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教案
亳州汽车工业学校 张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开拓学生视野。
(二)能力目标: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小说中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积极向上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2.小说中主人公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2.体会、理解小说中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谈谈听这首乐曲后的感觉(乐曲的音乐特点和主题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总结。
本曲是约翰•斯特劳斯的名作。乐曲节奏自由灵活,旋律欢快流畅,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充满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描绘了大自然的春色,歌颂了春天的美好之景和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导入:音乐家笔下的春天是这样的,那么作家笔下的春天呢?我们今天就来“听听”王蒙笔下“春天的声音”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
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王蒙凭借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红楼梦》研究、李商隐研究等方面的实绩享誉海内外,其作品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这种意识流小说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写作背景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国家的教育、科技以及经济建设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忽然发现国外,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发达国家已获得飞速发展,已经把我们远远抛在了后面。在这个情况下,人们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推动社会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小说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人们的强烈愿望。
三、介绍意识流小说的知识
1、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之“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它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常常是以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放射性”的立体结构。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的运用指的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字音)
涟漪(liányī) 铁砧(zhēn) 高亢(kàng) 针灸(jiǔ) 蕨(jué)麻 偌(ruò)大 狰狞(zhēngníng) 揿(qìn) 醪糟(láozāo) 贫瘠(jí) 立锥(zhuī)之地
瓦瓴(líng) 鹌鹑(ānchún) 采撷(xié) 荸荠(bíqí)
2、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3、比较阅读,突破重点难点 第一步:比较阅读
让学生将课文与小说《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探究: 1.分别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两篇小说的内容。 2.两篇小说给你的感觉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主要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第二步:成果展示
1、《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2、《春之声》: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 师小结:
《荷花淀》属于传统小说,传统小说一般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摇曳多姿的故事情节、精心安排的环境来表现人物、展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它一般是按照线性的时间流程来安排情节,情节结构也是一般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过程来安排。
《春之声》是意识流小说,它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是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与社会;它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转换,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所以意识流小说常常采用“枝蔓式”、“放射性”的立体结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意识流小说,尤其是通过比较阅读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和一般小说的不同,希望同学们对意识流小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 精读课文,思考: (一)小说主人公在火车上联想到了那些事物?这些联想的事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的主题该怎样理解
第二课时
一、 导入:由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回顾自然导入本课。
二、进入本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展示上节课课后作业的思考结果 1、小说主人公在火车上想到了那些事物? 2、这些联想的事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个问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因为上节课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理解起来也不会太难,所以完全由学生解答即可。)
三、读课文,理结构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小说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采撷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语言结构独特,意象鲜明,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系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
王蒙自己也总结到:\"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
(结构:回乡过年——思念父老——车上见闻——感慨古今——多元对比——赞美时代)
小结:小说采用这种“放射性结构”,纵笔所向,古今中外、乡风城貌,全无拘束,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内涵。
四、以《春之声》的第一、二段为例理解“自由联想”的运用
车身颠抖 人们摇晃 童年的摇篮 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 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 歌曲乐音 广州风铃的清音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 杨子荣的咏叹调 京剧锣鼓的噪音 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
四、思考和探究
1、《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作者用“春之声”做标题,表达出作者及其同时代人对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的认识
2、 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3、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五、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岳之峰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六、把握《春之声》的结构和主题
(2)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展现主人公回乡途中身处闷罐子车厢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传达出春的旋律,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尤其是重点探讨了小说中主人公一系列联想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主题,课下对这两个方面要继续加深理解。
八、课后作业
(一)朗读课文,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阅读王蒙的其他小说,了解作家创作历程。
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