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浅析
——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祖 华
(中共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 甘肃张掖 73400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甘州区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分析,针对湿地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经济学角
度,按照“保护—利用—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提出了促进甘州区湿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转变观念,深化对湿地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开展湿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调查研究;制定区域湿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政府主导,引进技术开展培训;争取项目资金支撑。【关键词】 湿地;保护利用;生态经济
湿地资源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
自然资源,其潜在的价值不可估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生态经济是在湿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挥湿地资源功能、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生态、绿色、环保的经济。在保护中探索发展湿地生态经济,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区域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湿地资源保护现状1、湿地资源
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翼,黑河中游,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自古甘州古城水多湖广,湖中皆芦苇,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美称,境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拥有多座水库,具有丰富的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面积广阔,属于典型的内陆湿地系统。以“甘州八景”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保存良好。雪山、草原、绿洲、湿地、荒漠相间分布,以森林、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题开发建设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黑河森林公园、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石岗墩农业观光园、大野口水库、二坝水库、草滩庄水库等融南国秀色与西北风光为一体的旖旎自然景观,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历史名城商贸重镇,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全区共有湿地2个大类3个类型,总面积5139.1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其中:天然湿地2997.74公顷,河流湿地956.8公顷,沼泽湿地2040.94公顷,人工湿地2141.4亩。灌溉地湿地1817公顷,灌溉渠系513.9公顷,农用泛洪湿地204公顷,蓄水区湿地120.4公顷。
2、湿地动植物资源
甘州区黑河湿地共有鸟类42种,隶属7目12科,绝大多数为夏候鸟。有国家级保护鸟类41种,其中有遗鸥、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灰鹤、蓑羽鹤、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种;鱼类2科14种;兽类7目10科23种;两栖类有花背蟾蜍、中国林蛙等2种2科2个目;爬行类3个目5个科7个种;湿地植物有44科214种植物;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等;饲料植物有冰草、直立黄芪等;药用植物有甘草、蒲公英、红蓼等;食用植物蒲公英、苣荬菜等。湿地植物主要分布在低湿地草甸和内陆盐沼地带。
3、保护管理
为有效保护甘州区湿地资源,2006年甘州区成立了湿地资源保护站,率先开展湿地保护和调查工作。此后,先后申报建立了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甘州区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建设,把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黑河湿地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田园般生态城市正在应运而生。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1+5”的城市发展框架。2012年,甘州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在区委、区政府“生态立区”政策支持下,甘州区湿地资源保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保护利用现状
1、利用湿地景观开展湿地旅游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充分利用天然湿地植物景观资源开展湿地旅游,是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典型实践。在开发建设湿地公园过程中,引进荷花、睡莲、千屈菜等湿地植物,保护和丰富了湿地植物资源。湿地公园建设,发挥了湿地生态旅游和休憩功能,达到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发挥湿地多种效益、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利用湿地博物馆开展湿地科普教育
新建成的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成为对大众进行湿地宣传和科普教育的主要基地。湿地博物馆既展示张掖湿地保护成就和生态文明成果,又打造了一个大众了解湿地、认识湿地、自觉保护湿地的平台。
3、蓄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8.97亿m3,其中:地表水6.74亿m3,地下水2.23亿m3。丰富的水资源来源于河西走廊最大的内陆河——黑河。历史以来,甘州区依托黑河丰富的水资源,开发建设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同时对于发挥湿地提供水资源、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提供水产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继承传统开发利用芦苇资源
芦苇是湿地资源提供的主要生态产品,是一种价值较高的湿地经济植物,也是甘州区湿地优势植物。以芦苇植被为主的湿地植物群落占湿地面积的80%—90%。甘州区传统的芦苇利用方式主要是编制篙件、苇帘、包粽子等。近年来又用来发展造纸,进一步提高了湿地资源利用率,找到了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产品、转变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5、探索开展湿地动物养殖
近年来,湿地周边农民充分利用湿地资源优势,开展湿地动物引进和繁殖,成为一种新兴的地方湿地生态经济。一是虹鳟鱼引种养殖逐步兴起。虹鳟鱼是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的养殖名贵鱼类。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本低,肉质好、市场广阔等特点,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近年来甘州区乌江镇、明永乡等地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范围及产量都在逐年增长。二是尝试开展大雁养殖。乌江镇农民尝试性开展大雁养殖,但是由于缺少技术、销路不畅等原因逼迫终止。湿地动物的养殖为发展湿地生态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1、湿地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芦苇湿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生态优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下旬刊
27
MX西部经济丨
势一直没有发挥出来,粗放管理、没用、浪费、烧除是芦苇资源利用的现状。大量的芦苇自然资源被白白消耗、大量浪费。
2、基础薄弱,缺少科学研究
湿地主管部门甘州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于成立时间短、工程技术人员少、基础设施薄弱,缺少湿地调查和科研检测设备,区域湿地开发利用研究几乎空白。
3、缺少项目带动
以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为依托,甘州区开展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作,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是,能切合民生、带动区域湿地生态经济发展的经济产业和项目少。
4、缺乏政策引导
黑河湿地水稻资源丰富,种植的水稻明清时期曾一度作为“黄金贡米”进贡朝廷,改革开放后也曾形成过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低,如今水稻面积已大量退减。水稻种植作为一种湿地经济,政府部门有责任进行品种改良、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
四、湿地生态经济发展建议
1、转变观念,深化对湿地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
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们党倡导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日益突出。要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就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生态经济为基点,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的要求,促进湿地生态经济发展。
2、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对湿地实行‘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科学地界定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一是要树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理念,正确把握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二是要树立“发展生态经济就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认真研究经济发展建设和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在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地发展湿地生态经济;三是树立“合理利用也是保护”的观念,积极探索和推广科学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模式和机制,把湿地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推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3、开展湿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调查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演变活跃,但是,其生态脆弱性较强,生态系统破坏后恢复较难,要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就必须开展湿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调查研
(上接第12页)
究。一是要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通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的研究,探索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科学界定其利用价值;二是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确定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和途径;三是要在适度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四是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生态恢复和资源利用同步发展。
4、制定区域湿地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
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一是政府部门要承担“领头雁”的作用,按照国家湿地保护方针,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制定区域生态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在保护下开发,开发中保护。二是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科学利用湿地资源的激励机制,鼓励推广环保、绿色、经济的湿地资源利用方式,引导湿地农民科学利用湿地资源,限制掠夺性、破坏性利用。
5、政府主导,引进技术开展培训
湿地生态经济发展关系着生态和经济的双重目标,群众不能正确把握发展的尺度,在资源利用上,不是政府控得过死,就是农民无序利用。发展湿地生态经济,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引进适合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和项目,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才能推动湿地生态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6、争取项目资金支撑
项目是经济的发动机。要发展生态经济,就要抓住国家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尽早谋划生态经济投资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解决生态经济发展中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小平.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措施及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44(3)164-165.
[2] 张汉军,陈世彬.科学保护利用湿地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C].甘肃省2009科协年会论文集,2009.219-221.
[3] 刘再春,王焱冰,邵希奎,辛忠,王姗姗.保障湿地生态安全 发展湿地生态经济[J].农业经济,2007(3)23-24.
[4] 李长荣.湿地的经济价值及其合理利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4(6)7-8.
[5] 邓宏兵,任宪友,张毅.中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热带地理,2003(4)299-303.
[6] 甘州区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报告[R].甘州区林业局,2004.
【作者简介】
祖 华(1983.10—)女,汉族,甘肃张掖人,中共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助理讲师.
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学者们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观的丰富内涵,提高国家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更加深刻的把握社会治理的规律,使社会治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千.**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8(10).
[2] 魏礼群.**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4).
[3] 刘艳.探析**社会治理思想的渊源[J].现代交际, 2018(12).
[4] 吴霞.**社会治理理论的渊源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
[5] 袁忠.**公共治理思想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7(10).
【作者简介】
罗仪仪,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米正华,硕士,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人民内部矛盾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28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2月下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