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以《古都》、《千只鹤》为例

2023-05-13 来源:榕意旅游网
鉴赏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以《古都》、《千只鹤》为例

赵 洁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摘要:日本民俗美作为日本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川端康成作为东方美的代言人,其作品中的民俗美更值得我们探究。本文将通过“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以民俗践行文学使命”、“以民俗隐喻人物命运”三个角度对《古都》、《千只鹤》两部作品中的民俗美进行探析。关键词:民俗美;文化符号;使命;隐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作为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自身独特体验与文化积蕴开创了有别于泰戈尔的又一种东方美范式。他的作品饱含了东方美的独特理念。在前人研究中,对其文本的解读多集中于“物哀”、“女性群像的刻画”、“作品艺术特色、”“作者禅宗思想”等方面,本文将以另一种角度——“民俗美”展开对其作品的探究。一、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

川端康成的创作深度贴合了日本文化传统,其作品中自觉出现了许多文化符号,如“和服”、“腰带”、“樱花”、“杉树”、“彩陶”、“茶道”、“花道”、“节日”等。这些文化符号的出现不仅使川端康成的作品极富民族色彩,还使读者从文本层面深入了解社会民俗内涵,可谓一举两得。和服是日本传统服饰,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在德川幕府前,因纪念中国东吴将纺织品及缝衣方法传入日本,和服称为“吴服”。真正的“和服”概念,是德川幕府后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和服庄重高雅,不同的图案装饰代表着日本民族的风雅传统及物哀精神。《古都》中就有大量关于和服的描绘。千重子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传统的和服店面,和服的图案也由他亲自设计。不论是朴素的杉树,还是哀婉的樱花,糅合在和服的设计中,仿佛都具有别样的美。而在重要场合,不同的人所穿的和服也样式各异,构成了一副鲜活的展览画。千重子和家人去赏花,身穿和服便美到极致。除了和服外,腰带也是展现民俗的重要符号之一。千重子的父亲为她亲自设计腰带,并拜托秀男织出,可见其对腰带的重视以及腰带的重要地位。佩戴了腰带的千重子接受了父亲的一片心意。而后,腰带又作为人物关系的纽带,秀男与千重子、苗子之间的感情以一条腰带为故事线索曲折展开。除了作者的精巧设计,我们也看到了腰带的独特魅力,和服和腰带的文化符号与人物性格相配合,使人物更有张力。二、以民俗践行文学使命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代表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具体阐述了日本美的精髓。其中,“和歌”、“茶道”、“花道”、“陶瓷”均有提到。可见,川端康成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建立在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之上。纵观川端康成一生,他的创作生涯一直肩负着一种文学使命——将日本美发扬光大。《千只鹤》中作者将其对茶道的反思贯穿在茶道没落的悲惨现状里,也贯穿在对茶道流俗化的低级趣味的批判里。作者以菊治的视角,写出了其父死后,茶室的空寂和没落,正影射了作者对茶道没落的惋惜之情。《古都》中,千重子和苗子的相遇,秀男与苗子的初识,都是以“祇园节”为场景。试想,一面是温馨繁华的人间烟火,一面是世情人心的细腻柔软,美好的感情就在这样的场景中生发,不得不叫人心生向往。这不仅是一出热闹的庙会,还代表着民俗生息繁衍的喜悦。由此可见,作者在此处流露出的对人生世相的赞美是很有力的,对“庙会”民俗未逝的现状也是欣慰的。而之于茶道的没落,作者不仅抱有惋惜之情,更想通过对低俗化倾向的批判来达到复兴茶道高雅化的效果。从以上二者结合来看,作者的创作包含了很强烈很现实的文学使命感。这种以民俗美为至高追求的创作心理,以振兴、发扬民俗美为创作目的的创作实践怎能不叫人佩服呢?三、以民俗隐喻人物命运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民俗描绘,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性格气质,隐喻了人物的命运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民俗化写作不仅连接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作品呈现方式多样化,而且推动了情节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物的关系推进显得不突兀。《古都》中,千重子身穿印有樱花的和服和真一去赏花,恰好和春日暖樱交相辉映,亦真亦幻。樱花的哀婉素美和千重子的温柔矜持相互映衬,千重子的人物形象由单薄到丰满,俨然自成樱花的化身,极具美感。秀男受千重子之托为苗子织出一条绣了杉树的腰带,沉郁朴素,苍绿一片,很是素雅。苗子自幼在山间长大,受自然风物的润化,也具有杉树单纯质朴的灵魂。这对姐妹花,似樱似杉,樱花和杉树隐喻了二姐妹的命运,恰好是日本美的典型代表。作者赋予二者这样的美感,也是希望日本二战后重视古典文化,重建现代美。《千只鹤》中,作者以志野彩陶的命运隐喻了人物的命运发展。志野彩陶是菊治父亲与太田夫人所用之器,而后却百转千回由太田夫人传入菊治手里,这不正隐喻着菊治与太田夫人的不洁之私么?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将母亲的遗物茶具送给菊治时,菊治仍 下接(第96页)67

言、联言还有或然性推理四种逻辑关系,比较复杂。本文囿于篇幅,未予以讨论。真正做好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两者要相得益彰,必须还需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相当的翻译技能。参考文献:

[1] Alcaraz,E.& Hughes,B.Legal Translation Explained [M]. Manchester & Northampton: St. Jerome Press,2002.

[2] Reiss,K.& Vermeer,H.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s[M]. Tübingen: Niemeyer Press,1984.

[3] 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 Amsterdam:Rodopi Press,1991.

[4] L.A.Zaden. 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J].Information Sciences.1971(2):160.

上接(第67页) [5]陈忠诚&吴娟. 婚姻法两种英译之比较[J]. 现代外语,1992(1):61-66.

[6]董晓波.法律文本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7]李丽.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3):16.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10):49-52.

[11]中国法制出版社编.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有不伦之念,茶具做了菊治与文子之间关系的见证物。文子临失踪前来到菊治的家,将彩陶砸碎,菊治不胜惋惜。但文子有意将彩陶之美毁掉,就是为了隐喻了自己即将离开,菊治却丝毫未知。等到文子真正失踪时,菊治才恍然大悟,文子一生就像彩陶的命运一般,飘忽不定而自消失。川端康成除了按传统写法塑造人物外,还以器物之命隐喻人物命运,写法独到,值得借鉴。四、结语

一直以来,川端康成的作品就作为研究日本美的经典范本,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都》、《千只鹤》两部作品的研究集中展示了川端康成笔下的民俗美。我们看到,川端康成不仅热爱日本传统美,还以自身创作努力践行发扬日本美的理想,这也对我们的创上接(第68页) 作有很大启示!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出版社,2003(4).

[2]川端康成.古都[M]. 唐月梅译.北京出版社,2003(4). [3]叶渭渠.川端康成创作的艺术特色[J].国外社会科学,1981(5).

[4]叶渭渠.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987(3).

[5]张建华.川端康成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013(5).

[6]刘龙.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8(4).

不觉生活其中的幻觉。在米奇出现之前,以及靠米奇拯救自己变成一条死路后,布兰琪想到了另一个人,她昔日的爱慕者谢普•亨特莱,来摆脱当前的窘境,Londre评论说布兰琪“转向另一个男人当她的救世主”,退回“南方淑女的习惯思维中,即,对父权系统中男性保护弱小女性的情感依赖中去”(56)。但不管是米奇,还是她昔日的爱慕者谢普•亨特莱都不能给她想要的保护。米奇抛弃了布兰琪。谢普•亨特莱从没在剧中出现过。如果米奇对布兰琪的感情还能为布兰琪对他的期待开脱,希望谢普•亨特莱从她的绝望处境中拯救她则毫无根据。幻想破灭也就毫不奇怪了。当她刚开始想到求助谢普•亨特莱时,就很明显这个计划是不会取得任何进展的。想给谢普•亨特莱草拟信息时,她用“一张面巾纸和眉笔当书写工具”(Williams 160) ,这样的书写工具极不实际,只好中止。第十幕中布兰琪面对斯坦利的威胁的时候试图给谢普•亨特莱打电话。但电话没打通斯坦利就进来了。她的计划再一次夭折。斯坦利强奸了她,她的幻想彻底被现实打败。第十幕之后,布兰琪精神错乱,被送去了精神病院。而即便这时她还希冀能看到谢普•亨特莱,以为他是等在门口的那个绅士。直到剧终她都没有清醒,一直相信谢普•亨特莱回来救她。即便没有等来谢普•亨特莱,她还是相信陌生人的善良。她太孤独,太无助,任何人给她的一点点善意她都紧紧抓住。她的处境已经恶劣到极致。唯一可能的出路也就是精神失常——幻想的极端形式了。布兰琪的悲剧源自她依靠幻想来应对现实。然而被客观现实打败后她又向幻想寻求保护,在幻想中她不会再收到伤害了。这就是布兰琪充满矛盾的悲剧命运。参考文献:

[1] Corrigan, Mary Ann. \"Mary Ann Corrigan on Illusion and Reality\". Harold Bloom, ed. Tennessee Williams’s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5.84-90.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