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本文谈正确认识惩罚教育价值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合理艺术地实施惩罚。 关键词:惩罚教育; 必要性; 合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74-001
当今,“赏识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主流话语。对体罚行为的口诛笔伐,使得“惩罚教育”成了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但根据学习原理,学生的不当行为是无可避免的。作为对违规行为的一种处分,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有必要正确地认识惩罚的教育价值,以及如何合理艺术地实施惩罚。 一、使学生在惩罚中进一步认识、体验规范的正确性,起到矫正的作用
惩罚本身的作用在传统上主要体现为威慑力,也就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宣扬的“小惩大戒”,希望通过一点惩罚可以让学生引以为戒。民间就有一个类似的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例子:年幼的孩子往往喜欢吮吸手指,显然这很不健康,但跟连说话都没学会的孩子又没法讲道理,有经验的父母在孩子的手指上涂些辣椒,孩子一舔就舔到一股辣味,几次下来,孩子就不会舔手指了。
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是未完成的个体,连成人都不免犯错,何况他们。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一味地赏识鼓励显然缺乏针对性。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其它形式的教育手段一样都是要使学生明事理,不仅起到惩戒的作用,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少走弯路。
二、使“小惩”得以“大戒”,起到警示作用
合理地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不仅使他重新认识到规范的正确性,而且给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可以起到替代强化的作用。虽然惩罚指向的只是违规者本人,但对一个人的惩罚可以对其他相关人员起到间接强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古代教育思想中所说的惩罚的“小惩大戒”的作用。
三、使学生经历痛苦,培养他们的心理耐挫能力和适应能力 近来,儿童、学生受父母和教师训斥后离家出走、自寻短见之类的事件频见报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么脆弱? 分析一下就可知道,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祖辈父辈的宠爱,甚至溺爱中成长。而现行的教育又一味地提倡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不少学校、教师误解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真正内涵,以为尊重、赏识就是一味地褒奖学生而不敢批评。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里也只能受到夸奖赞许,他们一旦受到批评和惩罚,就不知所措从而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四、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西方人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卢梭虽反对体罚儿童,但他主张利用儿童过失的自然结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我们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发挥他们的个性,对惩罚学生的做法很多人都颇有微词,但如果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错误放任自流,学生不懂得遵守社会规范,那他们就没达成我们所期待的全面发展,起码在社会化这一方面,教育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惩罚也要讲究艺术。
一、爱护和尊重学生是实施惩罚的前提
通常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想要惩罚学生时,总是想着怎样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或心理受到负面的刺激,往往把惩罚变成伤害学生自尊心、甚至伤害学生身体的行为,“惩罚”异化成了目的。必须明确的是,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罚。要让受惩罚学生体验到惩罚背后的关爱: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因人而异,灵活实施惩罚教育是关键
惩罚要因人而异,在实施惩罚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智能发展水平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情、气质、性格、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惩罚时间、地点与方式。
三、公正合理,一视同仁是实施惩罚教育的保证
教师实施惩罚只能是学生违背相应纪律规范的结果,而不能凭感情用事,采取随意性态度,更不能是出于私心报复。在惩罚与过失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要防止教师的“成见”与“偏爱”等情感因素在处罚中作祟,造成处罚的失败。 四、惩罚也要与说理和赏识教育相结合
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赏识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和说服教育相结合,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性质、危害、根源,认清为什么受到惩罚的道理,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认同教师的惩罚手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赏识教育相结合,表扬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又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这样学生会从内心敬重、信任教师,也乐意接受批评帮助。
总之,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没有惩罚相伴的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学生终有跨出校门的一天,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会像老师那样包容学生,反而还有一堆社会规范要求他们去遵守,违背了法律或社会的规范,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惩罚教育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掌握好惩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情,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2003,安徽大学出版社
[2]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1984,人民教育出版社 [3]廖一明.关于教育惩戒几个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4(7)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生命化教育的哲学阐释,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