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诫子书重点知识点及教案

2021-12-09 来源:榕意旅游网
学习材料

诫子书重点知识点及教案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作品梗概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导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X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文言知识累积 〔一〕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

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

5.意与日去

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二〕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三〕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 〔四〕重要虚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

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五〕特别句式 推断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示推断〕 〔六〕成语累积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四、鉴赏品读

1.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认〞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导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

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绩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

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

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比照,增强了论述效果,到达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根底,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结合生活实际,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急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能够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缺少以“成学〞,意味着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定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学习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