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最新的夏完淳《别云间》赏析4篇

2022-01-20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23年最新的夏完淳《别云间》赏析4篇

古诗文《别云间》赏析别云间 明朝: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注释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1647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2.“三年”句:作者自1645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3.羁:停留。4.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5.“南冠”,俘虏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6.“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7.“灵旗”,古代出兵征伐时所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指抗清之旗,表示死后仍要抗清。】

别云间创作背景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

第 1 页 共 23 页

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6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别云间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

第 2 页 共 23 页

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

第 3 页 共 23 页

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2)

古诗二首复习提纲

《雁门太守行》

1、第一二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第二句运用比喻,\"金鳞\"与\"黑云\"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首联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

颔联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第 4 页 共 23 页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营,以死报效朝庭。颈联写潜师夜战,一场苦战。尾联写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用“易水”二字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了潜师夜袭是一场苦战,将士们将九死一生。

战鼓“声不起”写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5、总结: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问题: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第 5 页 共 23 页

6、全诗共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

7、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个“压”字,表现出一个怎样的场面?

比喻、夸张。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8、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从哪一句可以读出?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壮美;苍凉、悲壮 颔联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9.“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第 6 页 共 23 页

10、《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1、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4、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第 7 页 共 23 页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问: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15、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16、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17、“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8、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1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0、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

第 8 页 共 23 页

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1、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别云间》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作者运用典故,“又”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又”字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2、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

第 9 页 共 23 页

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京变窄了。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难见故园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问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5、总结: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7、“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第 10 页 共 23 页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8、 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9、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10、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11、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12、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

第 11 页 共 23 页

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13、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14、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3)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4)

1.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南安军》

1. 诵读经典

南安军

文天祥

第 12 页 共 23 页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2. 了解背景

南安,今江西大余。军,古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州同级,或与县同级。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 鉴赏诗句

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释句:

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讲解: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

第 13 页 共 23 页

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释句: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讲解: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释句: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讲解: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说“城郭之非”只

第 14 页 共 23 页

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释句: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二人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讲解: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因而感人肺腑。

4. 体会感情

《南安军》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

二、《别云间》

第 15 页 共 23 页

1. 经典诵读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 走近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之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3. 了解背景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第 16 页 共 23 页

4. 鉴赏诗句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释句: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jī,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锺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讲解: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而一个“又”字,概括了自己的被俘的结局。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叙事之中深含着的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释句:

第 17 页 共 23 页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流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讲解: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诗人一直期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面对大明江山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他禁不住深深的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释句: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讲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释句: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第 18 页 共 23 页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讲解: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眼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5. 体会感情

《别云间》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一、文学常识

1.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2.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二、整体感知

第 19 页 共 23 页

1. 《南安军》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2. 《别云间》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三、名句品析

1.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 “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抒写悲愤之情的诗句是: , 。

2. 《南安军》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的诗句是: , 。

第 20 页 共 23 页

3. 《别云间》中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4. 《别云间》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向上苍发出质问与诘责的诗句是:

, 。

二、课内阅读

(一)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5. 这首诗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6. 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 21 页 共 23 页

(二)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7.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8.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2. 饿死真吾事 梦中行采薇

3.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第 22 页 共 23 页

4.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5.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6.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7.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8.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第 23 页 共 2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