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复习学案
一、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
然
有
所
恃
的
句
子
是: , 。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
,
形
象
地
说
明
任
何
事
物
都
有
所
凭
借
的
句
子
是: , , 。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
翔
对
风
的
依
赖
性
的
句
子
是: ,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
四种人的句子分别
是: , , , 。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 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
中
飞
行
和
休
息
的
样
子
来
嘲
笑
大
鹏
鸟
的
句
子
是: , 。
10、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10、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5、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二、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4分)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分)
(5)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4分)
(6)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4分)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4分)
(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译文(1)译文: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
(2)译文:天色深蓝,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译文:彭祖如今靠长寿特别出名,人们讲到长寿,就与彭祖相比,把他当作长寿者的标准,不也是很悲伤吗!
(4)译文: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5)译文: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合于一个君主的要求,而取信于一国的人。
(6)译文:他在世上,没有急于追求什么(指名位、声誉)。虽然如此,宋荣子还是有没能树立起来的境界。
(7)译文: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8)译文: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它。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
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面不内/疏士面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
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4分)
(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6分)
1、D(依据上下文语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文言现象排除判断)
2、B(本文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3、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文是比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4、(1)(4分)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共4分,“强”“杜”“蚕食”及语句通顺各1分)
(2)(6分)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共6分,“让”“择”“就”“却”“明”及语句通顺各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