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学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2022-12-25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川端康成文学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田 鸣 (外交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 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会发现其故事情节的展开,往往与现实生活中某地真实的自然风貌或风 土人情交织在一起。因此有些日本学者将此称之为“纪行性”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伊豆舞女)等几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 “纪行性”因素的考察.尝试探讨该创作手法为作品带来的艺术效果和作家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日本文学;川端康成;<伊豆舞女):<雪国) 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386(2.(I)2)02—0076—05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作品,对于我国爱好文学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 作品早在多年前就被译介到我国。其中根据《伊豆舞女》《千羽鹤》《古都》等作品改编的电影也 曾在我国放映。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父母相继去世,童年随祖父、祖母 生活。后祖母、祖父亦相继离开人世,16岁时沦为孑然一身的孤儿。然而,或许正是川端的这 一身世,磨砺了他独到的艺术感受力,自大学时代起,川端便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他一面与 同人创办文学刊物,同时还发表文学作品。川端自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毕业后,专事文学创作, 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有:《伊豆舞女》《禽兽》《雪国》《千羽鹤》《古都》等。 的确,读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总能令人在回味无穷的意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无论是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掌中小说》中的小品文,还是其名篇《伊豆舞女》《雪国》,或纯情浪漫、清淡隽永,或宁静致 远、虚幻幽婉,作品在营造了一个个不同的艺术氛围的同时也溶人了作家深邃的思考,因而川 端的这些作品又均具感染力。 事实上,川端文学所营造的那些独到的意境与他的表现手法是密切相关的。纵观川端的 文学作品,无论是《伊豆舞女》、《雪国》,还是在战后问世的《古都》等多部小说,其故事要么安排 在人物旅行途中展开,要么干脆就以日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胜地作为背景。其作品故事情节 的展开,往往与现实生活中某地真实的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等交织在一起。即在小说——这 虚构的故事世界中嵌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地方风土与风物的创作手法。因而有日本学者将 川端文学的这一特色称之为“纪行性”。那么,川端文学创作的这一纪行性因素,在其作品中是 一如何被表现的?又为作品带来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它反映了作家怎样的审美情趣?本文拟 通过作品实例分析,尝试探讨。 收稿日期:2002—02—25 作者简介:田鸣(1957一),女,天津市人,外交学院外语系讲师。 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首先,以川端的成名作《伊豆舞女》(1926)为例。作品讲述的是青年学生“我”和一个卖艺 舞女薰子在伊豆半岛邂逅相逢的故事。主人公20岁的“我”,因性格孤僻,时常郁郁寡欢。为 了排遣内心的郁悒,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踏上了伊豆半岛的旅途。于是,作品的一开篇便 有这样的描写:“山路越发曲折起来,在我意识到快要到达天城岭的时候,一阵骤雨染白了茂密 的杉树林,从山麓迅猛地向我追来。”在此,首先跃入读者眼帘的是,“我”在雨中伊豆天城岭山 路上踽踽独行的景观。在记述了“我”的旅途行程:“修善寺温泉宿一夜,汤岛温泉宿两晚…… 今登上了天城岭”之后,又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痴迷于由那层层叠叠的山峦、原始森林和幽深 的溪谷构成的秋色中……”,寥寥数笔又将秋雨中的天城岭醉人的景色勾勒出来。“我”继续在 “弯曲陡峭的山路上攀登”,当“我”赶到“天城岭北口的茶屋”前时,“舞女一行人果然正在此休 息。”至此,伊豆舞女才第一次跃入读者的眼帘,但仍是以“天城岭北口的茶屋”这一人文景观作 为自然媒介物。“我”在茶屋稍事休息后,便直奔通往南伊豆的隧道,于是又有了“隧道的出口 处,一侧被粉刷成白色的栅栏护着山路,犹如闪电一般蜿蜒向前”的表现,它将隧道另一端的景 象铺展于读者面前。接下去又以主人公“我”的感受这样叙述:“通往汤野的是一条傍依着河津 川的下山路,有十来公里。翻过山岭后,山野、甚至连空气的颜色都有了南国的感觉。”在这途 中,“我”终于与舞女一行邂逅,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因一头浓郁的黑发被挽成一个硕大的发结而 越发显得脸宠小巧且稚气未褪的14岁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到汤野后,“我”便开始和 舞女一家人结伴同行。一行人在望见了“山脚下汤野一带的稻草屋顶”后,不久便来到了江湖 艺人们熟悉的“廉价客栈”。舞女一家安顿好后,他们中唯一的男主人又热心地带“我”“离开大 路,越过约百米左右的一段石子儿路和石阶路,穿过位于小河边公共温泉傍的一座桥”,来到 了小桥迎面的“温泉旅馆的庭院”。在这些看似一幅幅客观自然景物的素描里,故事的情节被 铺陈其中,而随着情节的展开,读者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伊豆的自然风物,更能感觉到反映于作 者写人状物中的那浓烈的主观色彩。 路上,舞女一家人纯朴、真诚以及舞女家人间彼此的亲情时时地感染着“我”,使“我”郁 一闷的心情得以舒展。于是,接下去,在一行人继续向下田港进发的路上,沿途时而“海上的朝日 烘暖了山腰”,时而“朝阳升起的海面处喷出了春天般的霞光”,时而“大海若隐若现”,时而脚下 是“铺满落叶的、滑而陡峭的林间坡道”。当路“越发曲折而险峻起来”的时候,艺人一行已经被 “我”和舞女落在了身后。读至此,不仅从汤野到下田港去的近路沿途上迷人的自然景物可以 尽收眼底,而且这些自然环境的状写越发将那鲜明动人的一幕幕烘托出来。在旅途中,虽然 “我”与舞女间并没有多少对话,甚至直到分手,“我”与舞女间产生的那自始至终朦朦胧胧的倾 慕之情,彼此也未曾有任何表露。但在伊豆那迷人的山山水水的烘托渲染下,整个故事却处处 弥漫着清澈、甘醇的青春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行人到达下田后,作者又通过“我”的视角,以“各类江湖艺人及江湖贩子”、“候鸟的归 巢”等字眼,将这座对于“伊豆相模温泉一带巡回卖艺的人来说,如同旅途的故乡般、散发着令 人眷恋气息”的港口小镇的风土人情展开于读者面前。而在这幅画卷的背景中,“我”与舞女默 默地分手,登上了返回东京的客船。伊豆的旅情抚慰了“我”那颗被扭曲的心灵,在船上,“我” 不再压抑自己,任由情感的泪水倾泄。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倘若脱离开作品,单独从作品中的纪行性因素看,的确沿着主人公走过的路,甚至可以清 晰地缕出如下一条旅行路线:修善寺温泉一汤岛温泉一天城岭一天城隧道一汤野一去下田港 的山间近路一下田港。而且单看这些因素,它们与作品的人物、情节之间原本没有多少必然的 内在联系。但当它们被用来作故事背景,即这些伊豆的自然风物与《伊豆舞女》的故事情节交 织在一起的时候,在川端笔墨的勾勒点染中,整个故事便与风光潋滟的旅游胜地伊豆融为一 体。于是情景交融,并营造出种种的审美意境来。 《伊豆舞女》故事本身的情节并不复杂,结构也很单纯,但因为作家将主人公安排在风光旖 旎的伊豆旅行途中,所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借助主人公的视线,前文例中的那一幅幅烟雨 朦胧的山岭,层峦叠翠的山林、小桥、客栈等便不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成为主人公一路行旅 中极见情味的活景。但是,这些风物、景致绝非是被生硬地嵌入作品的,也非浮光掠影式的点 缀,川端以其独到的“纪行性”创作手法,使这些自然景观与人物的主观情感交融在一起。于是 在川端讲述的《伊豆舞女》中,烟雨朦胧的天城岭深秋凄冷的自然景物便与主人公孤独、寂寥、 抑郁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而穿过隧道与舞女一行相遇后,情窦初开的男女倾慕之情并两颗 未经尘世洗染的美好心灵以及初恋的缱绻、沉沉的相思、分手后淡淡的哀愁等人物的种种情感 便又被一一铺陈、状写于秋色醉人的伊豆南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之中,从而令主客融为一体。 这一手法不仅使作品贯穿了浓郁的诗意。甚至连那低廉客栈的景象,下田港云云众生的市井 风情里,也无不凝聚着江湖艺人的苦涩与酸楚,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浪迹江湖的卖艺人悲苦人生 的体味与同情。正是基于川端的这一审美情趣,一个原本容易流于俗套的爱情题材,在他的笔 下与一幅幅自然或人文的景观融合,幻化为一曲缠绵、感伤、哀怨并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动人 故事。由此,该作品中“纪行性”因素所营造的艺术效果亦可见一般。 在川端的另一部名篇《雪国》(1935—1948)中,该“纪行性”手法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雪 国》讲述的是舞蹈研究家岛村去雪国旅行,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叶子悉心地护送 着一个男病人回雪国,岛村被她纯洁的美所吸引。到雪国后,在温泉旅馆岛村结识了艺妓驹 子,她刚好就是病人行男的未婚妻。她与行男虽无真正的爱情,但出于同情,甘当艺妓赚钱为 行男治病。遇见岛村之后,她倾慕于岛村。不久行男病故,她对岛村的爱达到了白热化。而叶 子则爱慕行男,同情驹子,要岛村善待驹子。岛村却把驹子的爱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偏偏倾 心于叶子。但最终叶子却在一场大火中死去。如果说《伊豆舞女》因为是川端依据自己的一段 生活体验创作,故作品还略带几分纪实色彩的话,《雪国》则绝非如此。无论从情节设置,还是 人物刻划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上,作者均运用了近代小说的创作手法,甚至包括意识 流。然而就是在这篇完全虚构的故事中,作为故事的背景,日本北方雪国新泻一带的自然景观 及其该地真实的人文风貌亦被交织于故事里。 作品一开篇,即是对雪夜的描写,而结尾则落笔于雪夜中的银河。在该作品中,那些所谓纪 行性因素同样被处理得自然天成。如:那移动的列车窗玻璃上映出的人物——叶子迷人的脸庞 与背景的雪中暮霭叠交在一起的画面;那频繁出现的映在镜子中的人物与身后雪景融为一体的 镜头;挺拔、隽秀的雪杉中闪出的驹子那亭亭玉立、婀娜的倩影;时时回荡在清冷寒彻的雪国夜色 中的叶子那悦耳动听的声音;尾声中,地上的火场与空中缀满星辰的银河交相叠映的图景……。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然而这些画面里,又无一不融注了主人公岛村的主观感觉。而正是这种主客融为一体的美,更确 切地说是经过作家情感提炼浓缩后的美,才具有了更大的感染力。因而整部《雪国》的故事才能 营造出,清纯、凄婉、艳美、缠绵而又近乎超脱尘世的虚幻飘渺的审美意境。在故事接近尾声那场 大火之前,有这样一节描写:“在雪中缫丝,在雪中纺织,在雪水里漂洗,在雪地上凉晒。从纺纱到 织布,一切都在雪中进行。有雪始有绉纱,雪乃是绉纱之母也。古人在书上也曾这样记载。在估 衣铺里,岛村也找到了一种雪国的麻质绉纱,拿来做夏装。这是村妇们在漫长的冬雪里用手工织 成的。”这一段,乍读起来不免有些唐突感。但细品之后,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匠心之笔。因为就在 这一段笔墨之后,便是岛村亲眼目睹了叶子落入火海的那悲剧性的一幕。故而这一段看似人文 风物的描写,实则是与故事的情节融为一体的。它不仅叙写出雪国女性那世代劳作,生生不息的 性格,同时更将生于斯、长于斯,一如这雪国自然造化出的绉纱般纯洁、善良、刚柔的叶子形象暗 喻其中。在此,仿佛叶子最终的消失,均被赋予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内涵。 主人公岛村因为酷爱当地的这种工艺十分精细的手工纺织品绉纱,便一人到近旁的古镇去 寻访绉纱的产地。于是借助主人公的视线,该地方传统绉纱的缫制方法被一一介绍,清冷、幽寂 的乡1'-.14,镇古朴的风土人情也被一一载于作品里。这一节,最终结束在下面的描写中。“在这北 国,每到落叶飘零、寒风萧瑟的时节,天空总是冷瑟瑟、阴沉沉的。那就是快要下雪了。远近的高 山都变成一片茫茫的白色,这叫做‘岳回’。另外,近海处可以听见海在呼啸,深山里则可以听到 山在呜咽,犹如远处传来的闷雷,这叫做‘胴鸣’。观‘岳回’听‘胴鸣’,就知道快要下雪了。岛村 想起古书上有过这样的记载。”这是岛村返回温泉镇前一天的情景。此后的故事是:当晚便下了 一场大雪,转天岛村回到温泉镇。刚刚见到驹子,便从不远处正在放电影的蚕房传来了火灾的报 警。当俩人跑到现场时,与驹子情同姐妹的叶子落进大火里,于是驹子也纵身跃入火海……。倘 若单看上述这段文字,不过也是在借主人公的感受将北国当地特有的自然风物描绘出来。但将 其置于作品的氛围中欣赏时,这些景致便有了灵性。它们那雄浑悲壮的变化,仿佛在暗示生命历 程的同期变化。因为令主人公魂牵梦萦的两个女子即将与之别离。此处作者同样也不去直接抒 发人物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嵌入这一自然风物,巧妙地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在这些描绘人文 风物或自然景观的笔墨中处处渲染出主人公对雪国这一地灵人杰之地的眷恋之情,并将他对生 于此长于此的两个北国女子凄美命运的主观感受烘托出来。其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将蕴涵于其 中的深沉而又强有力的悲剧美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除了上述几部作品外,在川端的《古都》、《山音》中,该纪行性因素亦被巧妙地构筑于作品 里。《古都》是川端晚年的中篇小说,它以Et本古城京都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 的故事。该作品亦未单纯地叙述情节、刻划人物,但作者却通过对古都绚丽的四季变化并浓郁 的地方风貌及风土人情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巧妙地将故事的脉络、人物的主观情感蕴藏于客观 的景致中。这不仅为人物的心理造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还淡化了情节,从而使整个故事 散发着浓浓的诗意并淡淡的离愁别绪。《山音》的故事舞台没有被安排在旅行地,故事是在主 人公的家庭和公司这一Et常生活的场景中展开的。作品第一章《山音》始于盛夏8月,以下依 次是第二章《蝉羽》,第三章《雪炎》,而最后一章《秋鱼》则止于翌年秋季。作者依四季的更叠展 开故事情节,该作品以年近退休的某公司社长尾形信吾与其儿媳菊子间暖昧的情感为主线,描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写了信吾家庭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作品的每一章中,各季节的自然,民间节日及地方风 物,风土人情均与故事情节一同交织于作品里,从而营造出一个个不同的氛围。 由上述作品例中不难看出,川端作品中的所谓纪行性因素,始终是与其故事情节交织在一 起的,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物并风土人情溶入作品的总体构思之中,并且这一手法在其创作中 被运用得自然浑成。它们不仅服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主题的渲染,而且还产生了完好的艺 术效果——营造出种种鲜明动人的审美意境,从而造成了深邃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在川端文学创作中,这种对于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观的青睐,是与他酷爱日本传统的文化密 不可分的。川端康成自中学时代起,便对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爱不释 手,曾反复阅读。并从这些传统文学的宝库中汲取民族文学的精神和审美旨趣。尽管川端初 登文坛时,曾与同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试图以西方的现代派技巧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 世界。但这种西方化的追求并没有给川端的创作带来多大的成功,不久川端又将目光转向传 统,开始探索一条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同日本古典传统结合起来的创作道路,并且获得了成功。 或许,川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讲,更能阐明日本古典传统审美对 他的影响。在这篇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叙事散文中,川端通过评析日本平安时代几位佛 教禅师的诗作——和歌,思考日本文学的渊源和发展,探索日本人的自然观与宗教观,并试图 阐明日本文学的本质与这些思想的关系。其中他对古人“讴歌四季的美”大加赞赏。他引用日 本美术史学家矢代幸雄“雪月花时最思友”的话语阐述了日本传统美学精神。川端认为:“以 ‘雪、月、花’几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 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而所谓“最思友”则是说“由于美的感动而诱发出 的对人的怀念之情”,也即是说,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融合是日本文学自古以来的传统审美情趣。 川端文学中融自然风物之客体于作品人物之主体的手法,即使自然景观与人物的情感交 融为一体,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不正表现出他对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思考和寻根 吗,这不正是已溶于作家生命中的一个日本文化的情结吗。 只有民族性的才更具世界性,川端康成得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严瑾) Literary Works of Kawabata Yasunari:His Passion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TIAN Ming (Fore/gn枷College.& 100037.Ch/aa) Abstract:As one reads the literary works of Kawabat Yasunari-One may find that the develolm'mnt ofthe story is c ̄ten interwovenwiththe depiction oflandscape andlocal custoum--amanner ofwritingwhichislabded by some Japanese scholars as“the travelogue style”.1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s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is kind of style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tasts oftehe writer by factoring out the literary elements in the realistic narration desplayed in his works-such as A Danc/g na以/n K . Key words:Japanese literature;Kawabata Yasunari;A Dancing C/r/ n ;K/gdom nofS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