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33创意园
建筑地点:虹口区沙泾路10号、29号
建设时间:1933
建 筑 师:巴尔弗斯
保护等级:暂定为四类保护建筑
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
建筑层数:5 层
结构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风格样式: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第21张 “1933老场坊”的前身“工部局宰牲场”始建于1933年,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之手,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空间却又次序分明,算得上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创意园区原址是上世纪30年代远东最大的宰牛场,整个建筑是呈发散状的多边型体.经过整修后,十分具历史感和特色,毫无阴森感觉,反而使人
有种盘旋着入天堂的错觉
第22-25张 今日的1933已成为极富创意的产业园和酒吧,昔日的宰牲场成了时尚的新地标,外方内圆廊道盘旋崎岖,造型独特的弹格子路,以及别具匠心的创意板凳,使得这座历史建筑焕然一新。在这个新地标里,游人在层次不齐的建筑中游走,就仿佛于时光交错间穿流,寻找着陌生和新鲜的感觉。在当时被作为剖解牲畜的大厅里,方圆交错勾勒出阳光的轮廓,虽然带着些许的空寥,却会让你爱上它的沉浸。在顶层的天台上,或情侣或朋友和着暖风散步闲聊,不时举起手中相机按着快门,记录下这苍白的美,在高楼与弄堂交错撞击的风景里,会让你产生一种舒服与宁静。沿着1933的河畔前行,此时的它已经洗去旧时的冷漠痕迹,寻觅旧相片中褪色的斑驳墙壁,不变的是从未吝啬的由窗间洒落进来的阳光,温暖中透着旧时的稀落和老上海细致的优雅。
第27-29张 1993老场坊的设计理念是“外滩18号+新天地+田子坊”。和一般的创意园区不同,在占地31500平米的1933中,30%的面积都将对外出租,用以打造创新餐饮服务。园区里还有创意零售店、设计师办公室、艺术家行会和教育机构,甚至配有瑜伽会所和烹饪学校。创意不是1933的全部,生活才是全部。将曾经的远东第一大屠宰场改造成创意园区,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代表着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步伐。 为了配合整个怀旧风格,改建1933时,政府把门口沙泾路改造成弹硌路。这种老上海最常见的一种路面,如今罕见踪影,脚踩在上面能清晰感觉到地面的凹凸,偶有自行车经过,听着车铃轻微抖动发出的声响,如同一路走回了1933年。
这是一个光影的迷宫,时尚和创意由此产生,设计师让历史的遗迹穿越了历史,并再次获得了特别的重生。
第30张
追溯历史脚印,传承百年文化
由于 1933 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在经历近百年的岁月洗礼后,仍向我们展示着曾经时代的烙印。我们将秉承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保留历史建筑特点的前提下,延续虹口区近百年的人文、建筑史,同时经过创造继续向人们和未来传递这种历史文化。
坐拥地利天时,再造脱胎换骨
特有的地理位置,使1933老场坊不仅位处都市中枢地带,而且四周路环水绕。恰逢新兴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和社会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可谓是地利天时。历史遗留建筑,融入现代时尚,成为上海的新地标,总体规划定位,吸纳外滩18号的高档时尚、新天地的人气活力、田子方的艺术氛围,结合创意体验与创意生产,融互动与灵感为一体。
经过再造后,以全新的面貌“登台亮相”,最终使其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新地标。
综合产业布局,缔造经济高地项目初期就根据建筑特点、楼群之间关系、地域分割、功能配套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创意,同时在征得社会及市场需求最重定位涵盖5大产业:时尚发布、创意办公、休闲体验、娱乐总汇、配套餐饮
全新的产业布局旨在打造产权交流、交易、供需平台,将知识产权通过创意转化为产品,产生交易推动经济高聚集、高增长。
洞悉市场脉势,挥斥远景规划
1933 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成后,也会给园区周边带来集聚和连带效应,为了预先控制周边产业形态出现混乱现象,同时能够与我园区产业相配套,也为能够迎接 2010 世博会期间,近 500 万国际友人亲身体验上海创意社区的城市文化。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创意社区的经济产出。以及响应 2007 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在虹口区的举办,必将形成极大集聚效应和地域品牌价值。项目设计之初就对周边近 21 多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使此地域内在交通流量、业态功能、城市形象及商业价值都能有一个良好的长远的发展方向。
虹口区政府将历史遗留建筑,融入现代时尚,总体规划定位,吸纳外滩 18 号的高档时尚、新天地的人气活力、田子坊的艺术氛围,结合创意体验与创意生产,融互动与灵感为一体,使1933创意园有机会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新地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