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作者:毕力格 赵杰 代建明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21期
山东省和辽宁省是我国经济大省,2011年 二省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14.31%,列第三位和第七位。进入“十二五”以来,作为振兴东北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重要的海洋经济带,二省都面临着国际市场陷入低迷,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形势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信息化和工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辽宁省紧紧抓住“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快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即:沿海经济带要加快发展,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引擎,沈阳经济区要全面推进同城化改革,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辽西北要加速实现突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山东省和辽宁省的发展思路对我区又好又快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先后赴辽宁和山东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推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
辽宁省通过实施“企业提升、企业并购、项目建设、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项工业工程,重点对100个工业项目进行结构调整。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作为科技与产业结合的载体,在基地内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2011年,辽宁省全部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的48%。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55个,10个产业集群正向千亿元目标进军。
山东省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对产业集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集群内协作配套能力,加快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引导中小企业“入群” 工程,科学分析集群地位、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明确产业升级方向和路径。选择发展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高端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辽宁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对冶金和石化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大幅提高冶金和石化的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高端产品比重。2011年,石化产业的精细化率达到42%;冶金产业的钢材板带比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东省通过实施“两化融合”战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各个环节的推广应用,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强产品功能和性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辽宁省在国家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结合省情提出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九大新兴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以及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指导性文件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山东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在土地、资金、水电气等建设要素资源供应上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应用,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辽宁省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服务业委员会,提出每个城区都要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的目标任务,把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此外,积极争取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已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份。
山东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分别在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外包分离等关键领域制定相关促进政策,确保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整合资源,集中优势, 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 。
(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辽宁省打破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并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组织实施“专精特新1121培育计划”,培育100户具有创新活力的“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支持100个“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开发项目,创建20家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10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1年,辽宁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38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3%,上缴税金1600亿元,吸纳了辽宁省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 二、启示与借鉴
(一) 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辽宁省和山东省在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政策的引导下,“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是两省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的主要模式。 我区应尽快出台产业集聚和发展指导目录,确定产业发展集聚的区域和目标,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培育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对集群发展的企业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一步集聚;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夯实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工业融合信息化是两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主要做法,并产生了巨大效益。我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面临着延链和提质两大主题。一方面,要抓住呼包鄂乌(乌海)国家级“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契机,着力推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实施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战略,国家级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煤炭-电力-冶金-装备制造 -煤化工等产业链条,推进能源化工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提高就地集中高效转化率。 (三)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
山东省实施重点领域率先发展的策略,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突出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海洋开发等重点产业,取得很大的成效。辽宁省确定2012年到2015年,建设形成100个主题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确定以先进制造装备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生物育种产业及高技术服务业等九大产业为辽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坚持重点领域率先发展的战略,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重点推进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建立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和项目库,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示范应用工程建设。
(四) 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的必要环节
辽宁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抓。山东省探索推进服务业发展新机制,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和布局,培育区域服务业中心,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结合我区实际,现代服务业应以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业、旅游业、会展业等行业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服务业集聚区和以赤峰、通辽为核心的东部服务业集聚区。呼和浩特、包头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中心城市向服务型经济为主转变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业集团和服务品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是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
山东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辽宁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文件陆续出台,致力于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实现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区应研究制定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尽快建立自治区级和盟市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资助或在贷款利息方面给予贴息支持;实施产业带动战略,鼓励科技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为大型基地和特色园区的生产服务。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稳定发展
继续推进煤炭产业向下游延伸,建设一批煤炭洁净利用项目。引导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围绕产业基地、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口岸,加快推动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加强引进区外金融机构工作,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筹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的精神,抓紧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准入范围,强化服务,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民营企业集聚,实现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生态、水利、铁路、公路、电力通道以及非资源型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旅游休闲、文化健身、教育培训等消费热点,推动农村牧区商业连锁经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四)继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继续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建立健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做好低收入群体帮扶 工作。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