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友林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 【年(卷),期】2017(000)014 【总页数】6页(P74-79) 【作 者】贲友林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 文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准备量角器,并独立、自主完成如下“研究学习”材料: 师:今天,每位同学都带来一件学习用品,是什么? 生:(齐)量角器。
师:谁来把这三个字写到黑板上?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当写完“量”时,教师示意暂停,指着学生板书的“量”提问:看到这个字,想到一个什么词?学生回答:测量。学生继续板书“角”,其余学生回答“角度”。学生板书“器”,其余学生回答“电器”,教师指出:是器具、仪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师:请大家拿出量角器,对照“研究学习”材料第1题,同桌间相互介绍一下量
角器。
(同桌之间交流。之后教师邀请一个学生与全班交流)
生:(在展台上展示量角器,并指着量角器介绍)上面有很多刻度线和很多数字。 师:她看到了刻度,还看到了很多数。(板书:刻度)其他同学有补充发言吗? 生:我还发现每一大格有10度,每一小格有1度。 师:刚才她的发言里说到一个单位,是什么? 生:度。 (教师板书:度) 生:上面还有很多的角。 生:我还发现上面有一个顶点。
师:量角器上有一个点很特殊,你们知道这个点在哪儿吗? 生:跟0刻度对齐的,那个黑黑的圆圆的点。
生:(手指着量角器的中心点)在量角器最下面,中间那里。
师:量角器上这个点叫中心点。(板书:中心点)刚才有的同学说顶点,顶点是哪里的说法? 生:角。
生:(手指着量角器上的线)从中心点那里,引出了很多条线。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有刻度,你首先看到的是哪些刻度? 生:0,180。
师:(在“刻度”后面板书:0,180)有的同学说看到了角,有的同学说看到了线,还有同学知道,那个单位叫什么?
(学生回答“度”,教师板书:1°。教师提问:会读吗?学生读“1度”之后,教师再问:怎么写?学生回答:1的右上角写一个小小的圆圈)
师:那在量角器上你能找到1°的角吗?(生:能)谁来把1°的角画出来?
(一个学生在印有量角器的纸上画图,如图2,然后指着发言:这个就是1度。教师指出:我们说的是1°的角,这可不是角啊!又一个学生画图,如图3。第三个学生接着画图,如图4,边画边讲:要把这条射线画到这个中心点) 师:我看到其他同学点头了。他刚刚讲,他画的是一条什么线? 生:射线。
师:射线有一个端点,这个端点在哪儿? 生:中心点。
师:他画的是1°角,刚才两个同学画的也是1°的角,画得对不对呢?如果不对,问题在哪儿?
生:(笔尖指着图2)前两个同学画得都不对。第一个同学只画了这么一点,要求画的是1°的角,他没听清楚,他这是指1°。
生:第二个同学没有把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组成角,那个顶点没画到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指图4)那么他画得对不对呢?(生:对)在量角器上画1°的角,不容易吧。你知道1°的角有多大吗?(教师邀请一个男生到讲台前,并把左臂伸直,小指头也伸直)如果以肩关节这里为中心点,以小指宽作为两条射线的开口距离,从这儿到这儿大约就是1°。(学生发出惊讶声)感觉1°的角很小,对吗?这个量角器上有多少个1°? 生:180个。 师:10 个 1°是多少? 生:10°。
生:量角器刻度中两条长线之间是10°。
师:相邻两条长刻度线所夹的角是10°。如果有5个1°,合起来是多少? 生:5°。
师:同学们在量角器上看到了很多度数,之前有同学说量角器上有很多角。咱们再看材料上的第2题,自己先读一下题目。(学生读题)之前大家已经画过了。现在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之前是怎么画的。如果到前面画给全班同学看,能不能一边画一边讲?有个提醒,如果有同学之前在材料纸上画错了,这会儿不要擦,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和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间交流。教师邀请一个学生在视频展台下面画第一个角,90°。教师提出要求:最好一边画图一边讲解)
生:(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时候一定要先画个顶点,再画两条射线,然后标出它的度数。 生:要写度数。
(画图的女生补写90°,如图5) 生:90°角是直角。
师:90°的角,很特殊。比它大的角,叫什么? 生:钝角。 师:比它小的呢? 生:锐角。
生:老师,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标直角的那个符号是横折,钝角和锐角是弯的。 师:你还可以表扬一下,刚刚那位同学直角标记画得对不对?(生:对)对啊,你可以先表扬再提醒。好了,关于画90°的直角没问题了吧。他第一句话讲的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生:先画顶点。
师:那个顶点在哪?提醒大家一下。 生:在中心点那里。
(第二个学生画20°的角,如图 6。画完后介绍:这是个20°的角)
生:(插话)错了。 师:错了?那你来说说。
生:就是20°那里,他点了个端点。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射线组成的,不是一个顶点、两条线段。
师:他提醒大家,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那两条边是两条什么? 生:射线。
师:说得好!我有问题,你怎么看得出他画的是 20°的呢? 生:他这里是对着20°的刻度线。
师:或者说,有一条边对准了0,另一条边对准了多少? 生:20。
(教师邀请了一个未举手的学生画第三个角,65°。并鼓励学生:不举手,来试一下,可以吗?虽然没举手,我相信你一定会画的!学生画图,如图7,并讲解:先画一个顶点,接着画一条射线。学生一时无语,教师提示:这条射线要对准什么?学生回答:0。教师指出:0刻度线。学生接着讲解:再画另一条射线,对准65。全班掌声)
生:要画 65°角,他画得像 63°。
生:我现在看它没有对准60和70中间的那条线。 生:是正中间。
师:哦,是60和70的正中间。他们提醒我们画的时候要怎么样啊? 生:对准。
师:(板书:对准)我觉得她刚才讲得很好,她说先画什么? 生:顶点。 生:在中心点。 师:然后再画什么?
生: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 生:再画角的另一条边,要对准65。
(教师接着邀请一个学生画130°的角。学生画图,并讲解:先画这个顶点,在中心点。接着,把这个射线对准130°的刻度线。如图8) 师:暂停!如果就这样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没有对准0刻度线。 生:因为没有画完。
生:他没有在0刻度线那儿画线。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刚才的发言,你觉得哪种说法比较好?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对啊,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才画了一条边。
生:在0刻度线这里画一条射线,再在130这里画一条射线,再画这个弯曲的弧线,然后标上130°。
师:现在没问题了吧。刚才他没画完。不过,我们要知道,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完整呈现刚刚4个学生画的角)现在我们看看,这是我们四位同学刚才来前面画的角。之前画图出错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带着你的材料,到前面来,说说之前哪儿错了。老师欣赏这样的同学——我错了,但是我能讲清我哪儿错了。
生:(指90°角的直角标记)我原来画直角的时候,这边画的是弯曲的,没有画直。 生:我也是把直角的符号画成了弯曲的,也没写度数,现在改过来了。 师:一样的错,咱们就不说了。邓雨馨,把你的材料送到这儿来! (邓雨馨展示,如图9)
邓雨馨:(指着图9)我发现这里写错了,而且没标上度数,还有画反了!
师:能听懂吗?画反了,是什么意思? 生:她没有画在60°和70°的中间。
师:(指着外圈刻度)这不也在60°和70°的中间吗? 生:可是0刻度线那边在第一排。
师:大家发现这里有几排刻度?(生:两排)一排在里面,一排在外面。里面的,我们叫内圈刻度;外面的,叫外圈刻度。
生:(跑到前面指着图9讲解。先是指外圈刻度65,然后指内圈刻度65)她这条线是在外圈刻度,应该在内圈刻度这里。
生:(指着图9中的弧线)我还发现她这条弧线画过头了。
师:是的,0°在内圈,找的 60°、70°也要在内圈;他找的是外圈的60°、70°。她还有一个角画错了,你发现了吗?
生:(指着邓雨馨所画的第2个角,如图10)她把 20°画成 160°了。
师:回顾一下,我们在量角器上,把找到的这些角画出来。刚才这些错误提醒我们,内圈和外圈的刻度不能看错。
师:会画角,也会量角吧!再看材料第3题,这次我直接请同学到前面来,用量角器量给大家看。量之前我们先要怎么样? 生:估一下。
师:第一个角,估一下,大概是多少度? 生:大概是 70°吧。
师:她估计是 70°,我估计是 170°。 生:不可能。
生:因为如果是170°的话,应该是一个钝角才对。
师:而你现在看到的这是一个什么角?(生:锐角)所以一下子就知道我估错了。好,现在可以量了!(学生演示用量角器量角,教师同步提问其他学生)要提醒她
注意什么吗? 生:对准。
师:(指着之前的板书“对准”)什么对准什么呀? 生:角的顶点要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 生:角的一条边要对准0刻度线。 师:再看另一个刻度线,是多少度? 生:70°。
(教师再邀请一个学生说出所估的第二个角的度数,然后演示测量。教师指出:我们注意看他怎么摆量角器)
生:(边摆边讲)首先把这个角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这个边对准0刻度线,看另一条边对准 130°。
师:最后一个角,大家已经量过了,是多少度? 生:70°。
师:刚才第一个角也是70°。不对呀,第一个角大,第三个角小,怎么都是70°啊? 生:看起来大,但是度数都是一样的。
生:虽然第二个角体积要大一些,但是度数还是一样的。 师:你说大一些,又说度数一样。
生:第一个图是比较大的,但是角度是一样的。 生:度数和边长没关系。
生:射线可以无限延长,无论延伸到什么地方都是这个度数。 生:角的大小跟它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大家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 生:角的度数跟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生:角的体积大小跟边长没有关系。
师:这里有个说法不对,体积是将来我们要学的,但我明白你想说的意思。刚才很多同学交流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明白了,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画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射线是无限长的,你可以画得长一点,也可以画得短一点。刚才量角的时候,大家一直在提醒什么呢? 生:对准。
师:对准,其实就是要做到重合。(板书:重合)量角器上有很多角,就是要把量角器上的角和你要量的角去找它们之间能不能重合。
师:再看材料第4题。比一比,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与用直尺量线段长度,发现什么?
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要对准0刻度线,用直尺量线段的时候也要对准0刻度线。
生:量角器只能量一个角的度数,不能量长度;而直尺只能用来量线段的长度,不能用来量角的度数。
师:量角器就是量角的,直尺就是量线段的。量线段也好,量角也好,都要怎样? 生:对准。
师:直尺上面其实有很多线段,用直尺上的线段和要量的线段对准了去量;量角器上有很多角,把量角器上的角去对准了要量的角,要重合。最后,我请两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疑问。
秦大展:量角器的内外两圈度数有什么用?
师:量角器有两圈刻度,两圈刻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梁子越:为什么把圆分成360份? 师:你们刚才听到一个什么数? 生:360。
师:这个数和量角器上的一个数有关系,是哪个数呢? 生:180。
师:(出示圆形纸片)看一看,有角吗? 生:没有。
师:(将圆形纸片对折成半圆形)这样一对折,这样子就像什么? 生:量角器。
师:(将半圆形纸片再对折)再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角。
师:(将折起来的圆形纸展开)一个直角,展开,变成 4 个直角。360°、180°,这里面还有什么知识呢?下课后大家自己去查找资料。之前秦大展同学说的量角器上两圈刻度有什么用的问题,也请同学们自己先琢磨。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教学思考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以往教学时,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的错误,更是让教师感觉很“受伤”。教学生如何量角,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但让学生学会正确量角,却是一件不太简单的事。不过,这节课上课结束之后,不少听课教师很惊讶地发现:怎么学生不知不觉就会了? 一、学生,缓说破,先做做
在上这节课前,学生一定要准备学习用品量角器。当学生准备了量角器之后,学生会等到教师的“许可”才去“玩弄”量角器吗?学生是否等待教师教了之后,才会用量角器量角呢?量角的难点在哪儿?量角的实质是什么?
以往教学量角,学生一味关注寻找角的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值。尽管教师也一直强调“二合一看”,但学生在量角时,往往顾此失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从整体上认识“二合一看”。而这,也正是由于不理解量角的实质。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所要测量的角与标准的角(即已知大小的角)的合同,即这两个角能否完全重
合。
这节课的教学,与以往老师的教学处理一致的是,从认识量角器入手;有所变化的是,教师注意让学生看到量角器上的角。量角的关键是找到量角器上的角。认识量角器,学生的交流,尽管有些凌乱,但这并不妨碍后续对量角器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量角器上看到了角,这为后续在纸量角器上画角、用量角器量角做好了准备。
这节课的教学,借鉴了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创造。在纸量角器上画角,让学生看见“潜伏”在量角器上的角,继而在描述画角的过程中,认识“对准”。后续的量角,学生“自能”“自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课前,学生自己先做一做,学一学;课中,学生再做一做,说一说。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想,自觉地悟,以言说促操作,学生渐渐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学、思、做、悟,不知不觉就会量角了。
孙晓天教授曾指出:小学阶段的度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与训练,而是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准备的沃土,它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这节课变机械模仿为有意义操作的教学处理,也就是一次尝试与探索。 二、教师,有所不为,有所为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教师不替代学生的学、不遮蔽学生的学,并不是不作为。在量角器上看到角,在纸量角器上画出指定度数的角,用量角器上的角对准被度量的角,认识到角的度量是把量角器的角与被度量的角重合。这样的学习路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之为,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画1°的角,是为了展示学生真实的画的过程与结果。组织学生在对比中明晰量角器上的角,是让他们感知1°角的大小。比如,在量角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先估后量,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意识到,测量之前对锐角、钝角的判断,有助于避免将量角器上的内、外圈刻度看错。而第三个角与
第一个角画得不一样大但度数一样,学生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倾听同伴发言,边听边比较,边听边思考,教师的梳理与追问,促进学生完成“角的度数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认知建构。教师之教,支持、促进学生的学。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认识到:面对课堂,教师应该想一想,学生能做什么?学生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困难?教师该做什么?教师可以不做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做得太多了,甚至“包办”与“代替”了。教师若想一想“可以不做什么”,那么课堂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会发生美妙的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