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孟子1-3

2024-07-04 来源:榕意旅游网


《孟子》分章节练习一(1-3章)

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

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君选拔人才,完全以贤能与否作为标准,超越了“尊尊亲亲”的伦常要求,因此就必须格外谨慎地进行考察了。

B.孟子认为,国君只有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地选拔贤才和罢黜“不才”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C.孟子所说的进贤要倾听国人的意见,在现今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没有现实意义。

D.唯有亲见其贤良与否,才能做最好的判断。孟子重点劝说君主要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要为左右臣下所蒙蔽;要有实事求是的观察力,不要只凭耳闻。

4.“进贤”是治国的必备要件之一,孟子提出怎样的用人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5.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B.孟子说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C.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D. 从闻过则喜到闻善言则拜,再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6.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①?”(孟子)曰:“我知言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③也。是集义所生者④,非义袭而取之也⑤。行有不慊⑥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⑧;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⑦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

⑨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

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慊(qie):足。⑦闵:忧虑。⑧正:中止。⑨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7.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8.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

1.B、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了。

二、3.答案:C(“没有现实意义”错。)

4.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唯有亲见其贤良与否,才能做最好的判断。(1分)国君要既不被臣下蒙蔽,又要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以自己的判断加上百姓的共同看法,缜密考虑,慎重地选拔人才。(2分)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指有高大的树木的国家,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的国家。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宝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任用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那么可以认真审查一下,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作为君主,只有这样体察民情,才能称得上老百姓的父母。”

三、5.A(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古代:原指赞助人学好,即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还有一说赞许别人的品德,与别人一起

做好事。选段还有“善与人同” :与人共同做善事。)

6.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1分)。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要遵循孔子所说的,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闻过则喜,这样才能真正地取长补短,与人为善(1分)。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1分)。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四.7.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8.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

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