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创新的哲理故事】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
说明:欢迎您阅读【关于改革创新的哲理故事】,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文档可
以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人民网·天津视窗7月21日电: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记者来到三槐路街崔桂荣老人的家,听崔奶奶讲述生活巨变——
70岁的崔桂荣老人原籍河北青县,30多年前曾供职于塘沽饮食服务公司。丈夫在部队服役20年后,转业到港务局工作。那个年代,他们唱着革命歌曲,快乐地生活和工作着,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生存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代价。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三槐路向阳楼社区,倾听崔奶奶回忆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品味今天美好的生活。
3年早点钱买来一台缝纫机
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摆在崔奶奶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面用布精心地遮挡着灰尘。“这台缝纫机可有故事了,前几天搬家,儿女们让我把它当废品卖了,我坚决不同意,为这事情我还和他们据理力争呢!”
“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为了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一些,有一
台缝纫机该多好啊!那时候,一台缝纫机100多块钱!也不能为了买缝纫机,把一家老小的生活耽误了。”崔奶奶感慨地说,“当时,饮食公司为了方便上早班的需要,每人定量发就餐券供早餐使用。那时候2分钱可以买一个果子,5分钱买一个烤饼,外加粮票。我们部门有6个职工,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早餐,其乐融融。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使我以后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每天把这些钱吃进肚子里有点可惜啊!一天,我和其他两个同事约定,以后自带馒头做早餐,把相应数目的早餐券换成钱,集中放在单位一个吊着的篮子里,看看能攒多少钱。3年后的一天,我们居然每人积攒了100多元,这可是3年的早餐换来的啊!必须买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随后,我那两个同事用这‘额外’的钱购置了手表或补贴家用,而我毫不犹豫地用这钱购置了这台上海牌缝纫机,”崔奶奶自豪地告诉我们。
想吃肉包子肉饺子就是奢望
“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使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那时候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因此就出现了粮票、面票,甚至白糖、鸡蛋、牛奶、肥皂、芝麻酱、糖果、棉花等也要凭票供应。”
“每月必须计划着开支,粗粮和细粮搭配着过,以稀饭为主,现在的蒜毫和菜花,那时侯叫细菜,买点蒜毫就算改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饺子馅用粉皮、面筋、果子等搀和着用,连鸡蛋都舍不得放,想吃肉包子、肉饺子那简直就是奢望。”
“那时侯最怕家里来人,大家都饿,老家来的人又特别能吃,煮上半锅稀饭,一家人围在一起,算是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花生,只能等到有供应的时候,还得排起长龙,凭票供应。如果买到炒得发黑的花生、瓜子,根本没闲心挑毛病,只会当作宝贝收藏起来,等着过年待客。”
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时候,我的几个孩子也特别懂事情,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吃的上面,可是粮票定人不放量,随着体力活动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经常一锅粥里多加水应付生活。”
“有时候在自己家偷偷养鸡,给孩子们增加营养。现在的生活啊,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多东西我都看不上眼。一次,我看到一家餐馆里吃不完的东西倒进了泔水桶,我非
常心痛,告诫孩子们吃多少点多少菜,绝对不能浪费。”说到这里,老人用手整理着床单上积存下来的粮票和一些票证,心情激动。老人说,经常拿出来数数,一起回忆过去的日子,对家里的孩子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背着95万元现金去买房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随同前往的三槐路街向阳楼居委会韩主任对我们说了一件事:“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可是有一次差点把我们吓死了。那是去年,老人家用普通塑料袋,包着95万元拆迁补偿款,一个人来到5公里以外的售楼中心去买房。当时售楼处人员都非常惊讶。老人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次一定要背着它才感到安全!”老人孩子般地笑了起来。
过去的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1978年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大家的生活就像崔桂荣老人的生活一样,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