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书法传统与传统书法的区别及其意义

2022-03-01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奎茎 兰 堂堡 ! 曼 !!! ! 2006年第2期(总第89期) 删Y●删Tlla----I-ft--■n■-E-c■n‘■T●f■■T ●■●■■I●fSH■■■a■●■C■●I—T●f■^TS Jaua 论书法传统与传统书法的区别及其意义 刘 光 (山东艺术学院职业、成人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 ̄14) 摘要:传统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并历代相传的文化力量。书法传统也不是过去既存 的书法作品、书法事件,而是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品格。本文据此对书法传统和传 统书法作了界定和区分,力图为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思 考维度。 关键词:传统;书法传统;传统书法;区别;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 ̄)02—0oo8一o4 沈鹏先生说:“关于‘传统’的问题,将会是书法 淀。”_2 在此,希尔斯是把传统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 界一个持久性的热点。”_l 书法界在讨论这个热点 力量来看待的。朱德生说得更为明快:“‘传统’即 问题时,表面看煞是热闹,但是,作为讨论的前提,并 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甚至可以说,‘传统’就 没有对书法传统与传统书法作出较为权威并形成共 是我们生存的一种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识的界定,有的文章甚至把书法传统作为现代性的 员李德顺说得也很直接:“传统就是我们,传统就在 对立物加以挞伐。既然是个持久性的热点问题,我 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传统并不是一 们不妨先做点厘清二者区别的基础性工作。 种对象化存在物,而是已经内化于现代人和现代性 一、关于书法传统 之中,现代性的产生实质上是传统自身发展的结果。 (一)传统的本质含义 如果我们从个体生命存在角度来进行分析,就更加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传”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容易明白。就人类历史而言,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 其本意为“驿站”,后逐渐引申出“传授”,“延续”等 性,都不能脱离开生命的个体而存在。而作为社会 意义;“统”字最早见于篆文,其本意为“丝的头绪”, 化的生命个体,在承担社会化使命的同时,他早已作 后逐渐引申出“系统”、“纲要”的意义。南北朝范晔 为传统的产物而客观存在着了。所以,传统是通过 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将二字连用,“国皆称王,世 生命个体即人而存在着、变化着、发展着,作为一种 世传统”,以后传统便逐渐凝结为一个词。 文化力量,它既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传统寓于现 那么,传统作为一个概念,其本质含义到底是什 代性之中又被现代性所选择、改造、丰富、发展,今天 么呢?美国学者希尔斯在其经25年潜心研究而撰 的现代性延续到明天即为传统,这就是历史发展的 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 辩证法。 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 (二)对书法传统的理解 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 1、书法传统概念的表述 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对于传统本质含义的分析,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则书法传统概念可作如下表述:书法传统是书法在 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品格。 首先,书法传统是由书法主体即历代书法创作 者,同书法环境即各个时代对书法的要求共同作用 下而形成的。其次,书法传统一经形成,就表现出相 对稳定性,即使书法主体想要改变它亦必须遵循它、 尊重它,因为它同人类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事物的 系统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律,具有自身发展的惯性, 任何不尊重其规律的改变都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所 以我们把它称之为稳定的文化品格。再次,书法传 统又具有开放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跟随着书 法环境的变化,在书法主体的因、革、损、益中不断发 展不断完善的。每个时代都被丢弃掉一些,成为书 法史上的陈迹;每个时代又都被增加一些,成为了书 法传统中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从而使书法传统 永远存在于现实的书法实践之中。复次,书法传统 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 们强调其内在精神和文化品格。 2、支撑书法传统的几个核心理念 (1)书法法度的本质特征——关系 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觉,结构主义认为: “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 间的构造,在于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中 国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把 美学看成是“关系学”。_6 大家知道,同为碳元素,由 于分子结构关系的不同,形成了普通石墨和金刚石, 书法之成为书法,其本质特征,亦应从研究其关系中 得出。 关于用笔之法:从大处说是处理好中锋、侧锋、 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之关系,从小处 说,则是处理好顺逆、提按、振摄、疾涩等具体运笔技 巧的关系。 关于结体之法:传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其中排 叠、避就、向背、偏侧’、穿插、朝揖、呼应等,讲的都是 点画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关于章法:即是如何处理字与字,行与行,正文 与款识关系的法则。 总之,书法法度的本质特征是关系,由于对其关 系认识和处理的不同形成书法流派,而在书法发展 中各流派形成共识、约定俗成的东西,便是被历代相 传的书法法度。它既是书法历史的沉淀,又随书法 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书法审美的最高标准——中和 在处理书法中各种关系时,若将对应关系中的 一极推向极端,至刚至阳或至阴至柔,虽有特点,也 只是美之一格而已。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 同”、“违而不犯”,在书法传统中,即“骨肉匀停”、 “刚柔相济”、“势和体均”、“不激不厉”,这便是中 和之美。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所以如此巩固,倒不是 如有人所论是唐代皇权提倡的结果,实是其书深得 中和之美,与中华民族之审美习惯相符合之故。 (3)书法实践的一般过程——由技人道 在书法史上,一生勤修书法技法的人不见得能 成就书法大家,但是,凡书法大家一定是在书法技法 上卓有成就者。中国古代书论中,工夫与天然,形质 与性情,学问与性灵等对应的提法,说到底,就是强 调书法艺术乃技法功底与学问性情的有机结合。庾 肩吾在其《书品》中将张芝、钟繇和王羲之列为上上 品。在评其三家特色时说:“张工夫第一,天然次 之。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 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_7 讲究工夫与天然的 平衡兼顾,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书论的主流观点。 天然固然与人的性情、学问相关,但落到书法艺术 上,是必须以功夫为基础的,所谓“初无意于佳乃 佳”,也是对掌握了技法的大家而言,并非任何人都 能撞得上的。被书法界反复引征的庄子关于庖丁解 牛的故事,其“不见全牛”的心爽手畅、“游刃有余”, 也是由“臣始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三年苦 修而得来。所以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 矣。” 道是高于技的,但必须由技人道,其道才是 有根基的。 (4)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当造乎自然。 蔡中郎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 天也。” 蔡邕的“肇于自然”,是指书法主体应从自 然出发,以造化为师,所以便有了“夏云奇峰”,“飞 鸟出林”,“惊蛇人草”,“锥划沙”,“屋漏迹”等等书 法术语。刘熙载的“造乎自然”,是指书法艺术应回 归自然,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书法主体在创作时 应有“宋画史解衣般礴,张旭脱帽露顶”【I 的状态,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然后才能写出如庄子所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 自然境界。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既有返璞归真、师 2、对传统书法的内涵理解过窄。传统书法的内 涵究竟是什么,书法史上对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如有的崇碑,有的崇帖,而且都以为自己是正宗;有 的崇精典书法而鄙视民间书法,有的扬民间书法而 解构精典;有的视士大夫、文人书法为主流,把其它 书法形态视为边缘,有的恰恰认为正是士大夫、文人 书法使中国书法失去了其原生态,进而丧失了活力, 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等等。这些看法都有 法自然之意,更有书法主体精神之逍遥自由、运迹大 化之神,使作品不刻意、不作意,自然而然,从而具有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深刻内涵。 二、关于传统书法 (一)对传统书法的界定 由于有了对书法传统的分析,对传统书法也就 不难理解了。一般说,一切既存的书法作品、书法事 件等可成为书法史原始材料的东西,都可称为传统 书法。简言之,传统书法即以往的书法存在。从不 同的视觉出发,传统书法可分为不同的系统:第一, 存在形式系统,主要以书法载体的材质进行界定,如 甲骨文、钟鼎文、摩崖石刻、碑帖简帛等。第二,书写 形式系统,主要以书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不 同书体进行界定,如篆书、隶书、真书、草书、行书等。 第三,以朝代划分系统,如先秦书法,汉代书法、晋唐 书法等。第四,以书法家划分系统,如钟、王,如欧、 柳、颜、赵等。第五,以书法家的生态族群划分系统, 如庙堂书法、文人书法、民间书法等。第六,书法经 验总结系统,如《书谱》、《书断》、《书论》、《书概》 等。 总之,传统书法是书法的物质形态、历史形态, 它虽然不如精神形态、文化形态的书法传统那样明 快地揭示书法本质,但是,如果没有它作为基本材 料,书法传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如无稻、 麦、黍、稷、豆等就不可能有酒一样。 (二)对传统书法的几个认识误区 1 把传统书法的外延看得过大。在书法艺术的 创新讨论中,有些论者由于对传统的本质含义缺乏 深入理解,把传统书法等同于书法传统,用传统书法 概念涵盖并遮蔽了更具有本质意义的书法传统概 念。如果我们承认传统书法是书法的历史形态、客 观形态,书法传统是通过对传统书法高度抽象、概 括、选择而形成的精神形态、文化形态,那么,在讨论 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时,我们就会更加重视从书 法传统即书法的本质特征出发进行讨论。把传统书 法的外延看得过大,甚至认为它本身包括了书法传 统的内涵,就会使得这一概念太过庞大芜杂,不利于 清晰地讨论问题。 10 道理,甚至这种深刻的片面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将大 于浮浅的全面,但仍然是只见树木而忽视森林,要站 在文化的高度,从整体上把握传统书法,这些看法就 明显失之于狭隘了。 3、对传统书法的价值认识过偏。在全球化和信 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书法的作用由传达信息内容的 实用形式,已逐渐转变为主要用于表达情感、阐释文 化的独立艺术形式。因此,对传统书法价值的认识, 又出现了各执一偏的情况。有的认为传统书法已经 死亡,而现代书法的创作是不必以传统书法为根据 的;有的认为传统书法仅仅具有文化活化石的存在 价值,能够续命已属难能,更遑论发展;有的则死抱 着传统书法不放,过分讲究家法渊源,提倡笔笔有来 历,摹古尚可,自运则劣,等等。 三、区分书法传统与传统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学术讨论 学术需要争辩,需要讨论,但这争辩与讨论必须 是科学的、规范的。学术讨论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对 学术概念的统一认识,或者是通过讨论达到对基本 概念的共识,然后再把讨论引向深入。书法界关于 传统的讨论,就是没有把精神层面的书法传统与形 式层面的传统书法进行必要的区分,而导致争论双 方自说自话,类似关公战秦琼,无法引向深入。本文 力图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提出书法传统与传统书 法进行区分的一个视角、一个基本思路,以便逐渐形 成共识,使关于传统的学术讨论更加科学、规范。 (二)有利于正确把握继承 对传统要批判地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原则。但在书法实践中,批判 什么继承什么?哪些是精华当取,哪些是糟粕当去? 始终是个未能解决的大问题。本文对书法传统与传 统书法进行界定与区分,就意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供一种可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将焉附?”书法的创新与发展,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庞 大基础的。从上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命运多 舛,当前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正经受 着严峻的考验。振兴书法,必须以振兴传统文化为 前提;书法创新,必须以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为环 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视野。传统文化的振兴和现 代性转化,从时间上看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空间 上看要增强全体国民的文化认同。所以,书法创新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提几个新口号,搞几个 1、解决继承什么的问题。如果本文对书法传统 与传统书法的界定是客观和科学的,那么,继承的主 要内容应是书法传统。只有将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所 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品格继承下来,才算 掌握了书法的本质。如果把历代传统书法喻为一枚 枚铜钱的话,书法传统就是贯钱之绳。理解、掌握了 这根绳,才可以有效地提携起整串的铜钱。当然,我 们并非说传统书法不重要,而是弄清纲与目的关系, 纲举才能目张,把握了传统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和 发展传统形式,这是大部分人都认可的道理。 2、解决用什么态度继承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 认同“传统就是我们,传统就在现实”,那么,怎样对 待传统的问题,实质上就转化成为怎样对待我们自 身的问题。首先,怎样正确地认识我们这一代书法 人的优、长、弱、短,有一个正确的历史定位。其次, 怎样承担起历史责任,明确当代书法人既是传统的 承载者,又是传统的创新者,当代书法实践,既是书 法史接力跑的接棒,更是向下一代书法人的交棒。 再次,怎样行使与责任相对应的权力,即根据社会和 文化的发展,具有主动性地选择书法发展的现代路 径。我们放弃选择的权力,并非对传统的尊重,恰恰 是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不负责任。当然,我们亦应对 我们的选择负起责任,因为它将载人书法史。总之, 赋予传统以当代生机,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各种 闯和创,虽有成败,但都是传统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 的组成部分,只有不闯不创才是对传统的最大亵渎。 (三)有利于理性对待创新 创新故然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界定和区分 书法传统和传统书法,指出书法传统的文化品格,有 利于我们理性地理解和对待书法创新。 1、克服“创新焦虑症” 有位学者曾经说,“创新”这条狗,追得人们连 上厕所的功夫都没有了,谁还在书斋的冷板凳上做 学问呢?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焦虑症”,如果把书法 创新比作书法金字塔上的塔尖的话,有“创新焦虑 症”的人是只想创造塔尖而无视塔基的。 书法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所形成的 内在精神和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 分支,传统文化是皮,书法传统是毛,“皮之不存,毛 别具一格的展会就能做到的事。现在需要书法界增 强定力,多一些甘坐冷板凳的力行者,多一些能站在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关照书法的创新者,多做 一些书法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只要我们的努力达到 一定程度,书法创新就会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因此,书法创新既要满怀信心,积极行动,又不能急 躁、浮躁,更不能长期处于焦虑之中。 2、避免“麻雀跟着蝙蝠飞” 麻雀的活动规律是昼飞夜伏,而蝙蝠的活动规 律则是昼伏夜飞。当麻雀看到蝙蝠夜间活动,便认 为现在的潮流是晚上飞,于是跟着蝙蝠飞了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我们确也出 了些盲目跟着蝙蝠飞的麻雀,书法界也在所难免。 比如在书法创作上,有的借鉴国外少字书、抽象 画、无意识书法等形式,搞什么脱离汉字载体的所谓 书法创新。在书法理论上,有的拿来西方后现代主 义的一些皮毛,对中国书法传统、精典和权威进行质 疑、解构乃至颠覆。我们不反对在书法领域里引入 异质观念,我们也不反对在创新中否定旧的权威和 理论。但是,必须明确,中国书法传统是书法的根 柢,传统文化是书法的土壤,我们反对的是用异质观 念作工具来刨中国书法的根,并去除其土壤。本文 所以对书法传统进行界定并理出四个核心理念,就 是意在从文化的高度增强对书法根柢及其土壤的认 识与认同。个别麻雀跟着蝙蝠飞不足怪也不足虑, 但如果许多麻雀处于猎奇也去盲目地跟着飞,就必 须有人出来喊一嗓子才行。 3、消解书法发展中的去文化倾向 由于受工业化社会中科学主义的影响,很多领 域把人文范畴的东西技术化。如交友技巧、求职技 巧、市场营销技巧等等。在书法界(下转第1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录[M].吕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3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4. [31]骆玉明,贺圣遂.徐文长评传[M].杭州:浙江古籍 出版社,1987. [24]李德仁.徐渭[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25][美]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大画家传 [M].刘明毅,唐伯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32]阿尔贝・奥里耶.文森特一孤独的艺术家[A].凡 ・高论[C].刘明毅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87. [33][美]珍妮・斯通,欧文・斯通.凡・高自传[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 [26][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一凡・高的故事[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7]姚柯夫.人间词话及其评论汇编[M].北京:书目 文献出版社。1983. [27][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4. [38]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一方东美新儒学论 著辑要[A].中国人的艺术理想[C].北京: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1992. [28]徐渭.题画梅二首[A].徐渭集[C].北京:中华书 局,1983. [2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 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O][36][美]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通讯 (责任编辑刘德卿) (上接第11页) 就是越来越把书法看作一种技艺而不是文化。比 如,名牌大学的校长读书法作品出现错字,有的大学 搞书法的人爱文化、学文化,这样的书法环境和风气 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开追悼会撰写挽联还得请外人捉刀,国家级书法大 [1]沈鹏.书法的“教”与“学”[J].中国书法,2003, (1). 赛的评委作品出现错、别字,全国大赛的获奖作品亦 在字词上出现问题,整天赶场子的书法家就只能写 [2]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朱德生.传统辩[J].北京大学学报,1996,(5). [4]李德顺.传统文化与哲学批判[A].中国大学人文启 有限的几首唐诗宋词,等等。如王羲之既赋兰亭诗, 又书兰亭序那样,能写自作诗词者在全国书法界已 不多见,书法界的文化底蕴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 示录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二卷)[c].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各种书法教育(院校的,老年和青少年培训班的)为 追求短期效应,仍然是以技法为主,很少重视文化底 蕴的培养。重视书法技法是对的,但忽视文化素质 的培养,久而久之,书坛将是字匠的天下,这就是值 得忧虑的书法发展中与文化渐行渐远的去文化倾 [5]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9. [6]王朝闻.王朝闻学术思想论集[M].济南:齐鲁书 社。1989. [7]王强、刘树勇.中国书法导论[M].北京:社会文献 出版社。1992. 向。本文在讨论书法传统时,重点放在了内在精神 和文化品格上,其目的就是强调书者的文心、诗心和 人文关怀。真正有文心、诗心和人文关怀的书法家, 书法创作过程就是营造情感世界、寻找精神家园的 过程,就是追寻桃花源(陶渊明)和“诗意栖居”之所 (海德格尔)的过程。有文化的人爱书法、搞书法,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儿1O]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责任编辑 刘德卿)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