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20-06-29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润”、“导” 、“激” 、“用”。

一、“润”,为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以,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刻影响,语文教学自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舍本文而大讲一通,不克臻此也。”

二、“导”,为因势利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精读深思,通过独立的思考,互相交流,理解课文的精髓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经常会提出各种疑问,特别是有关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恰恰又是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时机。由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么一个途径进行德育渗透,那当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这样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很好的启迪和教育。当然,语文教学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应做到在教学中自然流露,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德育渗透,那样就使语文变成一节枯燥的政治说教课了。

三、“激”,为情感激发

教师可巧妙利用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主题思想,也可激发学生情感 。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教师从教材开始,借助于对主题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质但对于主题思想的理解把握既要求深入又要联系实际,联系形势任务,联系学生思想。如果泛泛而谈、空洞说教,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达不到预定效果。

四、“用”,为学以致用

结合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这是其一用,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用”,还用在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话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列性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

教条的套用。德育渗透是要贯穿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教学中应随机应变,结合实际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