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活动在小学体育课中的灵活运用
内容摘要:体育课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在一堂体育课中,准备活动是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准备的,准备活动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基本部分任务的完成。它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准备部分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不能认为只是活动活动身体,而稍有放松或忽视。应确保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合理的强度以及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的有机结合和补充,使身体的各部位、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小学生体育课多以游戏为主,技巧训练较少的特点,准备活动的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小学生;
小学体育课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部分组成。小学体育教师极为重视体育课中基本部分的教学,但在追求基本部分内容质量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准备部分的教学。而准备部分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准备部分任务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基本部分任务完成的质量。准备活动做的好,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全面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都是有利的。因此应重视体育课中准备活动的教学。怎么样才能更合理更灵活地开展准备活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保证准备活动的时间
其实占有准备部分的时间进行基本部分的学习,并不会提高学生基本部分的学习效果。准备活动时间过短,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根本达不到进入工作状态的要求,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关节、肌肉、韧带等没有充分活动开来,也会大大增加运动性损伤。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时间一般不能低于二十分钟,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应有所不同。如:在冬季特冷的时候,要使僵硬的关节、肌肉活动开来,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进入工作状态,还应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的时间。 二、准备活动要形式多样、强度适中
准备部分毕竟是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准备的,准备活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一般应控制在二十五分钟左右,以确保基本部分学习的时间。小学体育课中准备部分的任务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活泼,用各种合理、适当的身体练习,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动员起来,并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准备。要在一定时间内充分活动开来,就应有适当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竞技水平的不同,准备活动的密度和强度也应有所不同,准备活动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的量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学生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强度过大或过小都达不到准备活动应有的目的。准备活动通常可采用慢跑、做定位或是行进间徒手操等等。准备活动一般均采用集体形式进行,在队形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化,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新颖别致,能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游戏就是极好的准备活动内容。如在夏季下午上课,为了使学生精力集中,精神迅速振奋起来,可在准备活动中增加一些反应性(灵敏素质)练习或游戏(如反口令)来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在冬季寒冷的时候,学生关节、肌肉等僵硬,极难活动开来,教师可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趣味性游戏或比赛,使学生肌肉收缩速度逐渐加快,减少肌肉的粘滞性,提高肌肉组织中的血流量,加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速度,使学生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动员起来,情绪活泼,为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做最佳的准备状态①。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对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更应充分做开,如踝关节受伤的频率极高,应特别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 三、要有足够的专门性准备活动
1.不能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而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一定要让教师明确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养成课前认真准备的良好习惯。要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准备活动所无法代替的,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
2.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对易伤部位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可以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提高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功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②。比如:鱼跃前滚翻课前如果不做有关脖子的专项活动,课上就可能导致学生脖子后肌肉拉伤。
总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准备活动,不但可以使体育课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很快达到教学目的,有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组.体育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8月6日278页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组.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9月24日15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