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高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2023-07-17 来源:榕意旅游网
《如何高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枣庄四中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集体凝聚力的核心、协同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有促进功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自2010年3月以来,我承担了《如何高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阅读小组合作学习部分。

二 理论依据

1、 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斯莱文(Robert Slavin) 定义合作学习为:所有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这种

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社会技能的进步。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筛选设定目标,自我寻找学习内容,自我确定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在个人能力开发上最重要目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3、人际互动原理

人际互动原理强调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互动,会涉及到单向、双向、多向、成员四种类型。合作学习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集在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合作学习必须贯彻“人人尽责”(“每个人必须有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平等参与”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合作和讨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从而丰富自己认识和理解。

4、体验成功原理

事实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有成功愿望,而且都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多次成功体验可以促进儿童学习兴趣养成以及学习积极性提高,这里所指“成功”是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同学帮助共同作用结果,而非是教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结果。体验成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 三、预期目标和效益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雪糁的主题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2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 A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B促进形成良好的班内人际关系 C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2、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

A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B教师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实验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与学生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切实掌握其基本理念,明确其意义,确定研究方法、研究成员和研究时间等。 (二)实施阶段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如分异质组、同趣组、随机组。异质组的成员分别由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4~6名学生构成,成员之间要具有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又基本具有同质性。由于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已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前后桌之间有“异质”的基础,又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在课堂内进行,我选择了异质分组,全班分为8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是四名男生,其余七组有男有女。 2、明确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但合作学习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每个合作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3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当然,组内的成员的分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灵活变岗。 3、合作交流

(1)把握时机:在分组分工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进行小组合作。要使小组合作有效,必须把握机遇,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老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每一个合作的内容的确定者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发性、探索性,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有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同时,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合作学习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花几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不论时间长短,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也要参与合作学习,帮助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2)阅读教学合作流程 A呈现问题

这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应组织学生合作,让学生一起来呈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具体化、系统化,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之后的研读、感悟、赏析环节中,很多课例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从2010年九月到现在,我共听了100多堂语文课,只有5堂课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我在这一年半中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设计中80% 有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时我把一些引导学生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准备好,或者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由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让学生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分组合作,提出问题,用书面的形式由组长把问题交给我。结果八个小组共提出了18个问题,其中有七个组都提到“孔己到底有没有死”,还有几几个问题是提法不同而实质要样的,我把这些问题整合为4个大问题,反馈给学生。 B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那么在合作

4

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的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结果时,要整理好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但很多时候,在独立思考的时候,部分学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45分钟之内,思维一直活跃着,一直在进行着有效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少数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学生借机做小动作。独立思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 C组内合作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性质形式,通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内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D组间交流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各组的报告员向全班交流,同时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要求其他组帮助解决。教师在这期间可适当提供材料、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E、 组间竞争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了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以寻找问题的更佳答案。这也是检验组内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方法。一般学生知道组内合作之全会有组间竞争时,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在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教程中,在疏通文意时,采用组间竞争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组员共同排疑解难,对一些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教学《石壕吏》时,初步感知之后,要求小组合作,准备用短剧的形式把自己小组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要做好给别的小组打分和点评。表演时,每一组对诗歌的理解的程度都不一样。看着别组的表演, 尽量对照课本给对手找“漏洞”,在观看时也在吸收别的小组的优点,第一轮表演完毕,点评时都非常活跃,把对文本的理解当作点评的依据。如大部分学生一下了找到了某组表演的失误:老翁没有翻过墙逃走,因为“逾”就是“越”的意思;有学生找到某组老妇哭诉的失误:我三个儿子都死光了。因为“一男附书至,很多二男新战死”;有学生找到表演者的感情失误:官差不够凶狠,老妇不够悲戚……所有的小组对自己第一轮的表演不满意,极力要求重新表演。第二轮下来,表演较第一轮进步了很多,无论是情节的编排还是情感的投入,对诗歌本身已有了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从出场的老翁老妇官差杜甫到侧面提到的媳妇和孙儿,甚至有一组同学创造了这样一个镜头:深夜,老翁老妇手拿一书信在叹息哭泣,而不远处是二男战死沙场的图景。这其实是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两轮的表演和点评,学生对诗歌的内涵,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基本到位,并且第二节课的《石壕吏》改写相当成功。

4、评价机制

5

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小组合作时,教师一般在每个小组旁很快地逗留参与一下,观察他们的合作过程,不过,很多时候也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般在“实力”相对弱的小组呆的时间长一点,给他们一些鼓励,或者给他们的讨论“镀镀金”。结果的评价虽说以尊重个体的解读为主,但在大的是非面前却决不嘴软。 六、所取得的成绩 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独立自主是人非常重要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有别于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教材是权威,学生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体现出对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其自主意识大大提高。

2、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与文本,与其他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面对很多信息。这需要他们对这些信息吸收、辨别、筛选、矫正、剔除。小组合作给平等民主的氛围,在不断地实践中,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 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我们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父母辈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惯,不懂得也不愿与别人合作,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5、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而不思则惘”,人贵有疑,没有发问的精神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的潜能。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在讨论中敢于对教师发问,对教材发问。从文本到文人,从知识到能力,学生的发问多起来,有些问题的探究直接促进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

教师方面:促进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理论的学习,有关教学案例的分析,针对某些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提高了课堂调控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6

教师方面

1、教师预设不足:反思自己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和观摩的一些公开课、研讨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及呈现的时机上,存在诸多不足: A内容不当

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但在某些课堂上,小组合作贯穿所有的教学环节,如整体感知时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了什么事,研读感悟时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我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句或段及其理由,拓展延伸时小组合作学习由“读”入“写”,由“作品”入“生活”,由“作家”入“我”。太简单太难与课堂学习目标的问题都不适合用来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用来伪装新课程的遮羞布。 B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要精心准备,问题的整合和呈现的时机亦要精心选择。不管问题是教师呈现的或是学生呈现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的知识能力有所增加、方法有所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得。朱哲新老师在梧田一中上《陈太丘与友期》时,整堂课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导入新课之后的分组自学------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演一演;合作探究对文中人物的评价。第一次合作学习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学生基本能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能抢答出文言中的重要字词解释,能说出古文中某些字词至今仍在用其义的成语中的字的意义(如不期而遇、舍生求义、去危就安、言而有信、引吭高歌、瞻前顾后),能当场背下来。这样的合作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能,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合作和帮助。教师精心的预设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2、教师调控不力

A没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

7

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B没让自己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学生合作学习时,有些教师只是等待、观望,或者只做自己的事情,

这就使自己和学生的学习处于割裂状态,对接下来的教学缺乏准备。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出现对问题手足无措的情况。 C没尊重课堂学习的生成性。

在不少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幌子,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的结果时,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拉到自己预定的答案中去。

------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应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进程,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安全、愉快和有活力,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形式的多样,让每个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辩、操作、争论、探究,以实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既要重视课前的预设,又要尊重课堂的生成;既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又不能“放羊”。 3教师师评价缺失

小组合作时,教师既要有对合作学习的结果的评价,更要有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现实是小组间交流时教师的评价空泛甚至缺失。要么不评价,要么是“好极了”“你真棒”之类的媚俗之语(可能太偏激了,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盲从)。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对学生的评价或一味地肯定表扬。这其实是放弃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是非观的教育。如在“我以我的姓氏为荣”的综合活动课中,教师对某一马姓学生以马家爵为荣的言论竟无动于衷,真是天真得可悲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既要有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又要有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既要有对个人的评价,更要有对小组的评价,既要有肯定,更要敢于说“NO”。

学生方面:

1、分组不均:虽然教师力争使分组的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实现优势互补,但事实上不能完全做到。如我班里,某一小组是四男生,成绩一生为中,其余三生为下,且纪律意识较差。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若没有教师的别外提醒,几乎都不开展合作学习。

2、合作不实。很多时候,部分小组也出现了“一言堂”,有的学生主宰了话语权,有的学生永远“沉默是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地参加到合作学习中来,部分学生养成了

8

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个别学生还趁机说说笑笑,讲些与学习无关的话。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尽可能合理分组,使组内成员的成绩、能力、特长有差异,使组间的实力均衡;必须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尽可能学习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