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万物生成论探析——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起
2020-08-23
来源:榕意旅游网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 道教之万物生成论探析 ——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起 王亚军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前人以此作 为老子抑或是道家对于世间万物生成论的一种解释。然而对于这两句的具体指意,却是众说纷纭。昔人有 言,中国文化的正统是儒家,然而中国人的思想的根基更多地却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此处,在总结前人 的基础上,略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道家;万物生成论;探论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4 JO1—o077—0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 (一)将“三”作为“三才”者 《道德经》中阐述老子对于万物生成论的见解。对 于此中具体指意,论者众多,却一直没有定论。古 来注家或是将之与“道生于一”、“道立于一”等同 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论及《系词》之“成象 之谓乾”有言:“成象之谓乾。案: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才既备以成乾象也。”[1 朱彝尊在《经 义考》中则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故自道而下数至于三则天地人之道备矣!圣 人画卦始止于三谓三才之道,因而重之乃可以观 变。”l2 以上两解均是将重点放在了三作为三才这 一对待,或是将“道”直接作为“一”,更多的是将 “一”理解为“太一”等,于是就有了“道生太一,太 一生阴阳”。然而,紧随的“二生三”却是无法得 到让人满意的合理解释。更有现代注家,将之与 现代物理学中粒子层面取得的成就相对应,赞叹 中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在众多的解 释中,总而归之,共有两个方面:以一、二、三为具 点,进而对于“三才”进行义理的阐发上。而至 于“一”与“二”则均未有所涉及。真德秀《西山读 书记・记月令》中有云:“正义日:‘按老子日: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者,一则 体的数字论;以一、二、三为步骤论。由此大约可 以概括前人众多的见解。 一混元之气与大初、大始、大素同,又与易之太极、礼 之太一其义不殊皆为气形之始也。一生二谓混元 、以一、二、三为数字 纵观史籍,将一、二、三作为数字使用的大概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将三作为“三才”解。第 二种便是一种“一加一”的认知结构。 收稿日期:2013—10—25 之气分为二,二则天地也,与易之两仪礼之太一分 为天地同也。二生三者,三才也。三生万物谓天 地人既定,万物备生其间也。” 3 以上三家或言一 作者简介:王亚军(1989一),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77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为太一,二为阴阳,或言一为混元之气,二为天地, 然其所指向皆在将三作为三才。不管一二之论证 是否合理,但就这“三”而论,便觉其实在不妥。所 谓三才者天地人也。天地则生万物可矣,然则人 何以生万物。古人云:“天生地下,人而居其中,与 天地相参”只是说相对于万物而言,人有超乎寻常 的智慧,只可说为“万物之精明者也”。且如《西 山读书记》之所谓二为“天地”,三为“三才”,三才 既是天、地、人,如何又说“二生三”?因此,说“三 才已备而万物生矣”似乎欠妥。 (二)以“一加一”之认知结构者 程大昌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先生 答云:“熹恐。此道字即易之太极,一乃阳数之奇, 二乃阴数之耦,三乃奇耦之积,其日二生三者,犹 所谓二与一为三也。”[411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阴与 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L5” 在《文公易说》中可以看出,作者以易学之理 数进行阐述。一二三皆为数,一为阳数之奇,二为 阴数之偶,三为阴阳之积,故而阴阳和合而万物 生。在《老子注》中一为元气,二为阴阳之气,阴阳 之气加阴阳和合之气和而为三。此两者相较上文 之“三才”说,似乎更为妥当。毕竟后文中有“万 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则阴阳为气,万物无 不负有,由“充气以为和”则可知,其阴阳和合而万 物生成,此说则似乎更符合先秦时代对于天地生 成的理论。 二、以一、二、三为步骤 以三者为数字便是以一为一,以二为二,即以 种类而言。而以步骤论则不然“山阴陆氏日:垂 阳也,窍阴也,播阴阳也。老子日: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阴阳,冲气也,五行是矣。三然后 有中,五然后有中和。中之所生也,和而后月生 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此言阴阳中而为 五行,五行播而为四时,四时和而十有二月生 ,,C6] 嗣o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太 极,一也;太极生天地,二也;天地生五行,三也;三 生万物皆自五行。” 可知,这作为步骤解的“一、二、三”中,通常将 78 2014年第1期 这“三”解为五行。暂且不说其他的对于“一、二” 的解释到底对不对,单论这“五行”之说,似乎有后 人附会之嫌。纵观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便可知 “五行”之说真正的流传是在稷下学派邹衍大力倡 导之后的事,且最早的五行理论是与占星术紧密 结合的,而以阴阳与五行结合则年代就更迟了。 故而,以后代阴阳五行附会春秋时期的著作,似乎 不太可取。 有现代学者在论及此句时与出土文物相参, 以为其与《太一生水》相对应。以为“道生一”就 是“太一生水”但是这似乎无法自圆其说,在《淮 南子》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 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 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 莫尊于水。”以此观之,则太一便是光矣。道生一, 太一以言道,而太一又与光同等,同于此论,则光 又和道平行了,可见,此论诚然不妥。可以想见, 《太一生水》似乎与此处关系不大,或许它只是先 秦时代众多理论的一种,并不一定与道家有多大 的关系。并且《道德经》云“水利万物而不争,故 几于道”其几于道,则若说道生之一便是水,那二 又是什么?“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水为“有 像类”之尊,则似乎在一二三之三者的等级中,水 处于第三位似乎应该更合适。故而将《太一生水》 与此相并,似有强加附会之嫌。 而在于医家,他们对此句也有其自己的解释, 医者对于道生一采取的是“道生混沌”的理解,然 后是“混沌生阴阳”。(张介宾《类经・阴阳类・ 阴阳应象》日“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 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 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至于“二生三”则是 以“阴阳”可分为“三阴”、“三阳”做解。“三阴三 阳生万物”这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但是如前所述, 阴阳五行学说真正的流行以及被广泛认同却是在 稷下文士邹衍之后的事。并且前人之言邹衍谓 “谈天衍”,另司马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 也说“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 符应若兹。”[9]1 则可知邹衍是用五行来谈论天象 的。由此可知,邹衍之应用五行乃是用来解释阴 阳消息与天运的转乘,其目的则在于改变当时“有 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的现状而已。因此,以五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道教之万物生成论探析——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说起 行加于万事万物自然也就与较之邹衍更早的老子 的思想无所关联了。如此,则以“三阴、三阳”来解 释此中之“三”似是不妥。 许地山先生在他的《道教史》中感叹古代道家 原始资料多有散逸,流传下来的经典也常有后人 以一己之意改动之嫌,在论及“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时也觉无从下手。尽管如此,在 《道教史》中我们会发现许地山先生论证道家文化 时通常采用《庄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中的 文旬作为佐证,故而,我们便可以从这三本书中找 到相关的解释。 在这三本书中可找到的最为明显的论述要数 《庄子》。关于《道德经》创作年代以及《庄子》的 成书等问题暂且不论,作为道家之一大宗,庄子不 但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还将之进行了全面的扩充。 在《齐物论》中有这么一段话:“有始也者,有未始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 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 也者。”Elo]38(《齐物篇》中又有“天地与我并生,万 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以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 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此处所论盖在讨论世 间万念不同之缘由,似乎与文章所论关联不大)老 子云:“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HI]“。《淮南子》中 又云“道生于虚廓”,可知引文中“有有也者,有无 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 者。”似乎就是庄子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解释”当然,以此论之,则一二三都是代 表步骤,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在《淮南子》的《傲 真训》中与此相关的解释为: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 有有始者。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 苓茏,萑苊炫煌,螺飞蠕动,螟动蚊行哙息,可切循 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 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 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 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 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 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 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 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而自失也。 日: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 何从及此哉!”¨ Ⅲ 可以知晓,《淮南子》中相关的论断与《庄子》 中的论述极为类似,故而可知其以“有未始有夫未 始有无也者”为道也,“有未始有有无也者”则为 道之产物即“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 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 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以此类推由 无到有而及于万物,恰好可与《道德经》中老子的 阐述等同,故而可知,此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可以说是所有的论断中最为合理的 解释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道 家认识宇宙生成的重要理论,是道家哲学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无法知晓老子想要表达 的具体旨意,但是,从前人的论断中却可以找出最 为得体的论述,即如《庄子》、《淮南子》中对于此 句的相关论断。 参考文献: [1]李鼎祚.周易集解导读[M].张文智,导读.济南: 齐鲁书社,2005. [2]朱彝尊.经义考新校[M].林庆彰,蒋秋华,校.北 京:中华书局,2012. [3]真德秀.西山读书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 [4]朱熹,朱文公易说[M].朱鉴,辑.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6. [5]王弼.老子道德经校释[M].楼宇烈,校.北京:中 华书局,2008. [6]卫浞.礼记集说[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7]张行成.易通变[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8]张景岳.类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注.北京:中 华书局,2011. [12]刘安.淮南鸿烈解[M].刘文典,注解.北京:中华 书局.1989. 79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