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维生素D的概述
简介
维生素D ,英文名称为vitamin D,是脂溶性维生素类,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或钙化醇,具抗佝偻病作用,是能呈现胆钙化固醇(维生素D3)生物活性的所有类固醇的总称。有影响钙、磷的吸收和贮存,和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功效。
“维生素D是无色晶体,溶于脂肪,脂溶剂及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则逐渐分解。维生素D水溶液中由于有溶解氧而不稳定,双键还原后使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因此,维生素D一般应存于无光,无酸,无氧或氮气的低温环境中。维生素D 所属学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现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家族成员有D2和D3,它们的结构很相似,只是侧链有差别。维生素D均为不同的维生素D 原经紫外照射后的衍生物。植物不含维生素D,但维生素D原在动、植物体内都存在。“维生素D原都具有以下特性:它存在于部分天然食物中;受紫外线的照射后,人体内的胆固醇能转化为维生素D。”
发现过程
维生素D的发现是人们与佝偻症抗争的结果。早在1824年,有人发现鱼肝油可在治疗佝偻病中起重要作用。1918年,英国的梅兰比爵士证实佝偻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症。但他误认为是缺乏维生素A所致。1930年Gottingen大学的A.Windaus教授首先确定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1932年经过紫外线照射麦角固醇而得到的维生素D2的化学特性被阐明。维生素D3的化学特性直到1936年才被确定。
1913年,美国科学家Elmer McCollum和Marguerite Davis在鱼肝油里发现了一种物质,起名叫“维生素A”,后来,英国医生EdwardMellanby发现,喂了鱼肝油的狗不会得佝偻病,于是得出结论维生素A或者其协同因子可以预防佝偻病。1921年Elmer McCollum使用破坏掉鱼肝油中维生素A做同样的实验,结果相同,说明抗佝偻病并非维生素A所为。他将其命名为维生素D,即第四种维生素,但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种东西和其他维生素不同,因为只要有紫外线,人自己就可以而合成(有悖于维生素的定义)。
作用机制
维生素D的前体(生成维生素D的原料)存在于皮肤中,当阳光直射时会发生反应转化为维生素D3,D3分子被运送到肝脏并且转化为维生素D的另一种形式25位单脱氧胆固醇,这种形式的效用更大。然后25位单脱氧胆固醇又被转运到肾形矿脉并在那里被转化为1,25位二羟胆钙化(甾)醇,这种形式是维生素D最有效的状态。然后维生素D将和甲状旁腺激素以及降血钙素协同作用来平衡血液中钙离子和磷的含量,特别是增强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能力。 生理功能
1、 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 2、 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
3、 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 4、 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 5、 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 副作用
主要毒副作用是血钙过多。 相关药品
阿法骨化醇、维D2葡萄糖、维D2乳酸钙、维生素D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D可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用于植物蛋白饮料(食品分类号:14.03.02)中,最大使用量3 μg/kg~15 μg/kg。[1] 食物来源
富含脂肪的鱼是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之一,一些国家,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都人工强化了其中的维生素D,食品中的维生素D包括:
鲶鱼每85g(3盎司)提供425单位维生素D(5IU/g)。
大马哈鱼, 烹熟,100 g (3.5盎司) 提供360 IU (3.6 IU/g)。 鲭鱼,烹熟,100 g (3.5盎司),345 IU (3.45 IU/g)。
沙丁鱼,油浸罐头,鱼干,50 g (1.75盎司),250 IU (5 IU/g)。 金枪鱼,油浸罐头,100 g (3.5盎司),235 IU (2.35 IU/g)。 鳗鱼,烹熟,100 g (3.5盎司),200 IU (2.00 IU/g)。 一个60g大小的鸡蛋能提供20 IU (0.33 IU/g)。 牛肝,烹熟,100 g (3.5盎司),15 IU (0.15 IU/g)。
鱼肝油,如鳕鱼肝油1 汤匙(15 ml) 提供1360 IU (90.6 IU/ml)。
紫外线照射过的蘑菇和酵母是仅有的可以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素食,紫外线照射波塔贝拉菇可以将每100g蘑菇的维生素D从14IU(未照射前0.14 IU/g)提升到500IU(5 IU/g)。
二、维生素D与疾病
维生素D主要用于组成和维持骨骼的强壮。它被用来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症,关节痛等等。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通过添加合适的维生素D和镁可以有效的提高钙离子的吸收度。除此以外,维生素D还被用于降低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机率,对免疫系统也有增强作用。
心脏病:维生素D可降低对胰岛素的耐受性,而胰岛素耐受性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肺病:肺部组织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修复和“改造”,由于维生素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它可能对肺的修复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
癌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等):维生素D对调节细胞繁殖起到关键作用,癌症患者体内则缺乏这种调控机制。因此,通过防止细胞过度繁殖,维生素D就能预防某些癌症。
糖尿病:在Ⅰ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会杀灭人体自身的细胞。科学家认为,维生素D可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能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高血压:维生素D为颈部甲状腺上的副甲状腺所利用。这些腺体分泌出一种调节体内钙水平的激素,钙则帮助调节血压。
精神分裂症: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大概与出生前几个月的日照情况有关。缺乏日照可能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会改变胎儿大脑的发育。
多发性硬化:缺乏维生素D会限制人体产生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这是维生素D3的一种激素形式,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它的缺乏可能提高患上多发性硬化的风险。 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可坚固骨骼,预防儿童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症。 抗疲劳:缺乏维生素D时,会使人感到疲倦、乏力,不愿运动和参加体力劳动。
维生素D(Vit D)不仅具有调控钙、磷代谢和骨稳定等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宿主防御、炎症、免疫调节、修复等
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Vit D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非常复杂广泛,各
免
疫细胞如活化T细胞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均可表达Vit D受体(VDR),骨骼、皮肤、呼吸道、胃肠道、
列腺与肾外组织中也存在Vit D前体转化
具有生理活性的Vi
t D如1,25(OH)2D3所需的α-羟化酶。有研究认为,VD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主要表现为对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胸腺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和对淋巴细胞CD4、CD8阳性率的影响等。除可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外,还与慢性肾脏疾病(CK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型糖尿病(T2DM)及肺部疾病、肿瘤等相关。
1慢性肾脏疾病(CKD)
25羟基VD[25(OH)D]是反映体内Vit D储存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持骨健康、肌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CKD患者中还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甚至影响CKD人群的预后。据报告,Vit D缺乏或不足在CKD中>70%(甚至有报道>97%),且25(OH)D浓度
<50n
mol/L[2]。其原因可能与尿中丢失25(OH)D结合蛋白、食物中Vit D摄取减少、活动量减少、接触日光时间缩短等有关。Ravani等对CKD 2~5期非净化患者平均长达4年的随访,发现25(OH)D浓度是CKD患者肾功进展及死亡的独立负性预测因子。对210例CKD 4~5期非净化患者研究证明,25(OH)D浓度与动脉钙化积分成负相关[4];对血液净化患者研究还
显示,25(OH)D是血液净化90天总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2]。根据KDIGO关于CKD-矿物质和骨异常诊断、评价、防治临床实践指导建议,在CKD 3~5期宜监测25(OH)D浓度,并纠正Vit D缺乏及不足。 2 2型糖尿病(T2DM)
体内外研究均证明,Vit D是生理条件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及维持正常的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缺乏Vit D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引发胰岛素抵抗、DM危险及DM并发症。在CKD和正常人群中,均发现Vit D浓度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相关。Vit D可通过调整β细胞内的VDR和胰腺组织中Vit 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而促进β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故及时补充Vit D可能成为T2DM众多治疗手段之一。Borissova等对10例女性T2DM给予胆钙化醇1332IU/d,1
月后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加34.5%。Logi
stic分析发现,DM患者发生Vit D缺乏的风险是非DM患者的3倍以上。其原因可能为DM为控制血糖限制了食量及高脂饮食、DM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相关胃肠疾病使Vit D肠道吸收障碍等所致。 3肺结核VDR
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易感性有关,高剂量的Vit D已广泛用于抗结核治疗。Meta分析显示,血清低Vit D水平可增加活动性肺结核的风险。有人对67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随机给予Vit D 0.25mg/d和安慰剂,6周后Vit D组100%患者痰菌转阴,而对照组仅76%(P=0.002)。但也有报告,Vit D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关于Vit D的抗结核机制,可能有:
(1)抑制巨噬细胞内TACO蛋白(一种富含色氨酸、天冬氨酸的膜蛋白)表达,增强胞内吞噬体及溶酶体的杀伤力,从而抑制结核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力。 (2)诱导抗菌肽Cathelicidin表达及白介素(IL)-37合成,消除胞内感染。 4代谢综合征(MS)
通过1081例伴有MS的受试者在中位
为7.7年间记录死亡率,利用多变量生存率分析评
部分受试者25(OH)D水平不良,其中22.2%
估25(OH)D水平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为Vit D严重缺乏。随访期间462例死亡,其中267例为心血管病。对包括MS组分在内的因素进行完全校正后,与严重Vit D缺乏相比,25(OH)D理想水平者的全因及心血管病
死亡率出现实质性降低;对于特异性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而言,猝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心肌梗死死亡率无变化;各病因死亡率的降低呈剂量依赖性。另外,有研究证实对于>50岁者,Vit D缺乏或不足可使冠状动脉疾病增加45%,卒中发生率增加78%。但关于Vit D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有争议。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1,25(OH)D3是一种诱导剂,可使正常髓细胞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生长,抑制恶性克隆细胞株的增殖,促其分化。曾有小样本研究,各研究之间剂量不同反应不一,有报道称个别病例脱离了输血。已有研究证实,MDS患者外周血细胞中存在VDR mRNA表达,提示MDS外周血细胞也是25(OH)D3作用的靶细胞,Vit D的作用可能是通过VDR介导的,
为Vit D治疗MDS提供了理论依据。
6肿瘤体内外研究
Vit D可抑制癌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低Vit D水平与恶性肿瘤如肺癌、白血病等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Vit D可与抗癌药合用。Srinvasan等[对73例未治疗的肺癌患者VDR表达与存活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胞核VDR高表达组的存活率较低表达组明显改善(P=0.077),5年存活率分别为59%(95%CI 0.39~0.80)和27%(95%CI 0.12~0.91)。白血病缺乏或Vit D不足者,导致生存时间缩短或恶化。1,25(OH)2D3靶控雌激素受体α表达载体联合他莫西芬,对乳腺癌有较好疗效。另外,25(OH)D对皮肤肿瘤(如恶性黑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也有一定效果。
7银屑病大量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皮疹中活性Vit D代谢异常
银屑病患者中的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对骨化三醇的作用存在抵抗、VDR基因型分布异常、CD4和CD8细胞均显著高于正常人。1985年起,1α-羟基Vit D3治疗骨软化病时,伴发的银屑病症状得以改善,从此开始了Vit D治疗银屑病。现知,Vit D3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提高表皮细胞中转移因子β的转录,抑制IL-2、IL-6、花生四烯酸、干扰素γ及颗粒细胞-巨噬细胞GM-CSF的mRNA累积。Vit D可与其他抗银屑病药联合。一般以骨化三醇0.5μg/d口服,或骨化三醇软膏及霜剂3μg/g每日2次,或钙泊三醇霜剂及软膏50μg/g每日2次,或他骨化醇软膏4μg/g每日1次进行治疗。
8哮喘
Vit D缺乏是增加哮喘发病率的危险因素之一,补充Vit D可加强糖皮质激素(GS)的抗炎作用,改善哮喘患者对GS的治疗反应。一项随机、双肩、安慰剂对照研究收集了54例对尘螨过敏的6~12岁哮喘儿童,随机分为吸入GS组,吸入GS加Vit D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三组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结束吸入GS组患儿平均每日GS吸入量下降25%,GS加Vit D组患者每日GS吸入量下降50%,且该组特异性免疫治疗组临床及免疫效果并未受到影响。一般认为,Vit D通过调控树突细胞功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活化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尤其是Th1,促进Th1/Th2平衡偏向Th2主导,导致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L-2合成减少,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合成增加,进而引起IgE合成增加,介导气道高敏性和慢性气道炎症反应。 9呼吸道感染气道上皮细胞可表达
Vit D代谢所需的酶类,从而使25(OH)D3前体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后者可诱导固有免疫细胞表达抗菌肽cathelicidin或CD14。Vit D对呼吸道有保护作用,缺乏Vit D可导致上皮宿主防御反应的季节性降低,增加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风险。对1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15%的患者存在重度Vit D缺乏(<30n mol/L),30天病死率明显升高(OR=12.7,95%CI 2.2~73.3,P=0.004)。Ginde等[16]根据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Ⅲ)资料观察分析18883例>12岁体内Vit D水平与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结果发现血清Vit D水平与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当患者合并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时尤为明显(OR值分别为5.67和2.62)。另有报告,补充Vit D 1200IU/d可使学龄儿童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率降低64%。 10COPD及其他缺乏
Vit D可致COPD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和肺功能下降,诱发呼吸道感染[15~17];降低宿主防御功能,有利异常菌群生长而诱发炎症反应以及肺组织细胞外基质失衡,从而导致COPD发生与进展。有研究证实,COPD患者Vit D缺乏发病率较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最近比利时的一项研究对182例COPD补充Vit D 100000IU/4周,时间1年。结果与安慰剂对比补充Vit D未能缓解COPD。但对30例基线时存在严重Vit D缺乏者进行post hoc分析,Vit D组加重率显著减少。另外,单一Vit D缺乏小鼠由于结肠抗微生物活性失调和肠道细菌内环境削弱易患结肠炎],VDR基因敲除小鼠在接触易感因素后患炎症性肠病
的可能性增加,人类补充Vit D对Cohn病有治疗作用。Luo等证实,VDR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相关;Vit D缺乏也与复发型脊髓炎、难辨梭状芽脆杆菌感染复发、抗HCV低应答、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有关。总之,Vit D缺乏与多种疾病相关。但是,要确认补充Vit D的有效性及其治疗价值许多问题还未能解决,尚须进一步研究。
二、 维生素D缺乏症
在机体的钙、磷代谢中,维生素D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生与钙、磷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其突出的表现是佝偻病(rickets)或手足搐搦症的发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 Rikets)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症。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以骨骼改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化。严重者致骨骼畸形,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并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各极防治。
由于儿保工作的大力开展,目前,重度佝偻病在我国已显著减少,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空气污染,房屋建筑密集,农村中予防工作尚未完全普及,轻、中度佝偻病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北方远高于南方。 (一)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3.维生素D及钙、磷吸收障碍
4.其它 :肝和肾是活化维生素D的主要器官,有病时可直接影响维生素D的正常代谢,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道闭锁等。 (二)病理
感染,且使其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应积
骨发生有二种方式:膜内成骨,颅骨、面骨等扁骨属此方式;软骨内成骨,长骨、短骨,不规则骨属此方式。上述二种不同的成骨方式具有相似的成骨过程,均由间充质细胞先分化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其所分沁的基质与纤维组成类骨组织,钙盐沉着于内,使类骨间质成为骨间质,成骨细胞失去分泌作用成为骨细胞。
图3-1 佝偻病及婴儿手足搐搦症发病机理图
(三)治疗
佝偻病治疗应贯彻“关键在早,重点在小,综合治疗”的原则。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 (四)预防
要贯彻“系统管理、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早防早治”的原则,“抓早、抓小、抓彻底”。从围产期开始,以1岁内小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本病又称婴儿手足搐搦症,多见于1岁内小儿,尤以3-9个月发病率最高,冬春季多见。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足或其它多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发病原因与佝偻病相同,但骨骼变化不明显,多有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全。正常小儿血钙为2.2~2.7mmo1/L(9-11mg/d1),血钙中40%为结合钙,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细胞内;60%为游离钙。二者处于动态平衡,受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调节。在甲状旁腺代偿功能不全时,血钙则不能维持正常水平。当血钙低于1.7~1.9mmo1/L,或离子钙低于1mmo1/L时,可发生惊厥或手足搐搦。 二、治疗
应立即控制惊厥,迅速补钙,可同时给予维生素D治疗。
因素的影响,致血中游离钙降低,
四、维生素D的毒性和维生素D过多症
长期服用药理剂量的维生素D,不论在成年人或儿童都可引起中毒存留时间相当长,不同
维生素D在血浆中的
剂量使用后,能使几年内血浆维生素D的含量都维持在高的水平上。
体对维生素D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敏感的人,即使服用较低剂量的维生素D也可能
发生中毒。
维生素D中毒的症状和表现主要是高钙血症及由此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及软组织钙化等。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无力、心搏徐缓 、心律紊乱、恶心、呕吐、烦渴、便秘、多尿等。
长期维生素D过多时,高钙血症可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并有广泛性的软组织钙化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以导致死亡。 钙血症的持续时间比血钙升高的程度对肾脏有高钙血症对肾脏的影响:
①抑制垂体后叶加压素对肾远曲小管的作用,使肾脏浓缩尿的机能受损害,导致多尿; ②肾小管中磷酸钙沉积,发生钙化性肾功能不全(nephricalcinosis); ③肾小管对肾小球滤出液中钙的重吸收减少; ④抑制近曲小管和亨利襻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⑤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减少;
⑥尿钾排出量增加,发生低钾血症(hypokalcemia);
⑦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和坏死,脱落的钙化上皮细胞可使管腔发生栓塞,导致肾水肿和肾盂积水,引起继发性尿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肾硬化(nephrosclerosis ) 及肾性高血压。
发生氮血症(azoteimia)的患者多尿,并有尿毒症症状。当血清钙降低到正常水平时,氮血症症状也明显好转 。
维生素D摄入量与血脂的含量也有关系,文献报道:维生素D能促使健康人血脂升高,曾有人观察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清甘油三酯与钙浓度呈负相关,也有人报告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能使血清胆固醇增高,血压上升。维生素D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死亡率也有关系。
婴儿高钙血症(infantile hypercalcemia)可因母体摄入过多维生素D而引起,在广泛使用各维生素D强化食品的情况下,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因此已有建议:食物添加维生素D应仅限于按规定标准强化牛奶。但也有人认素D过敏有关。
种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影响,机体维生大的影响。
婴儿高钙血症的表现与血钙的浓度有关,血钙不很高的儿童往往在出生3~7个月后突然发病,血钙逐渐升高,在没有特殊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可以有反复,其预后
般良好,但也
有在急性高血钙期死亡者。妊娠期子宫内的胎儿也可发生高钙血症,出生时体重小,心脏常有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并有智力发育不良及骨硬化(ostisclerosis)等现象,心血管和肾脏的缺陷很少能够得到恢复,其预后不良,有相当
量的病儿死于新生儿期。
维生素D中毒的机理现在还不很清楚。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的代谢和血清钙、磷浓度的变化有一系列的反馈调节,所以一般不致使人中毒,有人认为服用大剂量维生素D时,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变化,由于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在血中过饱和,使机体中毒;有人认为过量的维生素D的使氧化磷酸化发生脱偶联,是机体中毒的原因;Coburr,Brautbar等指出:肝脏和肾脏功能正常的人发生维生素D中毒时,血中25-(OH)D3 有明显的升高(常达500~570ng·ml-1),而1,25-(OH)2D3 正常或仅略有增加。而肾功能不全的人,1,25-(OH)2D3 生成障碍,血中的含量减少,仍能产生维生素D中毒的高钙血症。因此,维生素D中毒时的高钙血症不像是1,25-(OH)2D3 增加所引起的,25-(OH)D3 与高钙血症的关系似更密切。体外实验也证明当血浆25-(OH)D3 浓度急骤升高时,骨钙的释出显著增加。从这些资料来看,维生素D中毒的发生可能与肝脏维生素D-25-羟化酶系统调节机能的变化有关。 维生素D中毒的防治:
① 即停止使用维生素D,并限制钙的摄入;
② 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龙prednisolone,1~3 mg·kd-1)以阻断维生素D对肠的作用,降低血钙;
③ 肌肉注射降钙素或使用二磷酸盐; ④ 补充水份。”
五、维生素D的检测技术方法
根据\"DiabetesCare\"(当前糖尿病报告)杂志上发表的结果,3,262例年龄50-70岁之间的中国人参加的一项研究表明94%的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这些人中有42%还有代谢综合征。其他一些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在中国的孕妇以及6-16岁的儿童中也很常见。
维生素D3检测试剂可以定量测定人体血液中维生素D的浓度,提供人体健康的线索,已成为健康指标的一种。维生素D协同副甲状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通过争强肠胃钙吸收和骨钙吸收调节血液钙浓度。典型的钙缺失会导致成人骨质疏松和儿童佝偻病。除调节钙代谢外,近期的医学研究发现了维生素D的更多重要功能,如:维生素D控制调节超过200个基因(包括控制细胞生长和死亡的基因);维生素D受体被发现在多种组织上(包括结肠,乳房,前列腺和免疫细胞上)。研究指出低血钙关联到结肠癌,乳癌,前列腺癌等发病率及致死率增高;还有心脏衰竭,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增高。经常检查并合理补充钙浓度会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国国内目前主要维生素D测试对象是骨质疏松和佝偻病者。随着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体检人群中维生素D检测数目将逐渐增加。 1、免疫测定
使用免疫测定法检测维生素D 代谢物
前已确定的维生素D代谢物有40多个,但对于维生素D代谢物的临床相关的认识仍是有限的,而且其血清浓度的数据也很缺乏。此外,很多代谢物不能获得用于XR测试的纯物质。1,25(OH) 2D、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影响较小,因为它们的浓度或实验的XR非常低。使用具有LC-TMS确定的已知代谢物含量的人类样本,使24,25(OH) 2D3导致的平均偏差通过参考校准最小化。维生素D的C3-差向异构化途径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3-epi-维生素D3,与1,25(OH) 2D3的属性相似。因此,3Epi 25(OH)D是总25-OH-维生素D的一部分,地位与25(OH)D3和25(OH)D2平等。最后,还要考虑到常规LC-TMS方法也可能检测25(OH)D的构成成分和立体异构体,对与免疫测定的可比性产生影响。 2、 LC-MS/MS 进行 VD 检测
采用高通量的 LC-MS/MS 进行 VD 检测与传统放射性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法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 高通量的液质联用检测平台,检测时间短,可以早判断,早治疗;
◆ 基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多反应监测(MRM)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选择性的特点;
◆ 检测效率高,成本低。 对参考方法的可追溯性和可比较性
液相串联质谱法(LC-TMS)被认为是测量血清或血浆25(OH)D浓度的参考方法。免疫测
定应该根据LC-TMS校准,而且应该给出可比较结果以便获得溯源性和实施维生素D补充的一般临床指导。
维生素D的医学检查
检查名称 维生素D 分类
血液生化检查 > 血清维生素测定 取材 血液
维生素D的测定原理
由于25-羟维生素D3同放射竞争性蛋白结合法。 操作方法
同放射竞争性蛋白结合法。 正常值
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参考值:26~65ng/L。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于婴幼儿,多见于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或者是人体缺乏阳光的照射。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积于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出现生长骨发生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称为佝偻病(rickets),如果该病发生于成人,则出现发育成熟骨骼的钙化不全,称为骨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发病原因有小儿生长过速,维生素D不足或阳光直接照射不够或疾病因素(如胃肠道功能障碍,慢性肝、肾疾病)等。该病北方发病率比南方高,冬春季节比夏秋季节多。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为多汗、夜惊、易激惹及烦躁不安。体征以骨骼改变最为明显,如颅骨软化、方颅、肋串珠、肋骨外翻,腕、踝部膨出呈“手镯”、“脚镯”样;严重者两下肢呈“X”或“O”型腿,脊柱弯曲。本病通过口服维生素D可以预防,鱼肝油、蛋黄、肝中维生素D的含量比较丰富。 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评价
(1)血清25-羟维生素D3
(2)血液生化检查:其改变比X线影像显示的骨骼改变早。血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早于血钙、血磷值的改变;疾病恢复期血碱性磷酸酶含量的恢复先于血钙、血磷含量的恢复
六、维生素D检测的市场前景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针对有骨质疏松症的老人和有佝偻病的儿童。这点和2年前的美国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显示,维生素D的重要性以前是被忽略了。目前(2012)美国已经把人体血液维生素D浓度检查作为常规体检的必检项目,每人每年一次的检测费用($200美元)由保险公司支付。其市场额度发生了巨大成长。日本是第二个国家把维生素D列入体检项目。相信很快我国也会重视维生素D的作用,并在体检中加入这一项目。其市场额度将是惊人的。如果13亿人口每人每年检测一次,中国潜在市场将是13亿x 50元=650亿元。即使只有十分之一(65亿)或百分之一(6.5亿),对单一产品来说也极其可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