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名迹垂虹桥
画中名迹垂虹桥
汝悦来
垂虹桥为吴江第一名胜,自北宋庆历八年兴建以来,利往吴淞,代有修葺,至今残桥尚存,而声名不减。笔者浏览各种图录典籍,特别留心名画中的垂虹桥,凡有所见,必随手记录,数年来,知见自南宋至明季共有十帧,兹可为垂虹桥研究,提供图绘资料,以补充文献记录之不足,详述如下。
无款《长桥卧波图》
无款《长桥卧波图》(图一), 24厘米乘26.2厘米,绢本,设色画。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著录。《长桥卧波图》曾收录由郑振铎、张珩、徐邦达编著的《宋人画册》,其中著录云:“此图原载《纨扇画册》(见《石渠宝笈初编》)。无名氏作。于尺幅之间,具无穷的深远之致,是南宋早期画院中的高手之作。”
为何定此图即为吴江长桥?原因有三,其一,形相符。按乾隆《吴江县志》综合弘治、嘉靖、康熙吴江志书记述垂虹桥与垂虹亭:“宋庆历八年(1048),知县李问、尉王庭坚以木为之……元至元十二年,都元帅宁玉重建,下为八十五(木翁),大德八年,平章事阇里增置一十四(木翁),共九十九(木翁)。” “垂虹亭在长桥上。宋庆历八年,知县李问、尉王庭坚创建。治平中,知县孙觉修。”其二,名相符。此图名为《长桥卧波图》,而吴江诸志皆载:“利往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其三,境相符。画右起,为一庭院,间以杂树。后即垂虹桥,木构朱漆,约画三十八(木翁),桥两堍各树高杆两
根。中为垂虹亭,五屋聚拢成十字形。桥上走马、行人匆匆。桥后湖水万顷,客舟点点,远山隐隐。桥左,有一寺院,中有佛塔,与乾隆《吴江县志》中所述宁境华严讲寺相同,其中特别记述道:“宋元祐四年(1089),里人姚得瑄施钱四十万缗,建浮屠七级,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长桥东,有寺有塔,此时此景者,唯有垂虹桥。《长桥卧波图》可能是垂虹桥最早的画影。
沈周《垂虹暮色》
此图系沈周《三吴集锦册》之一(图二),纵31.8厘米,横61.8厘米,纸本,水墨画。《故宫书画图录》(台北)第二十二册著录。所作时间不详。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
全册八开,分别为:《江峰浮玉》,画镇江金山寺;《招隐观泉》,画丹徒招隐寺;《虎阜春游》,画苏州虎丘山;《垂虹暮色》,画吴江垂虹桥;《道场塔树》,画湖州道场山;《六桥烟雨》,画杭州西湖;《天台石梁》,画台州天台山;《会稽修稧》,画绍兴兰亭。分钤白文印 “启南”。 由是可知,明中叶垂虹桥,名列三吴胜景之一。每叶俱有清嘉庆甲戌御题。嘉庆题《垂虹暮色》一开,诗云:“秋色清寥夕阳远,垂虹卧波游龙宛。浮屠高峙茂林端,策杖延瞩天欲晚。沧浪浩渺通太湖,遥峰一抹云外铺。连延七十二涵洞,长桥据胜雄三吴。片帆斜挂泛小艇,水禽几点冲烟凕。螮蝀跨浪安鲸鲵,元气高接银汉迥。”按图右起,画坡岸、泊舟,丛树间掩映寺庙殿宇,后有浮屠矗立,即宁境华严讲寺。长桥起伏而左,未尽。中有垂虹亭,亭有左右拱门,上覆歇山顶。亭后通一岛屿,上亦有一亭,亭为四坡顶。亭之左右各有弱柳一株。图左起,杂树一丛,渔舟闲泊。近处,有二三子泛舟湖上,桥后亦帆影数片,远山如黛,横于太湖之上。考乾隆《吴江县志》,此图并非对景实写,可能书斋闲忆而成,如按此图视角,所见垂虹桥应由吴淞江而望太湖,而宁境华严讲寺居江南,应在画之左侧,而非右侧。
沈周《垂虹桥》
此图系沈周《两江名胜图》册页之一(图三),纵42.2厘米,横23.8厘米,绢本,设色画。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著录。所作时间不详。
按图右起,垂虹桥出,桥后屋宇相连,筑于坡岸水边,又有柳树数株,树后复一长坡,渔舟密集,桅杆丛立,坡后隐隐又有数屋。桥只写十三空,中隆而左右平缓,有行人漫步桥上,一杖策回首与人交谈,一趋前应答,二童子随后,一抱琴,一持伞。桥中即垂虹亭。前有属屋一椽,歇山顶,后紧联垂虹亭,重檐歇山顶。亭红墙墨顶。桥左,坡上柳树成林,坡下有临湖小路,及石驳岸,石栏杆。后又有临水小屋数间,树梢露出殿宇、佛塔,即宁
境华严讲寺。远山连亘于湖上。此图较为写实。同叶,有沈周、江文、文嘉、王穉登、王世贞等五人题诗。“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鏊背,啸歌天地秋。沈周。”“修梁三千尺,蜿蜒亘晴虹。时吸碧湖水,衍漾清天中。江文。”“太湖三万顷,垂虹截其流。泊舟步桥上,明月当清秋。文嘉。”“湖水分南北,修梁亘其中。曾踏桥上月,金波卧白虹。穉登。”“载酒垂虹桥,鼓吹吹溟发。瞥见金波流,七十二残月。世贞。”
沈周《吴江图卷》
沈周《吴江图卷》(图四),纵32厘米,横620厘米,纸本,水墨画。《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集》(台湾)著录。所作时间不详。
此图著录图版未见款识,长卷右起为疏林远山,渐入山中,至中段,豁然开朗,是太湖一角,画垂虹桥,极简易,作平粱木构,中亦有垂虹亭,前后两间,行旅负担桥上,又有渔庄柳林,平岸凉亭,继而复入山间,溪流匆匆,竹林茅舍,山脚泊舟,板桥路转而无尽。此图完全写出沈周心目中吴江之印象,画家将太湖山水风光,与名胜垂虹桥熔铸一图,
长篇巨制,极富诗意。画卷构图用笔近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元人意境。
唐寅《垂虹别意图》
唐寅《垂虹别意图》(图五),纵29.7厘米,横107.6厘米,纸本,水墨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翁万戈《美国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精选》著录。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祝允明书引首:“垂虹别意,祝允明。”卷后唐寅自题:“柳脆霜前绿,桥垂水上虹。深杯惜离别,明日路西东。欢笑幸圆月,平安附便风。归家说经历,挑尽短檠红。苏门唐寅。”钤印:“唐居士”、“唐伯虎”。后续时人戴冠《垂虹别意诗序》,时为正德戊辰中秋吉旦,即1508年9月9日。序文后,依次有朱存理、祝允明、吴龙、文征明、陈键、杨循吉、练仝璧、鲁泰、祝续、俞金、德璇、刑参、朱存理、顾桐、顾福、浦应祥、陆南等十八首题诗。此图为唐寅送别门人戴昭回皖所作。戴昭安徽休宁人,曾从唐寅习诗经。按图右起,山坡渐高,坡下远近杂树八株,垂虹桥隐约树后,仅见十孔,垂虹亭等悉为山坡所遮。桥左杂树七株,通衢大路即在树间。近处一船,行于吴淞江头,舱内二人似在闲话,一人悠然游目,艄子摇橹船尾。远山连绵于桥后。实则吴江东门外未有高坡,故此图亦为艺术创作,非实景描摹。然所写有明一代,吴人南下送别,往往止于垂虹桥之俗,极有价值,如图后序文所谓:“盖垂虹者,吴地石杠之名也,送昭(戴昭)必于此地为别,使送者可及夕而返故也。”图后题诗中,多垂虹送别佳句,如文徵明:“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别离。”陈键:“相送江头水映空,孤舟渺渺下垂虹。”祝续:“送君归去上垂虹,霜落吴江几树枫。”
文徵明《垂虹送别图》
文徵明《垂虹送别图》(图六),纵29厘米,横109厘米。绢本,设色画。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十册著录。所作时间不详。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此图卷首有王谷祥篆书引首:“垂虹送别。”画右起为吴江东门城垣、门楼,门下即垂虹桥,经文氏艺术剪裁,桥身只画三孔,桥上有一人,桥左坡底有二人,作话别状。坡左有楼宇一座,望之水天一色,客船扬帆,画左右上皆平林漠漠,远山如黛。左下款:“徵明”。卷后有文氏自题诗一首:“三载松陵重抚绥,忽随征诣向彤墀。一时目际明良会,百里方怀父母慈。岁歉具忧民乏食,政成还免众流簃。垂虹桥下棠千树,画属君侯去后思。”诗中谈到“三载松陵重抚绥”,可见,松陵垂虹桥向为送别之地。画中垂虹桥虽非对景实写,而送别之情,溢于笔墨之中。
文嘉《垂虹亭图》
文嘉《垂虹亭图》(图七),纵31.8厘米,横106.5厘米,纸本,设色画。1541年作。苏州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六册著录。文嘉(1501—1583) ,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
此图右起,作茂林坡岸,树后垂虹桥出,桥面平而无起伏,画二十余孔。垂虹亭颇陋,四柱坡顶,亭后一木梁通岛屿,岛上树间有屋两椽,应为太湖庙,考乾隆《吴江县志》卷七:“太湖庙,祀太湖之神……万历十四年,知县江钟廉移置垂虹亭南。”桥上有二人,且行且语。桥前一舟饱帆而行。桥后,具区无边,烟波浩渺。桥左行,隐没于密林山坡之后,又有佛寺佛塔,即宁境华严讲寺。寺后,汀渚、平林,远山如黛,一片江南。款识:“辛丑冬仲,茂苑文嘉。”钤朱文印:“休承”、“文水”。图后有晚明吴江诗人王叔承题诗,上款为吴明卿。
文嘉《垂虹亭图》原为大胜柳氏家藏,1958年柳亚子先生逝世后,由范烟桥征询柳夫人郑佩宜同意,将原已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柳亚子的相关文物、文献,转而捐献给苏州,此图亦在其中。
钱谷《垂虹桥》
此图系钱谷《白岳游图册》(图八),纵29.1厘米,横30厘米,纸本,设色画。《故宫书画图录》(台北)第二十二册著录。全册十八开。钱谷(1508—1587),字叔宝,自号罄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
册页画自苏州葑门启程,过宝带桥、垂虹桥往浙、皖,抵白岳(今安徽齐云山)。《垂虹桥》一开,钤印白文“钱氏叔宝”。首页,有许初篆书题头及小楷款:“白岳游。磬室子在嘉靖丁未为兹游,丙寅乃想象作此。始吴门,道浙江,入睦州,溯歙溪,至白岳而至,图凡十有八纸。隆庆己巳,吴人许初题。”嘉靖丙寅,即1566年。《垂虹桥》为第四开。按图右起,坡岸柳树、渔罾,房舍、水榭联宇,后为吴江县东门“朝阳门”城垣。城下即垂虹桥,桥中段有三拱特高,后为垂虹亭,前有附屋通道,亭为重檐,前为拱门,左右有窗。后有木梁平桥,联通岛屿,岛上复有一亭,极陋,四柱坡顶而已。桥左,坡岸密林,后有兰若佛塔,即宁境华严讲寺。桥之前后,舟行匆匆。太湖上群山壁立,稍显夸饰。
张元士《垂虹亭》
此图系明陆士仁等所作《江左名胜图》册页之一(图九),纵25.5厘米,横50厘米,绢本,设色画。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七册著录。所作时间不详。张元士,号支峯,吴县人,隆庆万历时人,工花鸟,善写生。
全册三十四开,书画各半,所画分别为:苏州石湖、洞庭湖君山、镇江金山、吴淞江泖湖、宜兴玉女潭、苏州虎丘、吴江垂虹亭、太湖具区、昆山、常熟虞山、镇江焦山、无锡惠山、苏州天平山、东海、苏州枫桥。由此册可知,吴江垂虹桥,名列江左诸名胜。
张元士《垂虹亭》,构图自左下而右上,画垂虹桥全景。左下为坡岸疏林,间以屋宇,林后为宁境华严讲寺及塔。循桥而去,有行人漫步。中为垂虹亭,坡顶小屋而已,亭后通
一岛屿,中有一院落。院前有简易门楼,院中屋宇三椽,中高两低。院外杂树围植,即太湖庙。桥右,房舍树木,吴江东门及城楼巍然矗立,远望太湖,帆影点点。桥前,吴淞江内亦有一岛,上有一屋,左右植树,即浮玉洲三高祠。款识:“垂虹亭。吴民张元士。”附隆庆二年进士、太仓人王周绍题《分赋垂虹亭》诗:“虚亭崪嵂俯江皋,亭外垂虹压怒涛。览胜每闻停驷马,怀贤空复想三高。凭栏风月同牛渚,接槛烟云护豹韬。落日一尊开祖帐,禽声花影恋旌旄。”
张宏《垂虹晚渡》
此图系张宏等七人所作《苏台胜览图》册页之一(图十),纵30.8厘米,横28.6厘米,绢本,设色画。款著崇祯丁丑,即1637年。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四册著录。张宏(1577—1652以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
全册十开,画苏州名胜,分别为:《尧峰秋霁》,张宏作,画木渎尧峰;《天平春晓》,张敦复作,画天平山;《虎山落照》,袁尚统作,画光福虎山桥;《石湖烟雨》,盛茂烨作,画石湖;《阳谷秋容》,沈顥作,画西山消夏湾;《蟠螭□艳》,张时芳作,画光福蟠螭山;《支硎春晓》,邵弥作,画木渎支硎山;《虎丘夜月》,袁尚统作,画虎
丘山;《垂虹晚渡》,张宏作,画吴江垂虹桥;《灵岩积雪》,邵弥作,画木渎灵岩山。由此册可知,晚明时以上十景并列苏台名胜。
张宏《垂虹晚渡》一开,右起坡岸林下,一人拱手作送别状,时舟已远去。垂虹桥横于画中,只画九孔,中孔隆然,未画垂虹亭。右上有佛寺浮屠,为宁境华严讲寺。桥左有疏林屋宇。此画亦非完全写实,不过糅杂垂虹桥周围景色而成。此开附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吴县人李吴滋题《垂虹桥诗》:“葑溪南去水连天,百丈危梁虹倒悬。莲渚芦汀隐两岸,骑尘帆影映平川。波心洪洞蛟龙卧,野色苍茫螮蝀联。笠泽朝宗关锁处,超然旷览胜游偏。”
以上所录垂虹桥画作,都庋藏于著名博物院馆,且皆出于名家之手,尤以沈周、唐寅、文征明等吴门画家为主。所作既有对景实录者,亦有在实景基础上艺术创作者,但对垂虹桥及周边环境风貌的描绘大体一致,这对于我们后人研究吴江垂虹桥的历史变迁,特别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吴江垂虹文化”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