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控制自己的情绪
常常,我们费了好大功夫准备了一节精品课,当自己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常常,正当我们满怀激情的讲课时,几声学生的低语嬉戏,让自己高涨的激情一落千丈。这时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往往,我们可以听到“闭上你们的嘴!”、“死都不改 ”、“喜欢讲话就站到后面去!”、“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严厉的词句。这些怒气中的言语,不但破坏了教师自身的形象,也破坏了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很多时候,教师是在被学生激怒的情况下才会说出过激之词,等到事情过后,冷静下来,发现不妥,再去设法补救。但“覆水难收”,伤害已经造成。因此,这时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这个主导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这个主体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情绪的控制,使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一、保持积极乐观,不把消极情绪带入课堂
教师是教育者,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忧虑,恼怒,悲伤,怨恨伴随而至。教师以良好的情绪走上讲台,有助于老师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语言表达准确,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新颖,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并感染学生,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但消极情绪则不然。教师进入课堂后,就必须摒弃杂念,集中精力进入角色,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做情绪的主人,不应因不良情绪困扰自己而欲罢不能。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
就会平和。
二、尊重学生自我意识,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极其可贵的心理素质,其中的自尊心,更是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教育学生,首先要保护和尊重他们尚不完善的自我意识。要把自己完全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虽然学生在年龄、学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等方面都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但在人格上说,尊重与平等是不受年龄、地位等因素限制的,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在人格上与学生平起平坐,才能够作到真正的尊重,而减少或避免“语言伤害”的发生。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并不完善,因此,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我约束力差,所以会不断的重复犯一些类似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作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呵斥。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
三、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化行为
当教师感觉到自己怒从心头起时,最好先不要说话,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慎重的使用语言,让它成为传播思想、阐明道理、提高学生素质、拉近师生关系的工具,而非伤害学生自尊的棒子。当然,教师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降低过高的期望,防止盲目的情绪化行为的发生。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表演,教师是演员,教室是舞台,而学生则是观众。演员的激情,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激情的教师,但是也不能任凭情感主宰课堂,要学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艺术,教师必须时刻和学生保持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好“演”的度,投入到自己作为“主导”、“合作”的角色中去。(作者单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第六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