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宾虹的国画教学观
2020-08-21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学心得ARTEDUCATIONRESEARCH浅析黄宾虹的国画教学观□吴佳静概慕德春要:百年来,学校教育取代了师徒相传的传承教学方式,西画教学逐渐改造了中国画的传统教学。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也要学素描、画写生。该文对黄宾虹的国画教学观进行阐释。关键词:黄宾虹教学观中国画师造化当今学校的中国画教育,古老的师徒相传形式逐渐被西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也要学素描、画写生。黄宾虹的国画教学观与西方绘画教学观不同,主张中国画教学要先由临摹古人开始,然后再师法造化。黄宾虹的教学观如今仍有重要意义。讲授理法,可以将理与法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技法中体味、感悟画理。教师可以运用演示法辅助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亦可组织学生一起参观画展,并在看画时进行讲解,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直观理解,在欣赏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技与法、理与道相结合,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美术和教育融为一体则需要美术教育者在不同的时期寻②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平衡。”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一、黄宾虹之教对于初学国画者,黄宾虹主张先临摹古人,再师造化。所谓“宁迂勿妄”,就是指只有先掌握笔法、画理和画史,习得前人的作画规律和技法,了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才能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描绘自然,进而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就给中国画的教授者提出了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临摹而言,教师要教正确的临摹方法。“临摹古人,就是对前人作品进行仔细研究、模仿,思考构图、笔法等方面的精妙之处;所谓的师法造化,与西画式直①接对景写生并不尽相同。”临摹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古人之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民族艺术观念,传授传统中国画的理法,同时,适当地借鉴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故步自封、彻底排外或照抄照搬、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盲目利用西方理念教育学生,忽视对传统国画理论的承传,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与进步是不利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强调对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的养成。二、黄宾虹之学黄宾虹提出“师今人,师古人”就是学画之法,强调要仔细临摹,要有“十年面壁,朝夕研练”的态度,苦功不到,难成正果。清代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中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这是董棨为初学者指出的学画的方法,与黄宾虹的主张正好契合。依傍古人,专心临古,经千摹百练,使古之笔法、理法烂熟于心,方可挥运于手,这就是“师今人,师古人”之道。黄宾虹指出,对于国画的学习,要好好临摹,这是学习前人理法、作品并“由旧翻新”的必不可少的阶段。黄宾虹对于如何师古也有论述:“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此可为善临摹者进一解矣。”师什么样的古人应认真选择,要兼收并蓄、广取博采。学画贵在于精,精于一家,通之万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由量的积累而引起质的变化。要想掌握古人之法,须持之以恒,非一日之功。学习古人,切不可好高骛远,急务旁涉,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日暴(“暴”同“曝”)之,十日寒之,不求甚解,枉费时光。临古必先学一家,分毫不差,临则毕肖,这是临摹的基本要求。得其形貌,后求其神。若形不像、貌不似,不谓临古,更不能形得神随。但临一家,只是形肖貌似,不用心悟法,不为真临。卖油翁的非凡,就在于“唯手熟尔”;庖丁解牛之伟大,在于熟能生巧,“技进③乎道”。法。黄宾虹认为,临摹最重要的是要“得神”而不是“貌似”。要得古人之神,就必须明白古人的画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古人之理法。成为明理之人,方能“得神”,而非皮毛之“貌似”。不懂理法,难分糟粕,懂得理法,方能“取法乎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细细体味黄宾虹对于中国画的论述,教师所传之道应为画理,所授之业应为技法。中国画是重“意”的艺术,谓之写意。这里的“意”就是指中国画的精神、中国画所表达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不明理法,只有皮毛的技法是不能表现艺术意境的。关于中国画的理法,黄宾虹说:“故言笔墨者,舍置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于迂;宁迂毋妄,庶可以论画史变迁矣。”“宁迂勿妄”强调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理法。在当今这个时代,要得传统国画之精神,必从理法、规矩入手。师者,既要传中国画理法之道,又要解理法之惑。关于学校教育,黄宾虹说:“艺专学校,画重写生,虽是油画,法应如此。中国画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换言之,临摹古人不如写生之高品。然非谓写生可以推翻古人。舍临摹而不为,妄意写生,非成邪魔不可。”黄宾虹反对丢掉传统,指出要想学好中国画,就必须先临摹,先掌握好笔法和中国画的理法,然后再写生。一味进行枯燥的理论讲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会使教师失去教学动力。教师应结合各阶段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然而,习画者独守一门,精临一体,酷似一家,也不能开宗立(下转第105页)103教学心得ARTEDUCATIONRESEARCH魂。书法扎根于中国人心中,习字需要描红和临帖,学习书法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而且能调心养气。2.画的意义与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画独特的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的艺术体系,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格与风貌。各种中国画的风格与特点表现出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绘画在我国古代是画家心理的寄托,中国画含蓄的写意,表现了我国民族艺术的丰富内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人们能够尽情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对于风景、花鸟的表现,诗与画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3.通过学习书画了解传统文化我国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的核心元素是汉字,学习书法首先就要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国汉字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渐对中国汉字的魅力有新的理解。中国画也是如此。中国画大都与书法结合,教师要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书画。学生在学习书法时首先要读帖。我国有众多优秀的书法经典,如《兰亭序》等,作品体现了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和中国传统哲学。学习书画作品,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4.学习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书画作品的核心要素是运笔和书写。在学习书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调节身心状态,长久坚持,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许多书画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字如其人”,如,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争座位帖》体现了作者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刚正不阿的精神,作品大气、豪迈、严正,充分体现了书法家的节操。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他笔下的竹子体现出高尚的气节。书画结合在郑板桥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习这些优秀的书画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约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提高人文素养。结语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反映了民族艺术的审美倾向。我国经典书画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书画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我国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参考文献:[1]徐杰舜,徐桂兰.琴棋书画:汉族文化印象文学与历史的对话.社会科学家,2012(7).[2]谷万里.浅论琴棋书画.大舞台,2012(1).[3]陈辉,施一南.琴棋书画——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四朵奇葩.艺术教育,2011(6).(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编辑王旭(上接第103页)派。成功的画家往往精于一门,兼能各家,旁涉各派,“触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志存高远,博学广蓄,方可“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锸”。④结语黄宾虹对中国画的论述涉及诸多方面,关于中国画教学的论述,主要就是先临摹古人,得古人之理法,意在继承;然后用所习之理法写生,感悟世界,剪取自然之景创造心中之景,意在创新。临摹与写生并不是对立的,两者本质上是互通的。黄宾虹强调无论是教还是学,要得传统之精神必从理法入手,这样才能真正习得传统的中国画。黄宾虹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绘画主张,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杰作,对当今的中国画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注释:①李晓柯.从黄宾虹对临摹与写生的主张看中国画学习.美术教育研究,2012(5).②侥卉.当前形势下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素养论.美术教育研究,2012(1).③④慕德春.由生而熟,熟而后生——学书之道.美术教育研究,2014(7).对于古代绘画的态度,黄宾虹一直提倡临摹宋元画作,认为宋元画作格调高而“浑厚华滋”;反对临摹明清的画作,认为明“枯梗”、清“柔靡”。对于画家的选择,黄宾虹主张多临摹“士人画”,少临摹“文人画”。黄宾虹说:“庸史之画有二种:一江湖,二市井。此等恶陋笔墨,不可令其入眼;因江湖画近欺人诈吓之技而已,市井之画求媚人涂泽之工而已。”黄宾虹的主张中有个人的情感因素,也因此存在一些不妥之处。临摹只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临古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抑制学画者的创造性才能。摆脱古人成法的束缚,别开生面,就要有意识地与古人拉开距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时,写生就十分有必要了。写生就是“师造化”,黄宾虹并不反对写生,他提倡写生是在临摹之后,更强调“师造化”的“游”与“悟”。黄宾虹称自己的山水画“得之于壮游”。中国画的写生要区别于西画的写生,所以黄宾虹常有“纪游”山水的作品。这些“纪游”山水与对景写生完全不一样,根据创作需求将写生对象取舍、剪裁。黄宾虹说:“江山如画。言如画者,正是江山横截交错,疏密虚实,尚有不如图画之处,芜杂繁琐,必待人工之剪裁。”这里的人工剪裁可以撇开自然实景,书写自己内心感悟,谓之写意。通过写生践行摹古所得之理法,真正画出自己的心境。参考文献:[1]叶子.黄宾虹山水画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编辑张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