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双重作用
2020-01-16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23卷第1期 V_01 23.NO l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0年1月 Jan.2010 论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双重作用 韩高良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信念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信念起到纽带、选择、动力、预测和定 向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起到僵化、误导和抑制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信念;认识活动;双重作用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0)01—0105—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DOI:10.38750.issn.1674—3555.2010.01.018 所谓信念,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信念往往以目的、动机的 形式贯穿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并与情感、意志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固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 为。”ll】作为认识论的范畴,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认识 发展的必然结果。离开了认识论的基础,信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人们只有在一定 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信念,信念离不开人们的认识活动。同时,信念在人们的认 识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学术界的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毛平认为, “信念处在‘实践一认识’、‘认识一实践’的中间环= 中,实践一认识一实践之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 正是通过信念这一契机来实现的。”『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浩认为,“信念的功能则主要是坚 定人的意志,并推动主体去完成既定的认识活动,促进理想目标的实现。”L3 本文则对信念在认识 活动中的双重作用作一探究。 一、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恩格斯说:“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主观上 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l4 可见,主体的认识活动要受到主体生 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一般来说,每个人的生理状况相差不大,而精神状况却相差很大。信 念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得以行动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精神动力。因此,信念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很多认识活动离开了信念就举步 维艰。 (一)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纽带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 抽象的思维指导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I5]。毛泽东则把认识活动的 发展过程经典地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61296认识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韩高良(1985一),男,河南鹿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识论与思维科学 10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3卷第1期 过程中有两个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把理性认 识再放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活动的第二次飞跃。经过这两次飞跃,一个认识循环 就算完成了,但是整个认识活动不是一次循环就能完成的,它还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过程,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循环 的过程正是通过信念这一纽带来实现的。 主体通过“实践一认识”的过程获得了关于客体的理性认识,但是这种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客 观实际情况,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而且主体获得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 践,同时也是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客体。因此,主体需要把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活 动,或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和更高层次的认识活动之前,必须制定出一套 实践的方案,或进一步认识的方法。那么,主体用于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以及相应的方法、方案 是否正确,是否能达到目的呢?这就需要主体必须首先坚信自己获得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以及 自己制定的方法、方案是合理的,并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和充足的信心去实践,去实现进 一步认识的目的。可见,主体通过信念把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联系了起来,如果没有信念这个 环节,理性认识就不可能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理性认识也就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修改、补充 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过程就会断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就不可能会实现。 因此,信念是连结“实践一认识”、“认识一实践”的桥梁,信念的纽带作用使整个认识过程得 以实现和进行,从而促进和推动认识活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进行。 (二)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选择作用 积极、主动的选择是主体精神的一种基本特征,而作为主体精神状态的信念,一旦在主体的 大脑里形成和确定下来,就成了主体认识活动的内部参照系,作为主体选择的标准强烈地影响着 认识过程中的选择。 首先,对认识目的的选择。主体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动机的自觉的活动,主体在认识活 动之前要为自己的认识活动选择恰当的目的。而主体一般会选择那些与自己持有的信念或持有信 念所追求的目标相近或相符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认识目的,而排斥、舍弃那些与自己持有的信念或 持有信念所追求的目标相背或相差甚远的东西。其次,对认识对象的选择。人类认识的物质世界 是丰富多彩的,主体不能把所有事物都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而且即使是最简单的事物也有多方 面的规定,主体也不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因此,主体在运用理性知识认识对象之前要通 过信念这个内部参照系舍弃某些事物或某一事物的某些方面,而把与主体信念相符合的事物或事 物的方面作为认识的客体,与主体形成对象性关系。第三,对认识工具的选择。主体的认识活动 需要一定的认识工具,来弥补主体感觉器官的不足。例如,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的科学实验仪器和 设备,如显微镜、望远镜、地震仪、透视器、各种探测器以及遥感器等等,它们能弥补主体在观 察测量、通讯记录和计算等方面的不足,使主体获得关于对象的状态、属性、结构和性能的更多 信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认识工具越来越先进,但并非所有的认识工具对人们的某一认识 活动都是有用的,这时就需要主体依据信念确定哪些认识工具对主体的认识活动有作用,从而把 它们挑选出来。第四,对感性认识的选择。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与外部世界接触所 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往往是丰富的、生动的、或 然的、零散的和易逝的,因此,主体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毛泽东把这一过程概括为“去 韩高良:论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双重作用 107 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6]291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有时要依靠信念 将粗糙的、虚假的感性认识舍弃掉,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五,对理性认识 的选择。理性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符合客观规律性,符合客体的本质;有的则是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扭曲。因此,主体也需要依靠信念对这些理性认识进行筛选,把自己坚信正确 的理性认识放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即使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必须经 过信念的选择,因为并非所有的理性认识都符合我们的目的和需要。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从认识过程的开始到认识过程的结束,信念作为认识活动的内部参照 系,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选择作用,是主体认识活动的行动指南,一旦离开主体的信念, 主体认识活动就会寸步难行。 (三)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 人的任何行为或活动都必须有动力推动才能进行,认识活动也不例外。关于认识的动力问题, 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误解,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讲到认识的动力时,仅仅阐述 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这就很容易让人认为认识的动力只有实践一个因素。实际上,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认为只有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那就片面了。正如恩格斯所说: “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 才能使他行动起来。”r,J由此可见,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对认识发生作用,成为认识发 展的动力,也必须借助或通过主体自身的精神因素,即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这两个方面 则构成了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信念恰恰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的特征。信念是知、情、 意的融合体,信念的形成要以知识和经验为前提,但是知识和经验一旦转化为信念,信念的本质 就己不再是知识和经验,而是主体的“信”和“情”,由原有的认知心态转化为意向心态,饱含 着人的深刻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因此,信念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人们从已知领域向 未知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勇敢挺进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对于复杂对象的认识或复杂的认 识过程,没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就难以达到光辉的终点。例如,“世界是可知的”这一信念, 鼓舞着人类世世代代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在科学史上,不乏为了自己的信念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生 命的开拓创新者,如至死也坚信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哥白尼、虽深受宗教裁判所的残酷迫害仍坚 信地球绕日运行的“太阳中心”说的 ̄JtJN略、面对熊熊烈火满怀信心地宣告“后世人将会理解我” 的布鲁诺。 (四)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预测作用 信念的预测作用是指主体的信念在认识活动中能预测尚未被主体认识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逐渐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由于受到自身感觉器官、 思维方式、所处的时代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有不能直接把握的本质和规律。从心理机制上看, 人自身又具有对本质和规律追求的强烈愿望,人们希望能得到对世界确定性的认识。同时,人的 理性认识又具有超前的预测能力,即能根据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推测出未出现的事实和规 律。对这种事实和规律的推测是否正确虽然还未经过实践的证实,但是人们却对它们深信不疑。 因此,正确的信念往往能够揭示未来认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预测到尚未出现或尚未认识到的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人们的认识向未知领域的深入。例如,哥白尼根据宇宙是一个最简单、最 和谐的天体的信念,预测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然后依据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通过严格、细致 的数学运算,最终创立了日心说理论,结束了地心说的时代。 108 (五)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定向作用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3卷第1期 主体信念的定向作用,是指信念一经形成和确立下来,就会引导人们的认识活动朝着与主体 信念相符或相近的目标发展。由于信念是主体对某一理论或学说确信不疑的精神状态,因此信念 具有确信性和个人倾向性的特点。主体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总是根据自己已经形成的信念分析 问题和评价事物,选择认识的态度和行为。在同样的认识环境、认识工具和认识对象的前提下, 不同的主体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事认识活动,由此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有的事 半功倍,有的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同一主体从事同样一项认识活动,如果沿着唯物主义的 方向,从实际出发,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沿着唯心 主义的方向,从教科书或者主观意识出发,运用片面、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就会导致失败。 牛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自己的早年,从实际出发,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做出了 重要贡献;而他在自己的晚年,信仰了宗教,这使他的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进而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就再也没有什么成就了。门捷列夫把认识活动比作建设一座大厦,认为建 设这座大厦不仅需要各种建筑材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厦的设计图纸,即大厦的模型和建筑 方案。因此,信念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到重要的定向作用,正确的信念能够引导主体沿着正确 的方向从事认识活动。 综上所述,信念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到纽带、选择、动力、预测和定向的积极作用。信念 的这些积极作用推动着人类认识活动由浅向深、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发展。如果离开了信念, 那么人类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向前发展。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到信念的积极作用的 同时,也要看到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消极作用。 二、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消极作用 信念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促进了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的认识活动 起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与此同时,信念有时也会妨碍人们有效地认识世 界,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着消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信念的积极作用,对信念的消极作用 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僵化作用 由于信念是经验和知识在主体大脑中,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对某一种理论或学说确信不疑 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一旦形成和确立下来,便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既定信念的指导下, 主体有时面对新问题和新信息,会千方百计地作出千篇一律的解释,并且让对象削足适履地符合 原有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就会使主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外部信息没有足够的能量是不可能打破 这种思维定势的,从而使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保守性和僵化性。尤其是当主体的认识转向新的领 域的时候,主体的原有信念已不适用于新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信念就会变成“认识枷锁”, 牢牢地束缚着主体的思维,使主体的认识局限在原有的范围内,从而也就妨碍了主体的认识向新 的未知领域进一步深入。在科学史上,科学家因为陷入信念的思维定势,从而与真理失之交臂的 例子数不胜数。氧气的发现就是最有力的例证,英国的普里斯特列用聚光镜加热氧化汞,搜集到 一种能使物体燃烧得更旺的气体,实际上这种新气体就是氧气。可惜燃素说的信念使普里斯特列 毫不犹豫地称这种气体为“无燃素气体”,他至死都坚信燃素说。他如果能摆脱信念的“认识桎 韩高良:论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双重作用 109 梏”,打破思维定势,把认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向前再推进一步,就会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因此, 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往往能使人们摆脱认识的困境,找到一条通向更深更广的认识领域的道路。 在科学史上,开普勒发现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获得成功的例子。由于受哥白尼的 日心说的影响,开普勒相信,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正圆形的,但是他在研究天文资料中不但 没有找到能证实这个信念的证据,反而发现了很多否定这个信念的材料。在事实面前,开普勒并 没有陷入原来信念的牢笼中,而是放弃了原来的信念,重新建立了新的信念,并且很快在新的信 念基础上发现了著名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因此,信念一旦成为禁锢认识主体的牢笼,就会影响主体的认识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开展。只 有打破原有信念的束缚,才能够使认识的航船胜利地驶向更广更深的大海,到达彼岸。 (二)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误导作用 信念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内部参照系,主体在选择认识方向、对象和工具时,是以他的信念 为标准,选择与自己的信念相近或相符合的东西。因此,信念在主体选择认识方向、认识对象和 认识工具时,具有个体倾向性和意向性。如果这种个体倾向性和意向性与主体的认识目的相一致, 就会推动认识活动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如果这种倾向性和意向性与主体的认识目的不一致, 甚至相差甚远,主体仍然坚信自己选择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信念就会使人们的认识迷失方向 并误入歧途。主体选择认识对象时,信念有时会成为主体接受信息的屏障,使主体拒绝或舍弃一 切与主体信念不相符合的东西,甚至包括新事物和实际上对主体有用的信息,这样就导致了主体 只对一个问题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感兴趣和给予关注,而不是关注相关的一切问题或事物的各个方 面。当然,这样也会使主体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研究,但是,他由于忽视了与之 相联系的其他的问题和方面,很容易把对某一个问题或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认识夸大为对整个对 象的认识,得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造成全局性或方向性的错误。正如爱尔维修所说:“情感 引导我们陷于错误,因为它们使我们把全部注意力固定在它们向我们提出的对象的一个方面上, 不容许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对象。” 】可见,信念作为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参照系,往往会妨碍 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对象和客观事物,从而误导了主体的认识活动。 (三)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抑制作用 信念可分为两种:科学、积极的信念和非科学、消极的信念。科学、积极的信念往往能产生 积极、肯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从而能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活动向 前发展;非科学、消极的信念往往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和消沉的意志,从而对人的认识活动往往会 产生抑制或阻碍的作用。当主体的情绪处于低落、烦躁和焦虑等状态时,主体往往容易冲动或感 觉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精力分散,容易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差错,从而会干扰他的各种认识 活动。受信念的影响,主体如果反感和厌恶认识对象,往往会产生一种排斥和抵制的情绪,不能 辩证地分析事物,看不到其合理的因素,进而对其一概否定或排斥。强烈的动机和愿望是主体认 识的动力,而消极的信念往往会使主体的动机缺乏、愿望不强烈、情绪低落,从而影响认识的强 度和效果。可见,消极的信念会引起主体不良的情绪、消极的情感和消沉的意志,从而对主体的 认识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不但错误、非科学的信念会阻碍人们的认识活动,而且正确、科学的信念在人们 110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3卷第1期 的认识活动中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正如胡克所说:“热情和信仰是可以移动山岳的,但是谁能 说它们究竟是否会把这山放在正确的地点呢?”【 因此,我们要研究信念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就必 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信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在现实认识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科学、正确的 信念的积极作用,又要削弱非科学、消极的信念的消极作用,同时又要防止将信念的积极作用绝 对化,坚持“把这山放在正确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17—218. 【2】毛平.对信念的认识论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8.20. 【3】张浩.论理想和信念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J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2):1-5. 【4】恩格斯.反杜林论【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3.677. 【5】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C】,,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1・206. 【6】毛泽东.实践论【c】//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C】//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211-258. 【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I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39. 【9】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4. Study on the Dual Functions of Belief in Cogniitve Activiites HAN Gaol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China 450001) Abstract:Belief has played dual functions in human being’S cognitive activities.On one hand,belief plays a posiitve role as a link,selection,impetus,prediction and orientation in those activities.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plays a negative role as rigidness,misleading nad restraining in the cognitive activiites. Key words:Belief;Cogniitve Activi ̄;Dual Function (编辑:付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