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非姓孔
作者:宋 敏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5期
摘 要:孔子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但世人大多对其姓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孔子就是姓孔,我们通过考证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指出孔子姓“子”,“孔”乃其氏号。 关键词:孔子 姓氏 姓 氏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孔子姓孔,实际上,按先秦时代的姓氏原则,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在我们所见的史书中,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凡提到孔子的地方,除称“孔子”外,大多还称“孔氏”,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说文》中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姓字“从女从生”可看出它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氏族略序》也说:“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嫪……之类是也。”而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作标志,就是“氏”。
关于“姓”和“氏”的区别,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也就是说,“姓”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由于氏族社会实行族外婚,即严禁同血缘的人有婚姻关系,这样,“姓”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同姓不婚”即指此而言。由于女子必须嫁给外姓,故先秦女子称“姓”不称“氏”。“氏”则是当时男性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在同姓贵族中,不同人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尊卑差别,如听到像“王子”“王孙”“公子”“公孙”这样的“氏”,别人会立即知道你出身于相当高贵的家庭。所以,“古书上许多男性的‘氏’都浓缩着一部贵族的家族史”。
宋朝刘恕《通鉴·外纪篇》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明“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氏族略序》中还指出“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所以说,按当时姓氏原则,“孔”只能说是孔子的“氏”,而非“姓”,那么,孔子到底姓什么呢?
《左传·隐公八年》中提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可以说是当时姓产生的一个大的原则。而在与孔子家族相关的典籍中,追溯其祖先世系,最早的源头一般从微子启说起。《孔氏祖庭广记》卷八《姓谱》里说到孔子的姓时记载:“昔,契以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而赐姓子氏。至周成王时,以商之帝乙长子微子启国于宋。启卒,立其弟微仲衍……”《阙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献考》卷一《至圣先师孔子姓源》同此说。《孔门实纪》卷二《世家》说得更详细:“帝四妃,十二子,其三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祈于高媒,有元鸟之祥而生契,为孔子五世祖(疑误),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空,敬敷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微子传弟思衍,号曰微仲,为孔子三十四世祖。”这些材料告诉我们,商(殷)王朝的王族即孔子的祖先是“子”姓。
当然,这里严格说来,微仲才是孔子的正宗始祖,因为从微仲至孔子父叔梁纥,才是父子相继,微子启只是微仲之兄。但孔氏自微子启始得立国安身,并代代相传,没有微子启,孔氏一脉,便不知其源,故微子启在孔氏先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孔子本人也十分推崇这位先祖,他在《论语·微子》中曾赞美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之“三仁”。可见孔子对其种族血统是很看重的,死前他还曾说“丘也,殷人也。”殷人种族血统对孔子的心理、行为影响很明显,所谓孔门不言纣恶,孔子临终前“梦奠两楹”,都是明显的证据。同时他对殷礼的态度,也不难窥出其对殷人的认同感。
《白虎通德论·姓名》曰:“尧知命,表稷契,赐生子姓。”“殷姓子氏”,联系上述材料,也都符合“因生以赐姓”的原则。
宋王应麟《姓氏急救篇》云:“孔氏与宋同祖子姓,闵公生弗父何,曾孙正考父,生孔父嘉,仲尼其后也。”
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所以孔子的姓当然随其祖先为“子姓”了。 由《通志·氏族略序》和《白虎通德论·姓名》中有关姓氏的解释看,“姓”主要是用来“别婚姻”的,“氏”主要是用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由此可知,只有贵族才有“氏”,这恰也符合孔子祖先的身份。到了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称为“姓”。这样,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了姓。郑樵《通志》谈到这点时说:“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顾炎武《日知录》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即是“姓”和“氏”“混而为一”的结果了。
先秦时期,男子虽然有所属的姓,如周人姬姓,殷人子姓,却并不把姓冠于名字之前。上述在谈到姓氏作用时我们已作了交代,男子一般不称“姓”,也没有必要称“姓”。《氏族略序》云:“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日知录》云:“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顾炎武还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史书中称孔丘为“孔氏”了,只不过我们现代人把“孔”这个“氏”号与“姓”混淆于一体罢了。正如顾炎武所说:“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而周制亡,而族类乱。”
严格说来,孔子应该姓“子”,“孔”乃其氏号而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郑 樵. 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班 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6]孔继汾.阙里文献考[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7]邱庆善,黎定攀.孔门实纪[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8][魏]何 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王应麟.姓氏急救篇[M].四库全书(948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范希春.孔子本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宋 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