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0-06-23T14:54:23.0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 李拥琼[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套和我们的思维过程对应的视觉图形工具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套和我们的思维过程对应的视觉图形工具,它以脑神经科学为基础,具体、直观地呈现学习者思考的内容和过程,并引导学习者分析、改进自己思考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关 键 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用来建构知识、发散思维、促进思考、提高学习力的可视化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隐形的,不容易被感知和发现。而思维导图是一套与我们的思维过程对应的视觉图形工具,可以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具体、直观、形象。其次,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大脑中的信息、感觉、思想等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恰好与其相类似,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到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此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工具,它还能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易于识记的、高度组织的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描绘、整合,实现知识的可视化,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把思考的内容和过程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理清思考的脉络,培养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一、桥型导图,迁移学法,拼音学习化难为简
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识字与阅读的首要基础。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缺乏,拼音字母又较为枯燥、抽象,拼读规则错综复杂,导致掌握不牢固、拼音字母混淆等问题。基于此,在拼音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利用这一工具的可视性、形象性、图式性等特性,把拼音字母的发音、拼读规则外显,使得拼音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比如拼音第二课《iuüyw》中需要学习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考虑到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学习完iuü的发音与标调规则,教学时可以采用桥型思维导图(见图1)来展开:先画出一条横线(桥身),在横线上写整体认读音节yi,横线下写韵母i,指导学生发yi的音,然后与i的音进行比较,发现yi与i的发音部位、音的长短与轻重都相同,导图中还配上衣服图样巩固yi的发音。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旧知“īíǐì”探究yi的标调规则,得出音节中声调要标在韵母头上的结论,即yī、yí、yǐ、yì。教学完yi的发音与标调规则后,师生一起小结学法:整体认读音节yi的读音和韵母i读音一样,声调要标在韵母头上。接下来在第一座“桥”后再画两座“桥”,“桥上”依次写上wu和yu,“桥下”分别写上u和ü。然后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根据小结出来的学法进行迁移,自主探究wu和yu的发音方法与标调规则。
图1《iuüyw》桥型图
运用桥型思维导图,学生掌握了yi的发音方法和标调规则,再运用桥型思维导图的类推功能,把wu-u、yu-ü这两座与第一座有类似关系的“桥”链接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自主探究新知。运用桥型思维导图,整个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探索发现过程,摒弃了传统的由外而内的搬运灌输,有利于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二、气泡导图,展开联想,识字学习兴趣盎然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任务重,形近字、同音字多,学生容易混淆或遗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辨字音、明字形,解字义,提高课堂识字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运用气泡思维导图来教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的五个形近字:清、情、请、晴、睛:先画一个大气泡,写上要描述的中心主题:青。引导学生了解“青”字的含义,即绿色。然后出示字谜: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目临灵动闪亮。这则字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中心主题 “青”字上。教师在大气泡的旁边画出个小泡泡,用线与大气泡连接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言来互相尊重”中的“言”是什么意思?(说话)与人说话、交谈时最常用到的礼貌用语是什么?(请)教师把“请”板书在小泡泡里。引导学生思考:“青”和“请”有什么关系?因为有直观的思维导图提供信息,学生就能进行描述:“青”加上言字旁,就构成了一个新的汉字“请”,“请”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用语,是个形声字,右边表音左边表义……教师在大气泡的周围依次画出四个小泡泡,让四人小组依据字谜进行讨论,揭示谜底,教师依次把“清、情、晴、睛”分别写在四个小泡泡上,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清”即河水清澈见底,“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晴”即艳阳高照,“睛”即大眼睛灵动闪亮。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给每个小气泡图配上颜色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深化了对这些形近字的理解。
图2《小青蛙》气泡图
运用气泡思维导图,可视化地呈现了中心大气泡与周围小气泡的相关信息,让汉字的构件形象直观地呈现,偏旁和字义的关系清晰明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纵观整个气泡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直观的图示符号建立有序的链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对这五个形近字的信息重新进行编码、重组,并在大脑中有序存储。 三、树形导图,图解篇章,条理清晰凸显重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面对文本的理解局限于只言片语,很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提炼有效信息。教学时运用思维导图能整合文本信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将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
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四季》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树形思维导图来学习。先在黑板上画出一道横线,代表“树干”,写上主题“四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儿歌描写了哪几个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树干的下面画出“T形线”代表“树枝”,依次写上四个类别名称,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接着在“树枝”的下面分别画出一道横线,代表“树叶”;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读儿歌,找出四个季节的代表景物,依次写在各个类别下的具体条目,如春天的代表景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景物是荷叶......运用树形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出了支撑主题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儿歌的框架结构一目了然。紧接着引导学生仿编儿歌,拓展思维:春天除了草芽尖尖外,还有哪些景物呢?学生想到了很多春天的景物,如红红的桃花、破土而出的笋芽儿……教师把学生联想到的四季的景物写在各类别底下。最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创编,一举多得。 图3《四季》树形图 树形思维导图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深刻解读文本,“树干”、“树枝”、“树叶”三种元素符号把不同层级的内容呈现出来,条理清晰明了,实现了知识的可视化,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思维导图作为是一套和我们的思维过程对应的视觉图形工具,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事物的性质、规律,并将知识进行整合,迁移运用,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功能还能将学生零碎、混沌的思维过程变得具体、直观,让所思所想 “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掌握思维方法和技巧,学会有意识地思考,促进思维的结构化。参考文献:1.张颖. 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8). 2.张金玲. 思维导图,换个角度来阅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科普童话, 2014(35):45-45. 3.许莉丽. 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