须认真聆听别人提供的信息,还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甚至争论,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后制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性质和人数,分别采用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Team

work,Interview 或Tasks。无论是哪种小组学习形式,都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一个成员的成绩。因此,小组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不仅自己要努力获得成功,而且还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例如,在6B Unit 6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课文中的几位学生周末的活动计划计划,教师设计了含有信息差的表格:学生A需要了解的信息在学生B的表格中,而学生B要了解的信息要问了学生A才能得知。要获取这些信息,学生就要使用该单元重点句型What is sb. going to do …? 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使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过程。Student A

Name David Nancy Yang Ling Gao Shan Student B Name David Nancy Yang Ling Gao Shan Friday do homework play computer games Saturday stay at home Sunday Friday see a film do some shopping Saturday catch insects Sunday 学生问答完毕发现David和Gao Shan周六的活动以及所有人周日的活动同桌的两个人都不知道。这时新的信息差又产生。教师及时引导 It doesn’t matter.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o find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on Sunday?

所以当交际活动中的信息沟成分随着活动的进展而减小甚至消失时,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要注意在旧的信息沟消失时,适时补充新的信息,巧妙地转换讨论的内容,将交际活动引入一个含有新信息成分的新阶段,激起学生不断挑战新任务的强烈欲望。

(五)任务的评价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语言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时,我们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因素来考虑:a.任务的准备,对教师布置的准备工作是否认真对待;b.参与意识,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任务活动中来;c.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同学相互协作;d.语言能力,学生能否准确运用目的语;e.交流、交际能力,学生能否顺利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是否具有良好的交际策略;f.任务的结果是否理想等。评价的形式主要可以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评价以鼓励为主,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同时也把孩子的优点、进步告知家长,让更多的家长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也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更主动地参与到对孩子的学习评价中,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十、研究成效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定期进行研讨课和反思,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与交流。教师所思考更深入了,在任务设计中教师们不断探索教材的合理重组、与中学的教材衔接以及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王琴华老师先后获得省时代英语报知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和苏州市“奥运之星优秀教师”称号。潘鸿琴和潘红梅老师分获区教师解题基本功比赛一、二等奖,潘鸿琴还代表园区参加市比赛获三等奖。课题组老师多次执教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王琴华、张益平老师积极参加区评优课活动,并获得二等奖。老师们撰写的论文在全国、省、市、区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和教学案例发表于省、市、区各类刊物上。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学生逐渐掌握了在任务活动中获取信息方法和策略,具有较高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自觉地进行比较。无论是平时的英语常规活动还是在双语节期间,学生们都热情参与各项比赛:书写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小诗朗读比赛、双语书签贺卡制作比赛、英语能力比赛等。除了热情参与校内的各项活动,他们还积极参加校外的英语竞赛活动,收获颇丰。秦克同学在第三届全国义演人才推选活动中荣获江苏赛区一等奖,并代表江苏参加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推荐活动荣获金奖。徐菲阳、杨绪森等十多位同学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和时代英语报社主办的“时代之星”评选二、三等奖。2007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欢乐暑假,情系奥运”双语活动,荣获奥运之

星学校称号。

十一、问题探讨

在尝试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1.中期汇报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教师们由于十分关注任务的情景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中产生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局面。随着现在考试压力的加重,我们看到现在一些公开课上书面的任务环节比原来有所增加,我们的研讨课也在努力体现快节奏,大容量,勤反复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时间把口头任务落实到书面。但总觉得40分钟内增加了书面的时间又担心学生口头的交际能力下降。“应试”还是“素质”让老师们两头为难,如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我们要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

2.外语学习是否完全等同于母语习得?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接触语言和练习语言的机会。通常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并明确事先设计的交际性任务,必要时提示与主题相关的词汇短语,然后由学生成对或以小组为单位“执行”任务。由此看来,外语学习与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很相像,即在一种最接近“真实”生活的环境下学习外语。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幼儿从呀呀学语到学会说有条理的母语尚且需要很长时间,仅仅通过完成任务是否达到学好外语的目的呢?单靠学生 “在做中学”,慢慢地摸索这个过程需要多长?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十二、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外语教学的领域里,没有哪一种教学法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弱点。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施任务型教学,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实验的效果,在验证别人的发现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