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冶风 吴伟
来源:《教师·中》2020年第12期
摘 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便是其中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在阐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的原因,最后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项目;项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10-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114-02
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合理地改进和优化高校的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有效地整合协同主体的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项目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高校产学研项目合作与管理当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为此,在协同创新视域下,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侧重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基础上,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地资源整合创新,以具体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向实践的高效转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注重资源整合。资源高效整合集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海量的信息来源,有很多实例都能够用来进行深入探究,且这类企业大多资本雄厚。而高校设有项目管理专业,为此有很多管理人才和丰富的智力资源。企业和高校应利用产学研协作平台,把各自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依托协同作用创造更多的效益。
第二,以项目为载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具体的產学研项目为载体,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资源整合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是在高等院校和
经济单位协同开展的项目咨询的前提下,促使高等院校针对管理课题展开探究,得出对企业有实践引导作用的研究成果,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依托企业所具有的资金优势与数据优势,能够加快高校管理类课题探究的进程,为管理科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增添了活力。 第三,注重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式。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大多运用在科学领域,由大学院校、科研单位负责技术研发,由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经济生产,如制造业等。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则是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三大主体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三者的合理互动、有效协同来推进技术创新。 二、现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在产学研项目合作与管理当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而协同创新不足便是其中之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产学研项目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不足。有的高校会受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发展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以下不足:研发水平较低,社会服务作用有限,掌握关键技术的优秀人才和队伍匮乏,先进科技成果数量少,教师社会能力薄弱及技能水平较低,科研设施不健全,实验室条件简陋,缺少吸引企业合作的优势;缺少参与产学研协作的制度,科学研究活动、课程设立、人才培育等不能依据社会需求快速进行调节,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认知,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保持同步;评价机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缺少先进的管理思想,教师缺少参与产学研协作的能力与热情;高校和企业间未形成高效的衔接体系,以致高校科研成果无法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技术的变革,无法推动科技创新。
第二,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主观意愿不高、动力不足。企业和高校在市场风险防范、研发经费来源等方面意见的不统一,对两者的协同发展有较大不良影响。高校科研合作的单位大多是所在地区规模较小的企业,乃至是小微企业。一些企业所经营的商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创新与开发方面的需求有限,只将物质利润当作经营的主要目标,通常不倾向于在技术研发中耗费资金与时间等宝贵资源。一些有技术创新诉求的企业,大多倾向于和名校进行合作,而不将本地高校作为优先合作对象。另外,高校所研发的技术成果由于和市场需求不一致而无法转化,与此同时很多中小型企业无法寻找到恰当的技术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尴尬的局面。
第三,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是企业缺少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近些年,尽管政府出台了诸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方针,但无论是政策的连续性还是政策的落实度等均有待于提升和完善。二是产学研合作关系缺少对其进行制约的法律与完善的利益保障体系,企业、科研单位等组织不能做到共担成本、共摊风险,导致合作关系不牢固。三是信息沟通体系不完善,技术资源管理能力低下,中介服务机制构建不健全,科研单位和经济组织的合作缺少合适的媒介。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 (一)始终坚持“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理念
高校管理人员积极和企业建立多种模式的技术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高校与企业不但增强在项目研发方面的合作,还要不断增强人才培育与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力度。高校依托科研活动、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等优势与企业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同时,高校应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企业一同建立实验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等,以提高学生创新水平与实践水平,实现人才培育和企业用人需求间的无缝衔接。高校应依托自身在教培工作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为企业现有人才能力的提升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
开放办学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能力的有效举措。高校应当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推动产学研项目的开展,构建并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促使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理想效果。具体如下:
第一,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采用阶段化管理模式,在合作项目确定、策划、实施、监督、完成等环节,分别充当推动者、引导者、保障者、监管者、评价者等,经过对自身在各环节职责的明确定位,让自身的推动、交流、调节、保障、监管、反馈等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增添了动力,提高了项目取得成功的概率。
第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增强对过程的管控,安排专门的人员对项目开展状况进行追踪、监督,采用沟通记录表等方式将追踪情况进行完整记录,构建完善的評估机制,以提升管理工作质效,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三,主动参与中介服务机制构建工作,帮助相关职能部门增强技术转移、产权转让、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监管,逐渐构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体系,充当中介角色,建立快捷的对接通道。
第四,深入参与产学研合作有关法制规章的出台和修正工作,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制度体系,构建成果共享、风险共摊的合理制度。
总之,经过高校、企业等各单位的协作,将技术创新资源集中到一起,支持研究人员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摸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式,积极提高高校自身的研究水平,为高校科研团队的壮大、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项目的保障机制
为有效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以及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应构建科学的保障机制。第一,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提供载体。以构建科研创新平台的形式增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牢固的联系媒介,以推动产学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前提下,高校和企业编制合作方案,高校研究部门负责项目进展的追踪,并辅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第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应当将市场需求作为主导,增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立和企业产品开发之间的联系,让高校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有效的激励体系,为推动产学研项目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条件。第三,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应当确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变革以专著发表数量、论文发表数量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增大科技成果转化在科研工作者工作绩效考评中所占的比例。对做出卓越贡献的技术人员,应当予以经济与精神上的褒奖,以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重要参与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明确各自在产学研项目中的重要角色,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紧密合作关系,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的巨大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坤,王 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分析与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0(18):84-85,88.
[2]章立群,翁清光.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近年福州市的调查状况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9):67-70.
[3]周 凌.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科研项目管理[J].锅炉技术,2009,40(6):13-16. [4]陆萍萍.产学研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其制度创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5):82-85.
[5]李银星,牛春玲.搭建长吉图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的对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09,29(5):20-22.
[6]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76-80.
[7]朱长林.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7):117,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