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02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媛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观察学习的四个基本过程为线索,依托全国道德模范曹于亚的实例,深入探析榜样教育的条件和规律,从榜样学习的实效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榜样学习中要强调学习的过程性、行为与环境的交互性和道德观念的内在建构,只有长期系统性的榜样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观察学习 榜样学习 道德形成 过程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27-02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1年提出的。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从动作获得到语言掌握,从态度习得到人格形成,不仅可以靠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形成,在榜样作用下,通过替代反应和替代强化而习得;还可以通过自我强化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其理论的核心是谈如何通过观察来模仿他人进行学习,该理论主要是通过社会性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影响过程来解释人的个性形成。[1]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从榜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深入谈论青少年道德形成的机制和实效性,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青少年的道德形成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人的道德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这是个体对榜样行为进行一种内含认知的模仿学习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四个下位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作用过程。[2]因此,如果要有效实现青少年的德育养成,必须遵循个体认知的基本规律,在观察学习的各个环节挖掘榜样教育的主要要素,促使学习者能通过替代反应和强化获得道德行为。 (一)挖掘道德榜样的注意特征

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及信息量的筛选和吸收,其中榜样的性质极大地影响着注意过程,而榜样的性质包括榜样的复杂性、可辨别性、个人特征等。[1]对此,本研究基于青少年德育养成的角度,从榜样性质的角度分析全国道德模范曹于亚作为示范榜样所需建立的特征。首先,其“捐肾救父”的道德行为从复杂性的角度来说,其示范的行为是较为单一的道德情境,难度较低、可学性较大。其次,从榜样行为的可辨性角度分析,其孝行经历了较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复杂的心理冲突,需要挖掘这种榜样行为背后较为核心的、本质的道德概念突显出来,使注意对象掌握的不是简单的“捐肾救父”行为,而是这种道德行为背后克服困难的“感恩”和“坚强”之心,这一部分是个体较难观察学习到的部分,也是影响行为泛化的关键。此外,曹于亚作为高校辅导员,其年龄和求学背景与学生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可信性,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但从榜样行为的示范面来说,这种示范行为视野较狭窄,需要丰富榜样行为的类型,曹于亚孝行仅是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二)巩固榜样学习的保持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者对注意过程榜样示范的模式以表象化的形态进行储存,但如果复杂活动的观察学习,要长时间地保持在头脑中,理论上必须依赖语词系统。因此,在榜样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注意使用新的传播媒介,多建立一些有影响力的画面形象,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关键词。如在曹于亚工作室,以宣传栏的形式提供一些直观的图片或电子影像,便于学生对其行为过程有表象化的认识。然后再以征文、讲模仿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传播榜样事迹,实现对榜样行为的语词储存。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评价活动,将道德行为泛化并长时间保存下来。榜样行为的保存过程是一个从形象到语词的交替过程。 (三)创设道德行为再现的环境条件

道德行为再现是将已储存的榜样行为转化为行为动作。然而学会的行为是否能公开表示出来,班杜拉把整个学习分成获得和操作两个过程。获得即指在观察中学会了这种活动,操作即指把获得学会的活动表现出来。班杜拉认为人们是否把学会的行为操作出来取决于强化(即诱因)。[1]因此,如果要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就需要创设行为再现的环境和条件,对成功行为进行不断强化。这需要挖掘孝行的各种情境,建立家校合作,鼓励实施孝行;进而扩展为道德行为的各种情境,促使类似榜样行为的不断发生和强化。同时,较多人将对榜样的学习停留于榜样成功的关键事情,如很多人认为学习曹于亚就是学习其孝行及勇敢的心。事实上,榜样后期发展的心路历程也是强化的部分,强调示范者在榜样行为后的不断成长,就是在挖掘各种行为结果的强化,将成功的经验显现出来。 (四)建设道德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

动机作用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末,它激发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化功能。[1]榜样教育的过程要善于激发观察者的动机,要满足观察者的需要,要善于激发观察者新的需要,因为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鼓励其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道德行为,并让个体体会自身道德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感,使之持续开展适宜自身的道德行为。通过长期的反复操作的道德行为实践,使道德行为自动化并逐渐内化、沉积为个人的心理—生理结构,将道德观念在身体力行的活动中逐渐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品质,成为一个稳定的需要源泉。因此,建立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尤为重要,提升道德品格,寻回道德品格,生成道德智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积极自觉的、直觉意识的道德实践与创造活动。[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扩大榜样效应,形成道德养成的心理场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相互作用。尽管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都有可能成为三个交互决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互为因果、密切相联的。[4]因此,创设榜样学习的环境,促进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在心理场中的交互作用。 (一)以曹于亚为中心,建立榜样群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我们不应该教育个别的人,而要教育整个集体,这是正确教育的唯一途径。”虽然从现实条件可以看出曹于亚具有道德榜样学习的典型特征,但其示范的行为仅是孝行的一个方面,对学生道德形成的影响并不全面,应该以她及其孝行作为切入点,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全面建设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心理场。如:借曹于亚工作室在学生身边发掘各种类型的学生道德榜样新血液,形成雁阵方队,发挥雁阵精神,建立长期持续的榜样影响。不同的榜样示范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在择取榜样时,其特征要鲜明而突出,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并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值得观察者去借鉴模仿。榜样的特征要具有可比性,不要使学习者有“低不可就”或“高不可攀”之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事先告诉观察者仿效榜样行为的好处,从而在期待中促进学习。不同观察者的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征不同,也影响着榜样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榜样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榜样,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明确榜样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榜样教育的现实性在于我们不仅要赞扬成功者,也要赞扬平凡者,因为我们教育的首要目的还是培养现代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回复到教育本身的功能与价值,体现出教育对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长关怀。”[5]榜样学习中的主体不是榜样而是观察者本身,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中比较强调榜样自身的引导性,缺乏对教育对象自身心理需要的分析,因此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多是灌输、说教式,缺乏榜样与对象的互动与交流,往往会给观察者造成遥不可及或者逆反心理。因此,创设不同的榜样对象和不同传诵的榜样故事,并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更有利于道德学习,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曹于亚工作室可以建立道德小讲堂,以微课、微信、寝室文刊等形式,及时讲述时事新闻模范人物。引用真实道德人物的朴素话语或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语言文化。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志愿服务,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实现所定目标,增进自我意识和直接感受自身行为对周围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分析符合职业院校特征的道德文化元素,实现对道德模范学习类隐性课程的开发。 (三)建立三位一体的道德共同体

对学校进行德育价值导向的改造,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道德事实、道德关怀、道德情感、道德价值、道德自觉的共同体,理应成为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整饬道德文化建设实然无序的状态,探究道德共同体建设的应然路径,不仅是学校作为道德与伦理实体的本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要求,也是促进师生道德人格养成与修正并逐步走向卓越的应然要求[5]。这要求学校方方面面都应该立体建设道德文化,同时,学生作为校园中重要的一员,以学生的视野参与到道德文化的创造中,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道德文化的认同。此外,社会的道德判断也对学校的道德建设、学生的道德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校园的道德文化建设也要积极争取社会团体的支持,形成学校、学生、社会团体的道德共同体。 三、小结

道德形成是一个过程,是榜样学习的系列过程,高校应该为学生的道德榜样教育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框架,这需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性与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道德认知的内在建构过程。①过程性:树立榜样不是榜样学习的核心,只是确立了榜样对象的行为范畴,学习者对榜样行为是否进行了观察、观察的程度、观察的面。期间的影响因素很多:是否认同榜样行为、是否具备观察能力等;观察后是否愿意再现观察行为;是否能真实再现行为等因素都将影响榜样学习的结果。因此,榜样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能停留在起点,一个完整过程的榜样学习才能产生行为,这是一个外化到内化、内化再外化的系列过程。②交互性:外在环境对个体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个体不仅在接受着外在信息,也在改变环境信息,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因素一经产生应当是与受众发生交互作用,所以榜样学习的隐性环境是要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结构。③内在建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复杂活动的观察学习如果长时间保存在头脑中,理论上必须依赖语词系统。如果希望榜样学习能长期有效,必须挖掘榜样的思想深度和发展轨迹,以语词的方式内化到个体思维、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中。因此,道德的榜样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内在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电芝.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04):39-41. [2]李述永.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张茂聪.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扬与飞跃[J].教育研究,2005(11):28-31.

[4]刘东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3):271-272

[5]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02):48.

[6]宋晔,谷玉玲.道德共同体: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0(26):21-23. 责任编辑:张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