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依据的探索

2023-08-31 来源:榕意旅游网
2oo9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5 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依据的探索 彭先兵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两课教研室,广东东莞523O83) [摘 要】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 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 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 东撒下的。 [关键词】体制改革;唯物史观依据;理论源头;毛泽东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1—5330(2oo9)O3—00O5—05 众所周知,是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撒下了新民 唯物史观依据问题还有待阐明。后来,列宁提出: 主主义革命的星星之火,才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 的燎原之势。改革被誉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 在”[2】,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也没 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 有进行系统阐述。虽然列宁曾领导进行了从“战 度,革命的直接对象则是毛泽东依据苏联模式社 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但这是社会 会主义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 主义在苏联建成以前的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制,革命的大旗是由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 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在苏联建成后,斯 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是,“第二次革命”的 大林断言,“与任何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现在的苏 星星之火也是毛泽东撒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联社会的特点就在于”:“没有对抗的敌对阶级”、 在中国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没有阶级冲突”和引起社会“动荡不定”的矛盾。 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对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合” 。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进行了许多可贵的理论探索,为以 发展的“动力”是“苏联社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 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拉 一致” J,就是说,斯大林根本“不承认社会主义制 开改革的序幕做了应有的理论准备。 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 一、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虽然斯大林晚年认识 会主义社会需要改革提供了唯物史观依据 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 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 出来。这样,就关闭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大门。因 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 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也没有阐明社会主义社 课题,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会是否还需要改革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 早在建国前,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中深刻阐 代,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历 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他指出:“矛盾的普遍 史课题尚未出现。虽然恩格斯曾说过,“所谓‘社 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 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 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 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 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 的社会”…,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还需要改革的 盾运动。” 不言而喻,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 【收稿日期】20o9.Ol—l9 [作者简介】彭先兵(197O一),湖南永州人,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 6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oo9年 “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和 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以后,毛泽东就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 系统地理论思考了。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并明确地指出:“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 但是,这种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根 本不同,“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L8 后来,毛泽东 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 动发展的动力” ,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只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团结一致,十分稳 定’,不说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说精神上政 治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发展动 力,不说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否定“矛 盾的普遍性这个规律”,是“辩证法在他们那里”的 “中断”。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 说,既继承马列主义,又超越马列主义。因为马克 思、恩格斯和列宁虽然实际上都把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当作社会的基 本矛盾来看待和研究,表明这两对基本矛盾是适 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但他们没有提出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斯大林则否认这种矛盾是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前进的动力。毛泽东根据 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并且明确指出,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 期一样,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的矛盾。这就明确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改 革的唯物史观依据问题。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再次 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的学说,认为“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 究”Il。。。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正是在这种“深入 的具体的研究”基础上作出的,这一国策很快就为 全党所接受,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 全党就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形成了 共识。于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 导集体的领导之下,“第二次革命”迅速发展为燎 原之势。 二、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为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改革做了不可或缺的前期理论准备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是毛泽东在纠 正l958年“共产风”时提出来的。针对当时陈伯 达等人主张“消灭商品生产,实现产品调拨”的产 品经济模式,毛泽东批驳了在现阶段废除商品生 产,实行产品调拨的错误主张,指出在社会主义时 期,废除商品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其实质是要剥削 农民。在1958年l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 东第一次提出,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 的阶段。他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 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 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 性。”““他提议在起草的会议文件中写上,“必须 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的商品”。对商品生 产是否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疑虑,毛泽东认为,不能 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 的东西。商品生产在任何条件下总是引导向资本 主义发展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生产资料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主义财产,剥 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己经消灭,商品生产转化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已不存在。商品生产与资本主 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就不是 资本主义,就出社会主义。毛泽东知道上海、天津 等地出现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后明确指 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 搞资本主义。” 后来,他还多次指出,在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 生产。195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人 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商品 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进行的。毛泽东在50年代末期就形成 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他 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十四大把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改革目标模式,做了前期 的理论铺垫。 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相适应,毛泽东在 纠正“共产风”时,还提出了要遵循价值规律,按价 值规律办事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否认价值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是不承认 客观法则的表现。他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 济中发生作用的范围时指出,价值法则、等价交换 不仅在集体所有制的公社内部和集体所有制单位 第3期 彭先兵: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依据的探索 7 之间发挥作用,而且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全民所 有制单位之间、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价值规律也 起作用。因此,社会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能实行 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如果违背了它,就 要受到无情的惩罚。1959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 强调,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 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千部和几万万人民, 才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 都不可能。” l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 在修改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时,增加了 这样一段话:“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两个原则, 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绝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这个概括,可 以说是毛泽东对价值规律问题进行探索的理论总 结。显然,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与他提出的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的理论源头。 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探索中,第一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也提出了一些影响 深远的思想。如刘少奇认为,可以搞百分之几的 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 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 作比较”“ 。周恩来也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_l酣陈云提出 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1959年,党中 央明确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我国的手工 业、运输业等应该有三种所有制:全民所有制、集 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个体所有制。”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 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邓子恢等 提出了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以上这 些思想都是对“一大二公”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的一种突破,对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思想。为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尽管毛泽东没有明确提过“政治体制改革”的 概念,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未把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看作至善至美的凝 固体系,毕生为之进行着艰辛的探索。毛泽东在 文革前特别是八大前后,为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所做的探索,对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l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就指 出:“政治不改革,一切生产力都会遭到破坏的命 运。”Il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毛泽东明确 指出,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中存在着同经济基 础不相适应的矛盾。他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提出 要“以苏为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 新路子。具体而言,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上 层建筑中某些具体的政治制度还有必要进行改 革,以“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 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 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J。而政治体制需要改 革的具体原因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 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 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l7 这三个方面都“是 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这些思想成 了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 在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上,毛泽东提出 了一些影响至今的理论设想。毛泽东倡导完善政 党制度,强调集体领导,提出中央领导层要有梯度 建设。为此,他主张党中央增设几个副主席和一 个总书记。毛泽东还多次提出要辞去国家主席, 并建议修改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只能连任 一届。他甚至非正式地表示将来在适当时机不再 继续担任党主席。l957年,毛泽东曾对苏联哲学 家尤金和米丁说:“我不大想当什么主席了,我倒 愿意到大学去教书,当个教授。”【l 八大党章规 定,“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中央 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1 ,就是为此做准备的。 以上毛泽东的这些设想,为后来党和国家领导制 度的设置、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废除领导职务终身 制和实行任期制等做了很好先期的理论准备。 毛泽东还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 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他仍主张坚持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建立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政 党制度。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究竟 是一个党好呢,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 几个党好,不但现在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 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后来他在《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方针的 政治基础和必要性,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 制度的基础。此外,毛泽东还探讨了社会主义民 主和法制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 等,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思路,都触及了社会 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Oo9年 总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课题,并 非在毛泽东的视野之外。尽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 因的影响,毛泽东的许多设想执行得不那么到位, 或者没有执行,甚至有些还走向了极端,但他为社 会主义民主改革所做的艰辛探索,为以后的政治 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素材。 四、在二十年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具有改 革性质的方针,取得了一些影响至今的成就和经 验 从l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76年 文革结束前夕,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 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中,十分注重探索思想意识形 态和科学文化领域的建设路子,取得了一些影响 至今的成就和经验。其中,毛泽东一贯强调的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由他首次提出的“双百方 针”,成了今天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 本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早在党的七大 时就明确了。但是,苏共二十大之后,马克思主义 在苏联的指导地位开始动摇,毛泽东发现,这种动 摇也波及了中国。为此,毛泽东再度强调了马克 思主义的重要性,指出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是关 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他反复指出:“我们 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 思想到处泛滥,任凭他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 有错误就得批判。”l8 同时,毛泽东也强调,要用发 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 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 毛泽 东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为了防 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因为资本主义的预言家们根 据赫鲁晓夫领导苏联时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 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和第四代身上。 为保证苏联的和平演变不至在中国重演,毛泽东 指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 ……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副而接班人 的首要条件是: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 义者。 为了克服因盲目学习苏联而带来的某些弊 端,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具有改革性质的双百方针。 建国之初,我们的文化建设基本上是学苏联的,由 于片面仿效,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同时在学的过 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苏联的一些弊端。特别是斯 大林时代,苏联从思想领域到政治生活都实行高 压政策,表现出典型的文化专制主义。学术界也 有人机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党性原则。例如, 李森科曾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为名,粗暴地宣判 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的 “伪科学”。毛泽东认为这样做是违背科学发展规 律的。其时,我国的科学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种种 类似现象,如用行政手段粗暴干涉理论研究和艺 术创作自由,只允许发展一种学派,不允许发展另 一种学派;在学术和艺术问题上打棍子、扣帽子 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适时指出:“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 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 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有害 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 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 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 的方法去解决。” 他还明确提出:“百花齐放是一 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 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 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 进行一切工作的好办法。” 毛泽东对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视是无以复加 的,乃至亲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来去除各种非 无产阶级思想。历史已证明,毛泽东提出的许多 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但他对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强调和提出的“双百方 针”,无疑是应该肯定的。邓小平为改革开放确定 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它 不但是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整 个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双百 方针”则仍是今天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根 本指导方针。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上个世纪50年代系统提 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是我国进行 社会主义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为突破苏联模式 所提出的许多思想观点,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了经 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可 以说,没有毛泽东撒下的这些“星星之火”,被称为 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就不能顺利地启动, 如果勉强启动了也有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关 于前一种情况,今天的朝鲜和古巴就是很好的证 明,而后一种情况,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则是典型 第3期 彭先兵: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依据的探索 9 的例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毛泽东对体制改 较好的思想观点,但由于他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 楚,特别是他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深信不疑,把单 一[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oo. 人民出版社,l985.263. 革所起的作用。虽然毛泽东提出过许多好的和比, 【4]斯大林文集[M].北京:[5]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l957—0l一27. [6]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O5 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 [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6.767.819.768.733. 特征加以固守,因而毛泽东的体制改革思想,只在 表层上对社会主义计划体制进行了初步而简单的 调整,而且“这些思想,有的实行了,有的则没有; 有的比较一贯,有的则是转瞬即逝的天才闪 光”【I ,因而不系统、不完整。同时,也由于毛泽 [8]毛泽东文集(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37~438.17O.232—233.279. 【9]毛泽东文集(第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3.34.61. 东对形势分析和国情认识有“左”的偏差,使得他 的体制改革思想,没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 反而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受到重大挫折,并最终转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 182. [11]邓力群.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回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体制僵化的弊端暴露无 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辛探 (上)[G].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39. [12]刘少奇年谱(1898一l969)(下册)[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6.383. [1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l996.31. 索,因为这些探索给邓小平的改革理论提供了有 益的、直接的启迪,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总之,“欲知大道,必 [1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1.1O8O. 先知史”。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回顾改 革历程和总结改革经验时,应该认真追溯改革的 理论源头,这样才能深刻把握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5]聂月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M].山东:山 东人民出版社,1999.78. [1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 社,l991.348. 才能推动改革大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I5.693.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1. 533. [18]毛泽东.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及其对世界历史的 教训[N].人民日报,l964—0r7一l4. [19]余飘.中外著名人士谈毛泽东[M].北京:大众文艺出 版社1999.134. ,[2]列宁全集(第6o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o・28l ~282. MaO ZedOng’s Expl0ration of the Basis of Sociaust Refl0咖in China PENG XiaJ1一bing (D0ngguaJl V0cational and Technical C0Uege 0f Technology,DongguarI 523083,China) act:Ref0m王s“the second revoluti0n”in the h.story 0f 0ur party,it aiIns at tIle s0cialist system 0f Soviet m0del,and directly at tlle econ0rnic,p0litical and cultuml system established according t0 S0viet Unj0n’s 0nes. ,I1le banner of the rev0lution is devel叩ed by Deng)(iao—ping,but the印arks of the rev0lution,the hist0Iical Tnate. rialism basis 0f【he wh0le ref_0肿and the s0urce 0f the0r)r 0f ec0noITIic,p0litical aJld cultural system refl0瑚,are scattered by Mao Ze—d0ng. Key wOrds:refl0m;the basis of Ihe historical mateIia1ism;the source 0f the0r),;Ma0 Ze—d0ng 【责任编辑:时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