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2024-08-04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25卷第6期 2 0 1 0年6月 宿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Vo1.25,No.6 Jun.2010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0.06.016 浅析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赵 巍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自然、虚静、逍遥三个主要特点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 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以“源”、“神”、“游”、“玄”四字从山水画的形成、理论、意境和笔墨诸方面,深入分析中国 历代艺术家如何感悟庄子美学思想并将其完美融入创作中,最终创造出意境高远的无穷艺术化境。 关键词:庄子关学思想;道;天人合一;自由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06—0046—03 在先秦的哲学家中,庄子是一位有着超然性格 的人。在战国纷乱的时代,庄子厌倦了人世的生活, 进而清静无为超然世外,然而“在看来是玩世,混世 的生活态度后面,包含着老子所缺少的一种对人生 于天地之谓也。”这里,庄子提到的“大美”是指,自 有其存在和运行规则,且未经雕凿的原生态之美。 说到“原生态”,庄子把它概括为“真”。“真”就是 不经人工雕凿,以万物之本性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发 展的状态。庄子深恶一切为了私利而违背自然本性 的热烈爱恋”【1]。在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由有限的 小境界向“道”的大境界的超越精神,以最终达到 的行为。《庄子·秋水》有云:“牛马四足是谓天;落 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 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牛 马生而有四足,这是自然之本性。而人类却要落马 “天人合一”。庄子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美学思想 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庄子的美学核心是“自 由”。在他看来,只有超脱了现实的利害得失,才能 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体味“道”的深意,获得“至美至 首、穿牛鼻,从而就破坏了自然的本性,破坏了美。 因此,主体只有顺乎了天道自然的变化,才能够获得 人格自由,获得真正的美。 对于这个观点,庄子还用了许多寓言故事加以 乐”,从而真正实现逍遥游。 1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1 在当代的美学家叶朗看来,庄子不仅是一位大 思想家,还是一位善于在观察中抒情的诗人。他感 觉到了“生物之以息相吹”;看到了马“喜则交颈相 蘼,怒则分背相躔”;甚至还观察到“槐之生也,入季 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目,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 成”[2]。在深入仔细的观察中,他产生了诸多奇幻 佐证,最著名的就是“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 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响然,奏刀骆然,莫不中音,合 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一种在常人眼 里毫无美感可言的普通劳动,却在庄子笔下变得诗 情画意。究其根源是庖丁理解了“依乎天理”的深 瑰丽的神思奇想,无不洋溢着浪漫的艺术精神。 庄子的美学思想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其内 涵十分丰富而思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刻含义,并以它来指导自己的劳动实践。最终,庖丁 超脱于繁重的劳动获得自由,体验到了审美的快乐。 1.2空灵的虚静之美 “虚静”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每 当论及“圣人”、“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时,庄 1.1本真的自然之美 庄子哲学的灵魂是“道”,作为其思想的有机组 成部分,“道”自然而然就成为庄子美学思想的根本 出发点。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是天地间的 子总会突出他们“不待于物,不害于物”的特征。这 使得他们在面对人世的得失时总能超然物外,使自 大美。《庄子·知北游》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 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 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限 己的心灵复归平静,精神进入一种“无己”、“无功”、 “无名”的状态,才会真正实现对“道”的观照。从理 论上讲,静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欲望纷扰的前提下,主 收稿日期:2010一O1—02 作者简介:赵巍(1972一),安徽宿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创作。 体精神产生出来的孤立性的知觉。当主体的知觉出 的哲学思想就越丰富,也越具思辨性。在中国画的 现了孤立,被知觉的对象也会随之孤立,于是观照者 体系中,山水画艺术一直是正宗和主流。探究其原 的全部注意力就被集中到了某一特定对象上。《庄 因,不难发现,正是从山水画里隐含的“天人合一” 子·齐物论》日:“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 思想中生发出的无限生命精神,使得中国历代艺术 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家无不对其钟爱有加。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然 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而更为重要的是,对“道”的观照,表面上看是借助 的是老庄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然 于各感觉器官来实现的,但归根结底,无论是各感觉 而客观上说,庄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没 器官的知觉,还是心中的逻辑思考,都只是把握住了 有定位在艺术上 Ⅲ。他建立和发展这一思想的真 有限的事物,而“道”是无限的,因此只能用空虚的 正意图在于,通过修养的工夫使主体达到感物味道 精神去把握无限的“道”。 的自由人生境界。庄子在阐述自己的理想时,充分 这样看来,庄子的虚静论是个体通过观照“道” 发挥了他自由、挥洒的浪漫主义情怀,抱定一颗悲天 实现人格升华的前提,是对精神最高理想境界的描 悯人之心,从观照自然感悟天道中思考人生。因此, 述。一旦个体进入虚静,无心而为,无为而治,人格 从思辨的角度看,庄子的美学思想就不期然与艺术 会在高度的完善中进发出无穷的力量。 的精神相契合 j3 。加之,在庄子身上体现出来的 1.3逍遥的自由之美 诗人气质,自然而然地也会使他的思想充满了鲜活 就庄子的美学思想来说,人生最高理想境界是: 的艺术精神。 排除各种生理、心理欲望,在神清气定中得到人生的 庄子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影响主要 “至美至乐”。说到底,就是在摆脱各种现实的困扰 体现在以下几点。 前提下,实现主体精神的自由解放。 2.1 源 庄子对于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为象 山水画艺术萌芽于魏晋时期。东汉末年,统一 征。《庄子·逍遥游》日:“北冥有鱼起名为鲲,鲲之 的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封建军阀纷纷割据一方,中国 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历史进入了一段相对较长的分裂时期。因为受到当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 时社会动荡的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也产生了一些 以此话作为其论著的开篇,自有其深刻意义。这里, 显著的变化。原来被统治阶级奉为正统的儒道经学 他首先为读者勾画了一个广阔浩渺的大世界,其目 逐步走向衰微,许多文人士大夫转而重新发现并推 的就是使人从开始就意识到,只有摆脱了各种欲望 崇老庄哲学,他们反对虚假的名教,崇尚“无为自 的纷扰,主体才会得到彻底的自由,从而达到“天人 化、清净自正、听任自然”;他们消极避世,归隐山 合一”的大境界。 林,经常流连于气象万千的山水风物间。因此,魏晋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两则寓言。第一则 时期田园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那种“采菊东篱 讲述了庄子和惠施有关葫芦有用的辩论。惠施认 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必然会对当时的山水 为:“非不吗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则答 画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当诗化意境与山水画相互交 日:“夫子固拙于大用矣。”这里庄子认为物是各有 融的时候,庄子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和浪 其用的,主体只要依照物的本性来使用它,就会各得 漫气质就赋予了山水画永恒的生命力。山水画开始 其所。惠施之所以认为大葫芦无用,乃是以自我为 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已变得大势所趋。 中心以言用,这违背了物的本性。第二则讲述了庄 2.2神 子和惠施之间关于樗树无用的辩论。惠施首先责问 绘画艺术的创作必须有其内在的神。人物画创 庄子:“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则 作有传神论,然山水画创作的神何在呢?南朝宗炳 以狸狂和牦牛为例说明,凡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用,总 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 有一天会穷尽,而只有不被人之用所累的无用才是 像,至于山水,质有趣灵……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 真正的大用。从以上两则寓言,进一步认识到:一切 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具会,应会感神,超神理 自然生命只有顺乎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才能 得……”这里,宗炳给出的“神”大体指的就是老庄 获得无拘无束的自由。 哲学中的“道”。《老子·二十五章》说道:“人法地,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 指整个宇宙存在发展的普遍规律,宇宙自然是个大 艺术的内核是哲学,越是高层次的艺术,其隐含 的境界,相比之下人则是个小的天地,只有当小天地 47 遵循大境界的法则的时候,才可以物我同体达到和 谐,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化境。 水”和“水墨山水”。相比于青绿、金碧山水,水墨山 水虽然产生的时代较晚,可时至今日,唯有水墨山水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庄 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比于老子而言,庄子在自己的思想中融人了更多 枝独秀、繁荣发展,追根结底就在于水墨的无限魅 如上所述,山水画艺术精神的核心是在观照自 力。 人性的内涵,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效法道的自然无 为、无所不在的永恒状态,使自己也成为永恒的无限 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个体才可以摆脱现实的束 缚,复归于人之性情的本真。 就山水域创作而言,无论从“含道映物”、“澄怀 然中感悟“天人合一”。“天”即指“道”。在道家思 想中,“道”自然而玄妙,无形而无象,是宇宙的本 源。要想通过描绘自然风物展现道的精神,表达个 体对道的理解,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绘画媒介为载 体。水、墨、宣纸就是最绝妙的组合。水,无色、无 味像”,到“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再到“搜尽奇峰打 草稿”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为历代画家所遵 奉。他们在描绘自然山水时,不仅仅以对景做真实 再现为目的,而是站在体道的高度创造幽远深邃的 艺境,在抒发自我情感中尽情享受物我为一的自由。 因此,“中国山水画是以庄学为根据的,中国山水画 的精神就是庄学精神(尤其是“天人合一”)的延续 和发展” 。 2.3游 庄子的美学思想是围绕“自由”这个概念展开 的,他用“游”字来概括。在他看来,主体只有实现 了精神世界的自由解放,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快 乐。这是一个从有限的现实向无限的理想升华的过 程。在山水画创作中,艺术家用“远”的观念来和 “游”相联系,逐步创造出了“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的审美境界。 在山水画发展的萌芽时期,南朝宗炳就提出了 “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 种观点带有经验总结的意味,比较类似于西方的透 视学原理 ,还没有上升到意境的哲学层面。在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论集《林泉高致》中,作者郭熙强 调了画家要对自然做深入观察和研究,他详细介绍 了自然山水的体貌结构和四时变化,并阐述了画家 如何在自然风貌中发现并创造出美好的艺术形 象 J1 ,进而提出了“三远”的概念。“自山下而仰 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里郭熙不仅仅是 提出了关于山水画取景和结构的完整概念,更重要 的是,通过营造全新的时空境象,画家可以创造出情 与景高度融汇的的艺术境界。北宋以后至元代,伴 随着文人画的兴盛,诗、书、画一体更加促成了山水 画创作的繁荣,山水画在中国画体系中的主流地位 逐步形成。 2。4玄 中国山水画大体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 48 味、无形,是孕育生命最重要的元素;墨,相貌黝黑, 性格沉稳而深邃,其精神永恒而富有哲理;宣纸,洁 白、细润,体现着朴素而典雅的君子风范。当画家手 执毛笔尽情挥洒的时候,水墨的秀润、枯涩与洁白的 宣纸构成了美妙的对比统一,转瞬间就创造出了瑰 伟迤逦的无穷艺术化境。真所谓“黑团团里墨团 团,黑墨团里天地宽……”也。 另外,庄子讲求“虚静”、“心斋”,认为丰富的色 彩会搅乱人之心性,他主张朴素之美。“朴素而天 下莫能与之争美”;“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 因此,水墨的气韵,留白的空灵,让自然山水幻化成 了心灵之山水,这就与庄子的思想不谋而合了。 3结语 综上所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核是“自由”。在 他看来,个人应该挣脱世俗社会的纷扰,在清静无为 中观照并感悟天地间的大美,以期达到“天人合 ”一,最终获得永恒的自由。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 画)正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历代艺 术家们的不断创新,才发展到了今天繁花似锦的繁 荣局面。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文明、民主的时代,建立 和谐的社会关系,在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发展先进的文化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无愧于 这个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刘继刚,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台北:谷风出版社, 2003:257.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10.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4]郑良超.画山水之神——庄子影响中国山水画[J].中国 文化报美术周刊,2008(9):3. [5]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 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