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工原理考试题

2021-09-30 来源:榕意旅游网
化工原理考试题

化工原理考试题(精馏) 一.填空题(20分)

1.精馏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2分)

已分析测得这四股物料的组成为0.62,0.70,0.75,0.82,试找出Y X,Y,X

的对应值,Y=____,X=____,Y=____ ,X=_____,

3. 某二元物系的相对挥发度α=3,在具有理论板的精馏塔内于全回流条件下作精馏塔操作,已知x=0.3,则y=___(由塔顶往下数)

4.(8分)

某泡点进料的连续精馏塔,已知其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0.80x+0.172,提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1.45x-0.015,则回流比R=____,馏出液组成x________,原料组成x=__________.釜液组成x=_________.

5.如图所示,a点表示________;b点表示________;c点表示________;ab段表示_____________;bc段表示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5分)

1. 某精馏塔精馏段理论板数为N层,提馏段理论板数为N层,现因设备改造,使提馏段的理论板数增加,精馏段的理论板数不变,且F、x、q、R,V等均不变,则此时:()

A. x减小,x增加; B. x减小,x不变; C. x减小,x减小;

D. x减小,x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问答题 1.(10分)

精馏塔在一定条件下操作时,问将加料口向上移动两层塔板,此时塔顶和塔底产品组成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四.计算题(65分)

1. 分离苯和甲苯混合液,进料组成为0.4,馏出液组成为0.95,残液组成为0.05(以上组成均为苯的摩尔分率)。苯对甲苯的平均相对挥发度为

2.44。泡点进料,塔顶冷凝器为全凝器,塔釜为间接蒸汽加热。试求:

(1) 最小回流比;

(2) 若回流比取最小回流比的1. 2倍,列出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3) 列出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2. 苯和甲苯混合液含苯0.4(摩尔分率,下同),流量为100kmol.h,于常压下进行连续精馏,要求塔顶x=0.9,塔底x=0.0677, D=40kmol.h,原料于泡点下进入,R为1.4Rmin,已知操作条件下相对挥发度α=2.47是常数。求:(1)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2)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3.如图,在由一块理论板和塔釜组成的精馏塔中,每小时向塔釜加入苯-甲苯混合液100kmol,苯含量为50%(摩尔%,下同),泡点进料,要求塔顶馏出液中苯含量80%,塔顶采用全凝器,回流液为饱和液体,回流比为3,相对挥发度为2.5,求每小时获得的顶馏出液量D,

釜排出液量W及浓度x。

4.某一精馏塔,塔顶为全凝器,塔釜用间接蒸汽加热。用以处理含易挥发组成x=0.5(mol 组成) 的饱和蒸汽。塔顶产量D和塔底排量W相等。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y=5x/6+0.15试求:

(1)回流比R,塔顶组成x,塔釜组成x。 (2)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5.由一层理论板与塔釜组成的连续精馏塔,每小时向塔釜加入含

甲醇40%(摩尔分率)的甲醇水溶液100kmol,要求塔顶馏出液组成x=0.84,塔顶采用全凝器,回流比R=3,在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0.45x+0.55,求:

(1) 塔釜组成x;(2) 每小时能获得的馏出液量D。 一.填空题

1. 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差异。塔顶液相回流塔底上升气流 2. y6 =0.82 x6 =0.70 y7 =0.75 x7 =0.62

3. y=αx/(1+(α-1)x)=3×0.3/(1+2×0.3) =0.563 x=y=0.563

y=3×0.563/(1+2×0.563)=0.794 4. 0.86 0.288 0.033 5. a)y,xb)y,x c)y,xd)x,x e)y, y 二.选择题 A. 三..问答题

当加料板从适宜位置向上移两层板时,精馏段理论板层数减 少,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分离能力下降,xD ↓,易挥发组分收 率降低,xW ↑。 四.计算题 1. ⑴y=

2.44×0.4/(1+1.44×0.4)=0.62 R=(x-y)/(y-x)

=(0.95-0.62)/(0.62-0.4) =1.5

⑵R=1.2×1.5=1.8 y=(1.8/2.8)x+0.95/2.8

=0.64x+0.34

⑶.令F=1kmol.h Fx=Dx+Wx 0.4=0.95D+(1-D)×0.05

解得D=0.39kmol.h W=0.61kmol.h

∵q=1 L'=L+qF=RD+F=1.8×0.39+1=1.7kmol.h V'=V=(R+1)D=2.8×0.39=1.09kmol.h ∴y'=L'x'/V'-Wx/V'

=1.7x'/1.09-0.61×0.05/1.09=1.56x'-0.028 y=1.56x-0.028

2. ⑴q=1, yq=2.47×0.4/(1+1.47×0.4)=0.622, Rmin=(0.9-0.622)/(0.622-0.4)=1.25, R=1.4×1.25=1.75,

y=1.75x/(1.75+1)+0.9/(1.75+1) =0.636x+0.327

⑵V'=V=(R+1)D, L'=L+qF=RD+F, y'=L'x'/V'-Wxw/V'

=(RD+F)x'/(R+1)D-(F-D)xw/(R+1)D =1.545x'-0.0369

3.(12分) 题号:6256 第6章知识点:210 难度:中等 *****答案***** y1=xD=0.8

0.8=2.5x1/(1+1.5x1) x1=0.615

yw=x1×R/(R+1)+xD/(R+1)=3×0.615/(3+1)+0.8/4=0.661 0.661=2.5xW/(1+1.5xW) xW=0.438

100=D+W, 100×0.5=0.8D+0.438W D=17.1(kmol.h), W=82.9(kmol.h) *****答案*****

(1)D=F(x-x)/(x-x) 即0.5=(0.5-x)/(x-x) R/(R+1)=5/6 ∴R=5

x/(R+1)=x/(5+1)=0.15 x=0.9 x=0.1 (2)提馏段操作线: y'=(L′/V′)x-Wx/V′ ∵饱和蒸汽进料

∴q=0, L′=L, V′=V-F 又F=2D,W=D,L=RD,V=(R+1)D ∴y'=[L/(V-F)]x'-W×0.1/(V-F)

={RD/[(R+1)D-2D]}x'-D×0.1/[(R+1)D-2D] =[5/(6-2)]x'-0.1/(6-2) =1.25x'-0.025 5. ⑴y1=xD=0.84, 0.84=0.45x1+0.55, x1=0.64,

yw=3×0.64/(3+1)+0.84/(3+1)=0.69, 0.69=0.45×xw+0.55, xw=0.311,

⑵D=100(0.4-0.311)/(0.84-0.311)=16.8(kmol.h), W=100-16.8=83.2(kmol.h). 化工原理练习题(干燥) 一.填空题

1. 干燥这一单元操作,既属于传热过程,又属______________。 2. 相对湿度φ值可以反映湿空气吸收水汽能力的大小,当φ值大时,表示该湿空气的吸收水汽的能力_________;当φ=0时。表示该空气为___________。

3. 干燥速率曲线是在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定的,其恒定干燥条件是指:_________________

均恒定。

4. 在一定空气状态下干燥某物料,能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为__________;首先除去的水分为____________;不能用干燥方法除的水分为__________。

5. 已知某物料含水量X=0.4kg水.kg绝干料,从该物料干燥速率曲线可知:临界含水量X=0.25kg水.kg绝干料,平衡含水量X*=0.05kg 水.kg绝干料,则物料的非结合水分为__________,结合水

分为__________,自由水分为___________,可除去的结合水分为________。

6. 对于不饱和空气,表示该空气的三个温度,即:干球温度t,湿球温度t和露点t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7. 等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 8. 湿空气通过预热器预热后,其湿度___________,热焓_________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9. 对不饱和空气通过间壁换热器进行加热,使温度由t升至t,此时其湿球温度____,相对湿度_____,露点_____,湿度____。

10. 对于为水蒸汽所饱和的空气,则其干球温度t,湿球温度t,绝热饱和温度t,露点温度t的关系是t__t_t__t。

二、问答题

1. 如何强化干燥过程?

2. 欲在298K时用相对湿度为60%的空气干燥木材,使其中水分降到11.5%(湿基),你认为是否可能?为什么?已知在此条件下木材的平衡水分为12%(干基)。

3. 某恒定干燥过程,(如图所示:预热器K1,干燥器K2,冷却冷凝器K3),已知预热器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为t,湿球温度为t此状态空气在干燥器经历一个绝热增湿过程,出干燥器空气温度为t,经冷却冷凝器冷却冷凝,析出一部分水份之后,再经预热器预热至t,且其湿球温度仍为t,如此反复循环。试在湿空气的H-I图(或t-H)图上用线段和箭头绘出空气在上述干燥过程状态变化的示意图。并说明空气在各设备中所经历的过程。

三.计算题

1. 某干燥器的生产能力为1000kg.h(产品),物料从含水量2%干燥至含水量0.2%(均为湿基)。已知生产车间的气温为22℃,相对湿度为60%;空气离开干燥器时的温度为45℃,湿球温度为32℃。干燥为等焓过程。试求:

(1)水分蒸发量;

(2)离开干燥器时空气的体积流量为多少m.h? (3)空气进入干燥器的温度;(4)热效率为多少?

2. 某气流干燥器的生产能力为180kg产品.h,现要求将物料从含水量2%干燥至含水量0.2%,(均为湿基)。已知生产车间的气温为25℃,空气的湿含量为0.01kg水汽.kg干空气。空气经预热器预热至94℃进入干燥器,若空气离开干燥器时的湿球温度为32℃,露点为25℃。问:

(1)水分蒸发量为多少kg.h? (2)干空气消耗量为多少kg.h (3)干燥器的热效率为多少?(4)空气离开干燥器的温度?

(5)干燥过程是否等焓(说明原因)

3. 在常压连续干燥器中,将处理量为0.417kg.s的湿物料,自含水量为47%干燥倒5%(均为湿基),采用废气循环操作,新鲜空气与废气混合后经预热器k1加热,再送入干燥

器K2,循环比(废气中绝干空气质量与混合气中绝干空气质量之比)为0.8,新鲜空气的湿度H为0.0116kg.kg绝干气,温度为22℃,废气的湿度H为0.0789 kg.kg绝干气,温度为52℃,假设干燥过程为绝热过程,预热器损失可忽略不计。试计算干燥过程的耗热量。并在H-I图上定性绘制出湿空气的状态变化过程。

已知:绝干空气比热为1.01kJ.kg.K, 水蒸汽比热为1.88kJ.kg.K, 0℃时水蒸汽潜热为2490kJ.kg。

一.填空题 1. 传质过程 2. 小;绝干空气

3. 干燥介质(热空气)的温度、湿度、速度以及与物料接触的方式。

4. 自由水分;非结合水分;平衡水分

5. 0.15、0.25、0.35、0.2(单位皆为:kg水.kg绝干料) 6. t>t>t>

7. 干燥介质一热空气的湿球温度 8. 不变、增加、减少

9. 上升,下降,不变,不变 10. =,=,=,=。 二.问答题

1. 强化干燥过程要依据干燥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等速干燥阶段:要使干燥速率提高,其措施:

增大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其湿度;增大热空气的流速;改变其接触方式(如垂直流过物料层效果比平行好,若将物料充分分散于气流中更好)

在降速干燥阶段:主要改变物料的尺寸(变小)、厚度(减薄)或将物料充分分散于气流中增大其气、固两相的接触面积或加强搅拌等措施来提高干燥速率。

2. 要求含水量降低到:

X=0.115/(1-0.115)=0.13=13%>12%(干衡水份) ∵X>X* ∴是可能的

3. 由tw 1 及t1 确定A点(由温度为tw 1 的等温线与φ=100%线相交,再沿等I线向上与等温线t1 相交得A点)。

AB为空气在干燥器经历绝热增湿过程,也是等焓干燥过程 BC为空气在冷却冷凝器经历等H冷却过程。 CD为空气在冷却冷凝器经历析出部分水份过程 (φ=100%线)。

DA为空气在预热器中经历等H升温过程。 三.计算题

1. 1)水份蒸发量W:

W=G(W-W)/(1-W)=1000×(0.02-0.002)/(1-0.02) =18.37kg水.h

2)离开干燥器的空气体积流量V: V=L.v=W.v/(H-H)

依t=22℃,φ=60%查出H=H=0.01kg水汽.kg干空气 t=45℃, t=32℃, 查出H=0.026kg水汽.kg干空气, v=0.94m.kg干空气

∴V=18.37×0.94/(0.026-0.01)=1079m.h 3)空气进入干燥器的温度t: ∵I=I故可查出t=357K=84℃

4)热效率h=[(t-t)/(t-t)]×100%=[(84-45)/(84-22)]×100%=62.9% 2. 已知:图示。

1)水分蒸发量W:W=G(W-W)/(1-W) =180(0.02-0.002)/(1-0.02)=3.306kg水.h 2)干空气消耗量L: ∵L=W/(H-H) 依t=32℃,t=25℃查T-H图得H=0.02

而H=0.01 ∴L=3.306/(0.02-0.01)=330.6kg干空气.h 3)空气离开干燥的温度t:

由t=32℃,t=25℃在T-H图上找到C点,再由C点找到 t=332.4K=59.4℃ 4)干燥器的热效率η:

∵η=(Q/Q)×100%=[(t-t)/(t-t)]×100%

代入得:η=[(94-59.4)/(94-25)]×100%=50.1% 5)是否等焓干燥:

依t=94℃, H=H=0.01kg水汽.kg干空气,查出 I=121kJ.kg干空气

依t=32℃,t=25℃查出I=110kJ.kg干空气 ∵I≠I,故干燥不是等焓过程。

3. 干燥过程为绝热过程,因此,整个干燥过程的耗热量也就是预热器的给热量(近似为等焓过程考虑)

Q=L(I1 -I1' ) 1.计算L

对整个系统进行物料衡算:

L0 (H2 -H0 )=W=GC (X1 -X2 )

X1 =47%/(1-47%)=0.887; X2 =5%/(1-5%)=0.053; GC =0.417×(1-47%)=0.221kgh H2 -H0 =0.0789-0.0116 代入上式便得

L0 =2.739 (kg绝干气.s)

根据循环比为0.8 可知L=5L0 =13.7 (kg绝干气.s) 2.计算Q

I2 =(1.01+1.88H2 )t2 +H2 r0 t =(1.01+1.88×0.0789)×52+0.0789×2490 =256.69kJ/(kg绝干气)

I0 =(1.01+1.88H0 )t0 +H0 r0 t =(1.01+1.88×0.0116)×22+0.0116×2490 51.58kJ/(kg绝干气)

Q=2.739×(256.69-51.58)=562 kJ.s 化工原理练习题(吸收) 一.填空题 1.(4分)

用相平衡常数m表达的亨利定律表达式为_______.在常压下,20℃时, 氨在空气中的分压为114mmHg,与之平衡的氨水浓度为15(kgNH/100kgH O).此时m=______.

当平衡线为直线时,总传质系数与分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K=1/k+H/k 其中1/k表示_____,当_______项可忽略时,表示该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

3.(4分)

含SO为10%(体积)的气体混合物与浓度C为0.020kmol.m的SO水溶液在一个大气压下相接触。操作条件下两相的平衡关系为p=1.62C(大气压),则SO将从___相向___相转移,以气相组成表示的传质总推动力为____大气压.

4.(4分)

在常压下,测定水中溶质A 的摩尔浓度为0.56kmol.m,此时气相中A 的平衡摩尔分率为0.02 ,则此物系的相平衡常数m=_____。当其他条件不变,而总压增加一倍时,相平衡常数m=_____,若测得总压值为2 atm ,则此时的亨利系数E=_____atm,而溶解度系数H≈_____kmol.m.atm。

5.(4分)

1.实验室用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CO,当水量和空气量一定时,增加CO量,则入塔气体浓度________,出塔气体浓度______,出塔液体浓度________.

2.吸收总推动力用气相浓度差表示时,应等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差。

6.(5分)

含溶质A 摩尔分率为x=0.2的溶液与压力为2atm,y=0.15的气体等温接触(此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p=1.2x),则此时将发生_____过程。用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分别为△y=_____,△x=_____(摩尔分率)。如系统温度略有增高,则△y将_____。如系统总压略有增高,则△x将_____。

7.(5分)

含溶质A 摩尔分率为x=0.2的溶液与压力为2atm,y=0.15的气体等温接触(此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p=1.2x),则此时将发生_____过程。用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分别为△y=_____,△x=_____(摩尔分率)。如系统温度略有增高,则△y将_____。如系统总压略有增高,则△x将_____。

二.问答题 1.(10分)

双膜论的主要论点有哪些?并指出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6分)

提高吸收速率应采取哪些措施? 三.计算题 1.(12分)

在常压逆流操作的填料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空气中某溶质A ,进塔气体中溶质A 的含量为8%(体积%),吸收率为98%,操作条件下的平衡关系为y=2.5x,取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2倍,试求:(1)水溶液的出塔浓度;

(2)若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0.6m,现有一填料层高为6m的塔问

该塔是否合用?注:计算中可用摩尔分率代替摩尔比,用混合气体量代替惰性气体量,用溶液量代替溶剂量。

2.(12分)

用水作为吸收剂来吸收某低浓度气体生成稀溶液(服从亨利定律),操作压力为850[mmHg] ,相平衡常数m=0.25,已知其气膜吸收分系数k=1.25[kmol.m.h.atm],液膜吸收分系数k=0.85[m.h],试分析该气体被水吸收时,是属于气膜控制过程还是液膜控制过程?

在直径为0.8m的填料塔中,用1200kg.h的清水吸收空气和SO混合气中的SO,混合气量为1000m(标准).h,混合气含SO 1.3%(体积),要求回收率99.5%操作条件为20℃、1atm,平衡关系为y=0.75x,总体积传质系数K=0.05kmol.m.s,求液体出口浓度和填料层高度.

一.填空题 1. y=mx 1.094

2. 液膜阻力气膜阻力H/k

3. p=0.1atm p=1.62×0.02=0.0324atm 从气相向液相转移Δp=0.0676atm 4. 2.0 ; 1.0; 4.0 atm;14 kmol.m.atm 5. 1.增加;增加;增加

2.气相主体摩尔浓度;同液相主体浓度相平衡的气相浓度 6. 因为p=Ex ;y=(E/p)x;所以m=1.2/2=0.6 y=0.6×0.2=0.12 ;y-y=0.15-0.12=0.03 x=0.15/0.6=0.25 ;x-x=0.25-0.2=0.05

若p↑,m↓,x↑,Δx↑,故:吸收;0.03,0.05,减 少,增加

7 因为p=Ex ;y=(E/p)x;所以m=1.2/2=0.6 y=0.6×0.2=0.12 ;y-y=0.15-0.12=0.03 x=0.15/0.6=0.25 ;x-x=0.25-0.2=0.05

若p↑,m↓,x↑,Δx↑,故:吸收;0.03,0.05,减 少,增加

二、问答题

1. 论点: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相界面两侧分别各有一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吸收质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此两膜;

2)在两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吸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全部浓度变化集中在两膜层中,即阻力集中在两膜层内:

3)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平衡,即界面上没有阻力。实验证明,在气速较低时,用双膜理论解释吸收过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即提高速度,可增大吸收速率已为实践所证实。根据这一理论的基本概念所确定的吸收速率关系,至今仍是填料吸收塔设计计算的主要依据。

但当速度较高时,气液两相界面就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并不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界面更新对吸收过程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双膜论对于这种情况并无考虑进去,这是它的局限性。

2. 由N=K(y-y)看出,为了提高N,必须增大吸收系数和吸收推动力。

1.增大湍动程度;

2.增大气液接触是为了增大吸收系数。 3.增大液气比是为了提高推动力。 三.计算题

1. ①(L/G)=(y-y)/x=(y-y)/(y/m)=mη L/G=1.2(L/G)=(y-y)/x

x=y/(1.2m)=0.08/(1.2×2.5)=0.0267 ②S=m/(L/G)=m/(1.2×m×η)=1/(1.2η) =1/(1.2×0.98)=0.8503

y/y=y/(y(1-η))=1/(1-η)=1/0.02=50 N=1/(1-S)L[(1-S)y/y+S]=14.2

h=H×N=0.6×14.2=8.50 m>6 m ,所以不合用。 2. m=E/P ∴E=mP=0.25×850/760=0.28(大气压) ∵是稀溶液

∴H = ρ/Ms.E =1000/(0.28×18)=198.4(kmol.m.atm)根据1/KG =1/kG +1/(HkL )

即1/KG =1/1.25 + 1/(198.4×0.85) ∴KG ≈kG =1.25 [kmol.m.h.atm] 因此,是气膜控制过程。

3. 已知:D=0.8m Ls =1200kg.h G=1000Nm.h y=0.013 φ=0.995 x=0 ye =0.75x Kya=0.05kmol.m.s

Ls =1200/(3600×18)=0.0185 kmol/s G =1000/(22.4×3600)=0.0124kmol/s ∵为低浓度吸收∴(L/G)=0.0185/0.0124=1.49 y=y(1-φ)=0.013(1-0.995)=0.000065

x=(G/L)(y-y)+x=(0.013-0.000065)/1.49=0.00 868 ∵Z=H×N而N=(y-y)/ΔYm

Δy=y-y=0.013-0.75×0.00818=0.006490 Δy=y-y=0.000065-0=0.000065 Δym =(Δy-Δy)/ln(Δy/Δy)

=(0.006490-0.000065)/ln(0.006490/0.000065) =0.001396

∴N=(0.013-0.000065)/0.001396=9.266 H=G' /(KyaΩ)

=0.0124/(0.785×0.8×0.8×0.05)=0.494(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