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启发式教学新探——基于认知隐喻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的启示
2022-07-30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语 __口 启_ l 发式教学新探 基于认知隐喻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的启示 徐 萍 (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受传统形式主义语言观影响,隐喻局限于 学的实证依据。传统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分享共同属性的 比喻的一种.这一观点反映在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实践 成员组成的.一个成员或属于一个范畴,或完全不属于这 中.更倾向于将其归入修辞学,因而并没有将其视为一项 个范畴。Rosch(1973,1975,1977,1978)推出全新的原型 教学内容来认真考虑。Rosch革命性的范畴化理论和 理论对传统范畴化理论质疑和挑战。Rosch着力研究不同 Lakoff体验哲学挑战了传统客观主义理论,为人类认知 文化中范畴的形成特征,通过对颜色等词汇的研究,发现 思维提出了全新的诠释。作者认为,隐喻性思维通过身体 不同语言范畴化的一个共同现象,以及范畴成员普遍地 经验的映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学习中的抽象概 围绕某一个原型成员形成一个类别。_4]另外,认知范畴的 念.而范畴机制能用于解释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心智过程 原型不是固定的,会随语境不同而变化。范畴也会因不同 和基础.对理解不同文化中范畴特征具有重大的实践应 的目的以不同方式有系统地扩展。正是这一范畴机制成 用价值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隐喻思维对启发式语言教学 为语言理解和产出心智过程的基础。 的新策略。 原型理论认为.各个范畴的特性来自人本身的生物 关键词:启发式语言教学认知隐喻心理学哲 机能.并取决于人们在物理的、社会的环境中获取的经 学观 验。 抽象概念结构只是间接地表达意义,人们之所以能 够获得它们的间接意义,是应为这些抽象概念结构和直 一、弓l言 接意义的前概念结构有着系统联系。正 ̄lJohnson所说: 语言学理论从宏观上影响着教学法的总体发展方 “在一个社团中人I']iI够相互理解和沟通,有着共同的想 向.认知语言学不是单一的理论,它是一系列相互支持匹 象力结构。隐喻和借喻是实现复杂心理映射的两个基本 配的理论的集合.含有一系列分析语言的方法。特别是其 认知机制。”[ ] 中基于新经验主义哲学的隐喻认知观,可以成为语言教 体验哲学强调身体经验的核心作用,由此而形成意 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策略。隐喻将原本 义、理解和推理。比如Lakoff提出:方向隐喻赋予一个个概 不具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从而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 念以空间方位,这样便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空间对应 观察角度.有助于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 关系来组织整个概念系统。口例如,受到根隐喻“HAPPY IS 维能力。隐喻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可取的,Cameron UP:SADISDOWN(幸福为向上;伤心为向下)”的影响,我 &Low于1999年出版了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 们说“他高兴起来了”或“他很消沉下去”等。这些隐喻表达 论文集,提出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问题; l_严世清、王 法的物理基础是: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常常呈弯曲状;而 寅等学者曾对中国学生使用概念隐喻的情况作过初步研 直立的姿势一般与正面情绪有关。以同样的方式人们常常 究。[2]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研究上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对 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或表达其它抽象的概念,如,我们通过 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特殊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其新理论用于 映射身体经验来理解“爱”、“人生”等抽象概念。 教学实践 认知范畴原型机制成为语言理解和产出心智过程的 二、隐喻认知观的的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基础.隐喻性思维通过映射身体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抽象 传统隐喻理论主要是受客观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 概念,进行抽象思维。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建立事体之 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主要以“A是B”这种形式存在于 间新联系的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本文认 文学作品中。因其是以一物言他物,不是对现实的客观描 为,这完全可以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为 述,容易导致语义不清和误解,所以不同于日常的语肓, 我们认识和学习语言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 不值得提倡。2O世纪8O年代,隐喻认知理论的提出使隐喻 三、隐喻思维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研究远远超越了传统修辞学的范围。成为语言学家、人类 当今认知语言学不断发展。并因其自身的理论优势, 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门的研究焦点。他们指出:“隐喻 即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而成为指导语言教学的有效理 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 论受到广泛重视。从目前认知理论来看,不能将隐喻简单 上的。”E3]由此,隐喻并非项传统所人为的那样是一种修 地划归于语言能力之中,更是一种思维能力。探索隐喻认 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手段。 知观的心理学.哲学基础可以挖掘研究不同文化中范畴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是对传统形式主义语言学的 的形成特征,对二语教学启发式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应 彻底革命,但这一新的认知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理论的 用价值和新的启示。 建立得益于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1.语言心理相似性的启发。 的启示,特别是Rosch的实验结论为Lakoff_理论提供了科 教学法方方面面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例如,结构 44 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结构上互相联系的表义系 统 相应的,语言教学就要教授这些结构,通常包括语音 单位、语法单位、语法规则和词组。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 语言中的每一个单位都与其他词处于一种或是聚合、或 是组合的关系之中。例如,“喝”这个词与“吃”、“饮”等处 于一种聚合的关系,句法上可以互相替代;与“水”、“汤”、 “酒”等则处于一种组合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相对固定, 使用频率高,在使用者的大脑里便形成了一种图式结构。 关键词一出现,相关的意象便同时出现。与此不同,认知 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它不能基于“普遍语 法”发展而来,并认为语言是象征性的,任何概念都是基 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对“生命是旅程”这一搭配的 理解过程中,旅程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就被系统地映射到 了生命这一领域。因此.生命与旅程具有了相似性:同样 有始也有终,在人生旅途中,有时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可 能充满艰辛。相应的,中英文都有如下表达法:It’Sbeena long.bumpyroad.(ig是一条漫长崎岖的道路。)We’reata crossroads.(我们处在十字路口。) 根据Rosch的心理学范畴理论,这种相似性可以是物 理意义上的相似,也可以是心理相似性,即一种心理感受 上的相似。如:“好人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好人之间不 存在任何形状或功能上的相似,可是他们却因为都是“完 美的事物”而被归在了一类。从这个角度看,隐喻甚至可 以说是对事物的一种重新分类。利用这一原理,如果将同 一主题框架内的不同词汇通过概念隐喻联系在一起,发 掘其内在关联性,学生就能更牢固、更全面地掌握词汇, 从而减轻词汇记忆的难度。例如下面这组介词短语:at a depth of30 meters(位于30米的深处),on the one hand(在 一方面),in plain clothes(身着普通的衣服)。如果对它们 作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中这些表示地点的介词 基本遵循着“点一面一体”的规律。而在向抽象概念域映 射时,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atthethoughtof(一想到……, on schedule(按计划).indanger(限于困境)。学生如把握 这一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分析语言中这种普遍存在 的现象,就能够发现更多的规律.减少“惯用法”所带来的 记忆困难。 隐喻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系统性,将原本 似乎并不相关的表达通过概念隐喻连接在一起。利用这一 思维的启发式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词汇多种用法中的隐 喻联系,帮助学生们认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多种用 法中的关联性、抽象概念表达的理据性,启发同学们的思 路。例如,bead有“珠子”、“祈祷”、“救济院”等多种意思,这 些词义其实有着隐喻机制和基督教文化的内在根据。这 样.bead一词由客观物质“珠子”,逐渐隐喻引申到“祷告”、 “祈祷者”的多义现象,并有了beadsofsorrow(泪珠),count [say,tel1]one’sbeads(数着念珠祷告)等一系列搭配。由此 可见.许多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隐喻来说明其含义。一 个词汇今天所具有的多种意义都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 而隐喻过程是语义延伸的一个重要机制,如果让学生了解 同一词汇不同意义之间的隐喻关系,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 掌握该词,也有助于发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2.利用隐喻机制.开拓想象力 中国古人向帝王进言时善于用隐喻式的方法来劝说 帝王接受或拒绝某一事情;而西方自然科学的很多抽象 理论.微观世界常用隐喻来解释。当然,在创造隐喻过程 又 铲 2011#-1月号下旬刊 中也不可漫无边际,让人不知所云。亚里士多德指出:难 能可贵的是做一个隐喻大师,它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因 为一个好的隐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性。 刘勰 对好的隐喻标准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并提出“喻巧 而理至”。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隐喻既不能不太生僻,又不 能太平庸。只有这样才会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想象活 动,令人耳目一新,并拓展认识。我们在生活中常能遇到这 样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好隐喻。如,余光中在一段文字中说: “我这一生的关系,可用很多女性来说明,大陆是母亲,台 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作者用“母亲”、“妻 子”、“情人”和“外遇”等身边具体的人物表达内心微妙不 可言表的复杂情感,不但使语言简练,而且把更大的想象 空间留给了读者,产生一种朦胧和意犹未尽的美感。 我们身边常能耳濡目染精彩睿智的隐喻,在日常生 活和语言学习中,应鼓励学生注意收集闪烁着智慧光芒 的语句。着力寻找其后所隐含的深邃思想。背诵部分妙言 警句、奇特隐喻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更应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鼓励高年级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增加适当分量的寓意 深刻的文学作品、哲学文章的练习。这既有利于学生们语 言水平的提高,增强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以从中学 到很多创新思路。特别应注意鼓励理工科的学生加强这 方面的修养,要多读诗歌,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隐喻能力、 创新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 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发 展创新思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因受传 统语言观的影响,我国《辞海))1999版仍将隐喻视局限于 传统的“修辞观”,将其视为比喻的一种,这一观点反映在 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实践中,更倾向于将其归入修辞学, 因而并没有将其视为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来认真 考虑。我国教学应进一步更新理念,打破学科间的严格界 限。如在英国、美国很多大学不是按照学科来划分学院 的,如剑桥、牛津大学的下属学院都是多科兼有的,这对 于学生们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高标准”的目标,进行跨 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可取的。隐喻理论 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其认知观有助于认识新鲜 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在语言教学中除要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外,培养隐喻能力也应 作为一项语言教学内容得到重视。 ̄[1Ellis所言:“很多对 学习者的语言研究都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语言教学从语 言学中可以获得重要启示。”l9 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该 懂得语言学理论.善于吸收和利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 果,从而打破传统模式.更有效地教学。 参考文献: [1 Cameron,L.&Low,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UP.1999. [2]严世清.论隐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7]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14. [4]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 tive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5 2011年1月号下旬刊 丈教背 论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杨晓娜 (临猗县教师进修校,山西临猗摘要: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在 044100) 来,让学生耳与心得到深切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朗读训 练.学生可以在反复的听读中,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 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二、指导学生诵读,强化语感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 学生的朗读训练,感受语感;指导督促学生背诵,强化语 感;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训练语感;启发学生联想、想象, 深化语感。 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培养学生 法。这不仅因为“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 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而且因为“讲解是死的,如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 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 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如以《沁园春・雪》为 例.若让学生不断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 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中感知到北国的壮丽景观,进 而领悟到作者的豪情斗志。诵读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 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 质的核心因素。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 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 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 素质和语言修养。 一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迅速地感知语言 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说的:“吟咏的时 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 贵的一种境界”。所以诵读这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体验 品味、培养语感,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 、加强朗读训练。感受语感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条 途径。通过朗读。课文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感人的 情趣等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他们对 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不 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但是这里的朗 读训练。一定要遵循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的要求,就 理。学生通过诵读,能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这 样不仅能充实语言库存,而且能从诵读中进一步领悟作 是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因为语言的多 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之中,如果朗读时只是简 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巧,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使 语言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受益终身。巴金先生对《古文观 止》中的两百多篇散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 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 文章调子”。可见。巴金先生从熟读成诵中逐渐品悟欣赏, 进而悟出真正的读书之道。这两个“慢慢地”证明了背诵 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那就无法真正体会作者的感 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章。因此,在朗读时要感情充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 为一体。对于那些侧重叙事抒情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 和抒情散文,指导学生美读时.要尽量去体会作品中美好 对语感的作用。在朗读成诵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悟逐渐 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比如学习鲁迅的杂文,单 凭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 抓住其特色的语调和语言,引导揣摩领悟其中所表达出 加深,储存在头脑中的语言例子多了,在任何时候都会直 接进发出一种对语言的灵敏的直觉。语感自然就增强了。 三、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训练语感 的丰富感情和内心世界,去真切地体验他的思想感情,从 而使学生赏文人情,引起情感的反响和共鸣,产生新的感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 透,必须多揣摩。”由此可见,在训练语感的过程中,引导 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它表达的是作者对康桥的那 种深深的眷恋.要求学生用舒缓的、轻柔的语调去读,读 出康桥的美,读出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和依恋.从而体味作 者的康桥情结。对文言文和一般的文章,美读就是吟咏, 指导学生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反复吟咏,心、眼、 口、耳并用,“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 2001:38-39. 学生仔细揣摩。咬文嚼字,深入品味,才能促使语感的发 展。阅读教学可以侧重如下两方面的训练。 其一,抓关键词语细细揣摩体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 语感的准确性。叶圣陶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 说:“给孤烟加上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Press,1987:172. [5]Lakoff,G.Women,if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dity of Chicago Press,1 987.1 2. [8]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Ellis,R.SLA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 [6]Jo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