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调整策略

2021-09-25 来源:榕意旅游网


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调整策略

信贷结构的不合理也就意味着信贷业务发展的不平衡,也意味着信贷业务中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当前,我省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面临的机遇很多,但挑战更多,尤其是信贷的结构性风险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信贷总量中的结构性风险。信贷是银行经营中风险较高的业务,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相应承担了过大的风险。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占比相对较高,基本上在80%以上,贷款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偏大,大体要占85%左右,大型银行分别在50%-60%之间和60%左右,如果与国际上一些知名大银行相比差距更大。这种信贷总量结构不仅经营风险大,资本耗用多,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变化和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而且从实践的动态情况来看,这种状况还在不断加剧。如2009年、2010年分别新增9.59万亿元、7.95万亿元的信贷投放,从总量上看很多了,但从结构上看,有些领域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发展仍较缓慢,如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等,而在某些领域则反映出资金过多,甚至有一些资金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使用的效率很低,而一些投放较多的领域往往又是经济结构需要调控的重点。

(二)行业信贷中的结构性风险。在中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条件下,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带有相当的被动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信贷的风险,经济结构的风险必然会反映到银行的信贷结构中来,如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都是潜在风险很大的领域。长期以来以初级制造业、出口加工业为基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显现出市场供求的结构性不平衡,部分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生产规模不经济,过度依赖信贷来刺激需求,维持过剩、落后产能运转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和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等深层次问题,并正在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直接影响到了银行业的信贷风险,有些银行在这一领域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已高达20%以上。尤其是受到经济危机、贸易保护等因素影响,

在大力扩内需和消化过剩产能的要求下,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继续扩大生产,银行也不断地增加贷款,结果形成低效率、无效率、负效率的调整,使银行贷款在这些领域的潜在风险又进一步增大。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和对低碳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结构性的风险将被大量释放出来,相应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资产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早地解决这一问题,相当部分贷款将快速劣变为不良贷款,并可能导致一些银行重新陷入信贷危机。 房地产信贷的结构性风险。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很大,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不确定因素较大的领域。尽管房地产业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局部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确实存在。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潜在的风险就会转变为现实的风险。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趋旺,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一些银行还是愿意把更多的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使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以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比不断增大,有些银行已超过50%了,甚至更高,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威胁相应也大幅上升。在控制房价过快上升的过程中,问题不一定都表现在供给方,有时也会表现在需求方,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供给方有较大的约束效应,而由于过低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对需求方则仍有较大的政策套利空间,银行也需要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中的风险问题。 信贷客户、期限中的结构性风险。由于不论大银行小银行的经营战略雷同,风险偏好相似,贷款投向相同,同质化十分严重,都把有限的信贷资源主要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中的大型客户,每年的新增贷款都在这些优良的大客户、大项目中不断垒加,使得大额贷款、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户均贷款数额不断攀升。不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已高达80%以上,且这部分贷款的数量还在继续扩大,从2009年以来已连续19个月同比增速保持在30%以上,而同期短期贷款增速则下降到个位数。在贷款集中的同时风险也集中了:(1)只要有大企业或大项目出风险就会使得数家银行受到影响,这又有可能引发更多的银行出问题,存在由集中度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压力。(2)流动性风险显著增大,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使得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来源的银行经营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压力。(3)大项目、大企业的贷款不仅期限比较长,而且收益比较低,大都还要给予优惠的利率,那么多的银行机构都挤在同一层面、同一领域内竞争,拼价格、拼成本。其中有些贷款已成了“裸贷”,除了贷款之外,既没有存款,也没有什么其他业务可做,收益又低,且还难以转让,成为“鸡肋”贷款。 信贷中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风险。要保证宏观经济更加持续平稳

运行,就不仅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总供给内部的各种供给结构与总需求内部各种需求结构的平衡。银行中介的职能不只是生产性的,也应当把一部人暂时不消费的资金借贷给另一部分需要消费的人,这样既可以从总体上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又可以改善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现在银行业每年的信贷增速都不低,但投向生活消费领域的占比还很低。生活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大都在20%以下,有些银行更低,只是个位数。银行把大量的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货币通过储蓄的方式吸收到银行里来,然后再把它贷放给生产流通企业。这在短缺经济的环境下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但在生产能力已较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仍继续把大量的消费性货币转换为生产建设资金就有问题了。不仅加剧了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压力,而且还降低或缩小了本应有的消费,使市场供求更加不平衡,从长期来看这又会增加银行信贷的结构性风险。 信贷产品、区域中的结构性风险。从目前银行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整个信贷资产中,主要还都是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等,新的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传统信贷产品占比高,新的信贷产品少;表内信贷产品占比高,表外信贷产品占比低;需占资本的信贷产品占比高,不占资本的信贷产品占比低。信贷的区域集中度对银行也有不小的潜在风险影响。因为经济发展是动态的,是有周期的,不可能持续不断地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当某一局部区域的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变化时,如果银行信贷业务过于集中在该区域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信贷的区域集中度风险对银行经营的潜在风险也会加大。 此外,银行本身也有不少制约信贷结构优化的因素,因为任何的调整都是对既得利益的调整,都是对某些既得利益的剥夺,有限的蛋糕难以再进行重新的切分,只能把蛋糕做大以后把大出来的部分按新的比例切分才可行。这里既有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又有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资源供给有限与需求过大的矛盾等问题。 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 我们的目标是信贷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以往银行信贷经营策略是比较关注信贷总量的扩大,那么现在应更重视信贷结构的优化、信贷发展的质量。信贷结构是评价信贷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应围绕银行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按照科学的信贷发展观,通过深化和完善相关的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资产质量优、充满竞争活力又可持续的信贷结构。 要提高对信贷结构调整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为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必须要居安思危,

努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免疫力,调整信贷结构就是练内功,强身健体的重要措施就是通过调整信贷经营战略、调政策、调投向,把一些潜在的、隐藏在信贷结构中的风险问题提前主动化解,使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更高,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由外延式的结构优化转变为内涵式的结构优化,形成较为合理的信贷结构,能够经受住国内外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考验,为保障长期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所以信贷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信贷经营问题,而是银行有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其次,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引发结构的调整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势必也要随着经济环境、经济结构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要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加快信贷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变。面对日益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和中国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中国银行业必须努力走出一条与资本补充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信贷资源配置要以资本效率为先,提高资本集约化水平,用同量的资本创造更多的收益,或同量的收益用更少的资本。信贷业务不都是高资本消耗的业务,其中也有很广阔的低资本、无资本占用的业务。要综合运用信贷限额、资金配置、经济资本等手段,根据风险收益水平,适时调节信贷资源在不同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的配置系数,支持有效益、有质量的信贷需求,引导形成流动性强、收益结构好,境内外业务、表内外业务、传统与创新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等协同发展的优质高效信贷结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要求是表内的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要下降,收益则要上升;非利息收入要增加,包括与信贷直接相关的派生业务收入、准信贷收入、表外信贷业务收入等要增加,并使之可持续。充分发挥内部资金价格的杠杆作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约束,通过信贷资源和资金的配置来强化信贷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建立与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相适应,以有效提高信贷资产收益、保持良好流动性和风险控制力的信贷资源配置方式。 要确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经营战略。不同的银行应有不同的经营战略,不同的战略就应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市场定位就有不同的信贷结构。同一银行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经营战略,因而也会有不同的信贷结构。正是由于外部环境和银行内部经营战略的变化,所以每次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并不都一样,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论情况怎么不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状况来确定信贷经营战略,这不仅是防范风险的需要,也是信贷经营战略的基础条件;分散风险始终是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个基本原则。要适度控制信贷总量,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

占比不应过大,一般在30%~50%为宜。当然信贷资产占比也不能过低,信贷始终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银行既要控制有限信贷资源分布过度集中,也要注意过度分散对银行经营收益的影响,所以信贷资产分布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合理有效。当前信贷投向特别要关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要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要积极拓展非生产领域的信贷市场,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的信贷业务;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提高消费信贷在信贷总量中的占比。同时还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严禁对环保不合格企业贷款,对其中的存量贷款则要坚决压缩退出,降低其转型、转产、转制等带来的信贷风险损失。 调整与完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有序地推进信贷业务创新。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目标都是通过信贷政策、管理要求等途径传导下去的,所以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效果关键是目标要清晰,政策不仅要有可操性,还要有力度。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提升信贷产品创新能力是实现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关键因素,要努力形成具有多元化、有特色,契合区域、产业、客户特点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开发信贷组合产品、中短期融资产品、供应链融资产品、网络融资产品、结构性融资产品、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债权收购、贷款转让以及非融资保函等信贷产品,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要。同时要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完善配套机制,积极引导市场营销部门根据信贷结构调整目标指向,加大对目标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度。 完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考核评价。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通常是多目标的,这是分散风险的基本要求,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尽管每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结构与全行总体的信贷结构会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异还会很大,但它们又是全行信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每一笔贷款的发放或收回都会引起全行信贷结构的变化,所以对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要进行考核评价。主要可从几个方面的来进行,包括对风险偏好、经营战略、信贷结构目标的执行情况,资源占用情况,风险与收益水平情况,信贷的可持续性等,并由单纯的业务数量指标转变成反映信贷结构状况的评价方式,主要可通过目标偏离度来进行。目标偏离度是指实际数据与静态目标值之间的相对距离,根据指标的偏离度可以对某一分支机构信贷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单指标偏离度分析和多指标偏离度分析。通过对信贷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中重要控制目标的偏离度分析,即可掌握信贷结构调整进展及目标实现程度,并根据偏离度情况,适时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以确保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目标的实现。 切实加强信贷队伍建设。信贷队伍数量和质量是实现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目

标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加信贷人员。在现行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条件下,一定的业务规模与人员数量是有匹配关系的,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员保证,这也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信贷业务发展的速度要与人员的补充幅度大体同步,否则就会因信贷人员短缺而出现信贷风险敞口。其次要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风险管理仅有人员还不行,还要有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按照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要求,要重点加强信贷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的素质建设,增强客户经理链式营销和全产品营销技能;要积极开展前中后台信贷人员组团培训、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交流,提升前中后台信贷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要增强信贷人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