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初探

2022-02-28 来源:榕意旅游网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初探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综合性特征,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同样也会对其未来学习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加之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对自身教育观念加以更新,充分利用“量感”自主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基于此,文章将体验式教学作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阐述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引言:

量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素养之一。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呢?史宁中教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简单来说数感是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量感虽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感知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量感的培养,形成量感教学盲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量感培养的一些策略。

一、借助物品计数,培养学生量感

小学生因受年龄及生活经验等多方因素影响,不能灵活地将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为此,数学教师就需要主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量感主要是借助眼睛、大脑与双手进行感知的,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物品计数的方式,有效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数量量感。

二、借助情境可视化,培养学生量感

在量感教学中,教学情境可视化可谓是重中之重,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数学知识,还能增强课堂的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使学生在可视化的教学情境中形成对“量”的感性认知。教师可依据学生当前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有用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以实现量感可视化教学。

三、借助同类量单位联系,培养学生量感

同类量的单位联系指的就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计算错误率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牢。教师要避免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等现象的发生,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单位间的进率,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告诉学生“1平方厘米等于1个田字格的大小,100个田字格的大小等于1平方分米”,引导学生建构起“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进率关系,用同样的方法再构建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等的进率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单位内的进率关系的感受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在数学教学中,不同类单位之间的进率不同,如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不同,教师依据面积单位之间量的联系帮助学生科学建构起其他同类单位之间量的进率关系,可以提升学生单位运用的灵活性,为学生量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丰富体验感量的方式,培养学生量感

学生的量感的培养不光需要积累表象、沟通单位量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丰富量感。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采取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有层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知并理解学习内容,逐步发展量感。

1.注重实践,积累具身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听中学”传统且单一,“在做中学”重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在听中学”向“在做中学”转变,以丰富学生具身经验,培养学生量感。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对“面积”获得切身体验,教师可以布置课前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以1平方米为单位,实际测量一下自己家中每个房间的面积,并记录数据,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交流测量方法。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对1平方米或者几平方米的感知更加真切,可为学生学习新

课奠定基础。又如,教学“千克与克”时,除了让学生在家里称出每个家庭成员的体重,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超市,看看自己熟悉的物品是多少千克,以帮助学生积累对1袋洗衣粉、1袋面粉、1盒鸡蛋、1个西瓜等物品质量的认知,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积累的量的经验进行估量。

学生的具身经验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感知量,帮助学生对量的认知获得具身经验,可以使学生的量感得到有效培养。

2.关注思维,借助想象推理

想象与推理可以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通过想象推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还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量或者与学生认知较远的且不能通过实践体验等形式去认识的量,就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推理去判断,以发展学生的量感。

在教学中,需要借助想象推理的量一般为较大的量,如吨、公顷等,这些量单靠观察、借助表象经验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思维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以实现学生量感培养与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想象推理中把量感经验推向量感运用,真正把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量感能力有利于发展其数学思维,虽然其对某些具体量的估计准确度并不高,但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自主训练,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即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于某些量的估计偏差得到改善,进而对量形成更深的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量感能力得到提升,并能够充分发挥量感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聪.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10):12.

[2]曾华容.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7):400.

[3]徐志林.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究[J].空中美语,2021(5):512.

[4]陈茵茵.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42):141.

[5]黄成家.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策略——以《有趣的测量》的教学为例[J].读写算,2018(23):2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