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审美在人的生存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存理想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生存理想不仅是审美发生的原初动因 ,也是形成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表达人的生存理想是审美活动的终极性价值指向。
一切艺术都是人的艺术 ,因为艺术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不仅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更是人的生存理想的反映,前者是艺术价值的基本层面,后者是艺术价值的最高层面,或曰本质层面。正是因为艺术寄寓着人精神情感层面的,它才产生了打动人、感染人的美的力量。文学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理想有着更为直接、密切关系的艺术形式 ,它在反映人的生存理想方面体现得更为典型和充分。人的生存理想伴随着文学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文学审美活动的发生 ,到文学审美活动的终极性价值指向 ,人的生存理想始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我们说 ,人的生存理想既是文学的起点 ,也是文学的终点。
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生存理想 ,不仅仅是指创作主体个人的理想 ,而是包含着“人类共同性”的涵义 ,因为创作主体既是代表他自身这一个体在表达 ,同时又是在代表他的类 ————人类 ————部分人类或全部人类在表达。因此 ,我们可以从文学审美活动中看到人类个体与群体的双重生存理想与文学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的生存理想是文学审美发生的原初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也就是说 ,构成历史的人的活动都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的一种形式 ,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也必然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有时表现为显性存在 ,即被活动主体清晰地意识到了 ;有时则表现为隐性存在 ,即未
被活动主体清晰地意识到。无论如何 ,满足创作主体及其所代表的人类表达生存理想的需要是文学活动的根本性目的。
关于文学审美活动的原始发生 ,影响较大的学说主要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与“劳动说”,尽管“劳动说”往往被我们作为主流观点 ,但此说主要是从文学物质生成的角度 ,或曰客观因素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发生 ,而“巫术说”、“宗教说”与 “游戏说”都是把人的主观愿望作为出发点 ,即落脚于人的精神需求 ,尤其是“巫术说”与“宗教说”,因为巫术和宗教本身就是人在蒙昧状态下的一种精神寄托 ,亦即人的原始生存理想的产物。因此前三说更直接地切近了事物的本源 ,但“劳动说”也应潜藏着这样的意思 :即劳动使人产生了有关生存的理想愿望 ,这些理想愿望又产生了文学。因此 ,从文学活动主体这一角度说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层面上的生存理想才是文学审美活动发生的原初动因。
人的生存理想的产生是源于人类生存的苦恼。人总是有许多美好的愿望 ,而这些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难以实现的 ,这就导致了人的生存悲剧意识。人的可贵就在于不甘于在悲剧意识中沉沦 ,而是力图从悲剧意识中寻求出路 ,这就有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 ,而艺术正是寄托人的精神追求的最佳载体。艺术对于人的生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帮助人解脱精神的苦恼 ,二是帮助人寻找到精神的栖息地。艺术不仅能够使人通过获得审美愉悦而从现实的苦恼中暂时解脱出来 ,从精神上到达一种“忘忧”的理想状态 ,而且又能使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愿望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正如现代哲学家叔本华、尼采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只有依靠艺术 ,才能使人得到解脱 ,使欲望通过幻想、象征的形式获得满足。相对而言,精神的满足比精神的解脱更加重要,因为“解脱”有着逃离的意味,而“满足”则是追求的结果,艺术对人实施精神拯救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人的生存理想获得假想性的满足。因此尼采所说的“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应该主要从这个层面上得到阐释。
人的生存理想直接促成了艺术的审美发生,文学艺术的审美发生同样符合这一普遍规律。我国的古代文论中对这一规律多有论述,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感物吟志”说(《文心雕龙·明诗》)、东汉何休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公羊解诂》 )等,说的都是文学的产生与人的生存理想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过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中论及的社会经济的落后与文学艺术的繁荣之间的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就是源于创作主体改变生存状态的愿望,因为生存状况不如意,所以他们要借助文学艺术来表达对于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渴望。比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与中国上古神话,就是源于早期人类安定生存的原始理想因为他们无力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缺乏生存的安全感、稳定感 ,于是就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满足生存的愿望。譬如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话是源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诗性幻想,英雄神话是源于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发明创造类的神话则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存发展的朦胧追求。再如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的德国文学,当时德国的经济落后,文学却十分繁荣,其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穷则思变”,他们有着革命的愿望,但又缺乏投身革命实践的勇气,于是“唯一的出路就是把应该在实践中解决的革命任务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 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魏晋志人小说同样也源于创作主体的生存理想,它虽然在文体上仍呈现着历史“记实”的特征,但所“记”的目的已经与历史大相径庭了,历史是为“记实”而记实,志人小说则是为了弘扬魏晋名士的理想生存形态———“魏晋风流”而记录名士们的言行,这种记录有着树碑立传与推广传播的双重意图 ,也正是这种精神层面上的意图的渗透才使得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具备了审美属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文学艺术表达生存理想的意识渐趋清晰与强烈。文学中的“喜剧”与“正剧”自不必说,悲剧也不例外。悲剧的实质就是理想在与现实的冲突中未能实现,即鲁迅所说的“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既然是有价值的东西 ,就值得人类去维护和追求 ,一旦被毁灭了 ,人类就感到遗憾与惋惜 ,同时也愈加感到它的可贵。因此,悲剧不仅是理想的挽歌 ,也是理想的颂歌。比如《红楼梦》的产生 ,正是因为创作主体失去了他理
想中的“女儿国”,他才要为这个“女儿国”大唱挽歌与颂歌,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 ,这是一种典型的“失乐园”模式 ,对“乐园”的无限向往与追念正是曹雪芹创作的深层动机。现代人本哲学的兴盛使得现代文学对人的生存理想的关注更加突出,中国的现代作家就明确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他们渴望改善整个国民的生存状态 ,于是就有了鲁迅对人的理想的精神生存状态的呼唤、巴金对理想人性的呼唤以及老舍对理想的城市人生状态的呼唤。当代人的生存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感到不满,而不满的另一面必然是对理想的生存状态的渴望,于是, “人应该怎样活着” 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学的显性主题,表达人的生存理想也成为创作主体更加明确的一致性的创作动机。这一切都表明 ,人的生存理想永远是文学审美活动中的 “原动力”。
二、人的生存理想是形成文学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文学的审美特征是由其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它与人的生存理想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的生存理想既直接作用于文学的内容,也对文学的形式有着明显的影响。《礼记·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说的就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的情感、愿望对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文学也是如此。因为每一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所直接影响和作用的对象都只能是人,它首先影响了人的生存态度与生存理想,继而人的这些态度与理想又作用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使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胡适才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就文学的整体状况来说,由于不同时代人的生存理想的差异,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如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唐代文学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典型的乱世文学 ,当时的文人士子除了饱受战乱、饥馑、瘟疫之苦 ,还遭受着政治上的迫害 ,于是形成了“出世”、 “避世”的生存理想 ,这一理想有三个层面 :一是对世俗的
超越 ,二是对凡界的超越 ,三是对生死的超越。这种生存理想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所特有的超拔、脱俗、空灵、悲壮的审美特征。唐代文学则是典型的盛世文学 ,尤其是初唐、盛唐时期 ,文人士子普遍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们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 ,一方面也希望享受人生 ,希望自己能在奋斗与追求中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丰富多彩 ,这种生存理想反映到文学上来 ,便形成了唐代文学昂扬、浪漫、华丽的审美风貌。
就具体的文学文体来说 ,同样体现着人的生存理想对其审美特征的影响。以中国小说为例 ,具有原始小说性质的上古神话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 ,由于先民心智水平的低下 ,其生存理想是朦胧模糊的 ,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此 ,神话就有了奇幻之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 ,受士大夫阶层出世、避世理想的影响,从内容到品格都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唐代传奇小说受文人风流浪漫的生存理想的影响,因而呈现出一种华艳之美; 宋元话本小说表达的是平民的理想,反映的主要是平民化的生活内容,运用的是日常化的白话形式与戏剧化的表现手段,因而呈现出俚俗之美 ;明清小说则呈现出一种成熟、大气之美 ,因为明清两代完成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通 ,已经呈现出一种文化上的成熟 ,文人的视野更加开阔 ,其生存理想也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因此 ,明清小说无论是在审美内涵还是在审美形式上都表现出空前的成熟与大气。“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源于创作主体改良社会与民生的理想 ,因而表现出一种迥异于此前各代的严正之美。随着当代人生存理想的多元化以及对人的个体化生存状态的关怀 ,当代小说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以及较多地表现人的个体生存烦恼与追求的审美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 ,各个时代的某一具体时期文学的审美特征与这一时代的文学整体风貌往往存在不统一的现象 ,这是因为同一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也有着社会状况的差异 ,因而 ,人的生存理想与文学的审美特征也就呈现出微妙的特殊性。如 :同属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的审美风貌就别具一格 ,建安文学主要包括汉末建安时期与魏朝前期的文学 ,以诗歌为核心 ,那时的创作主体所面临的具体生存环境与后来的整体社会环境有区别 ,其生存理
想自然也不同 ,诗人们极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理想远大而宏阔 ,于是形成了建安诗歌的 “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 ;造怀指事 ,不求纤密之巧 ;驱辞逐貌 ,唯取昭晰之能” (明诗》 《文心雕龙·)的审美特征 ,亦即所谓的“建安风骨”。同时 ,各个时代的某一具体的文学文体 ,往往也表现出与时代整体文学风貌不尽统一的特征 ,比如宋代文学的整体审美风貌是 “俗” ,这是宋代审美文化实现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型的结果 ,但宋词却表现出典型的雅文学特征 ,这是因为宋词代表的仍然是贵族文化 ,其所代表的人的生存理想仍是贵族的理想 ,因而无论是 “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其审美特征都与以戏剧、话本小说为主体的俗文学有着一定的距离。
三、表达人的生存理想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终极性价值指向
表达人的生存理想既是文学产生的动因 ,也是文学最终的价值指向。无论文学价值论呈现出怎样的丰富多样性,其终极价值都只能是对人的生存的启发、引导与鼓舞。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讲,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并非为了自娱自乐 ,而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于人生的东西 ,只有当作品所显示的某种理想化的东西被读者认可并接受 ,创作活动才能显示出真正的价值。从接受主体的角度讲 ,读者之所以去欣赏作品 ,同样是为了从中获取有益于自身生存的东西,,只有当他们从文学中找到了与自身生存理想相吻合的东西 ,才能产生深层次的审美愉悦。我国历来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这一功能的实现就是建立在作者与读者生存理想的相通性这一基础之上的。假如作者与读者在生存理想上南辕北辙 ,读者就不可能接受作者的作品 ,作者的创作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 ,我们可以说 ,文学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人生理想的交流与共享的过程,文学作品的价值也就在这种交流与共享中得到了印证。
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层面 ,形式本身虽然也有审美价值 ,但从根本上说它仍是为内容服务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要使文学有积极的价值: ,光是才能是不够的 ;
只有内容才会给它的作品以真正价值。 ”在我国的文学审美价值论中也一直贯穿着内容价值中心论,作者与读者关心的核心问题都是作品的内容能给人什么 ,而对人生最具鼓舞和指导意义的就是人的生存理想。文学的四种基本样式相比而言 ,诗歌、散文可以直接抒情言志 ,其表达人生理想的价值取向显而易见 ;戏剧也有着直接抒情的色彩 ,因而在表达人生理想上也有着一定的直观性。也就是说 ,在诗歌、散文、戏剧当中 ,表达人生理想的这一价值指向主要是以 “显在”的形态存在的。小说艺术由于是以真实地 “再现”生活为主要特征 ,它的价值指向是通过人物和故事自然 “流露”出来的,因而 ,它在表达人生理想上有着某种“潜在”的特征 ,需要读者去细细解读。如魏晋志怪小说从表面上看毫无主体理想可言 ,但透过作品的表层 ,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潜藏着时人对俗世之外的神奇世界的向往 ,包括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长生的希冀以及对大千世界的神往等等。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世说新语》主要表现的是士大夫阶层高标不俗的人格追求 ,包括返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以 “才学”与“德操”为支撑的人生价值追求。唐代传奇中的爱情小说和豪侠小说都把价值指向了唐代文人最时髦的生存理想 ,前者表现了文人对 “才子佳人”式的理想爱情的向往 ,后者表现了文人对高蹈不羁的生命情调的追求。宋元话本小说讲的都是浅俗的故事 ,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平民百姓 “朴素实用”的生存理想 ,比如其爱情小说就与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其中已不见了才子佳人的浪漫风流,只有凡夫俗子实实在在的理想婚姻。
文学所表达的人生理想的具体内涵,往往是既有当时性特征,又有历时性特征 ,因为随着人类文化的积累与成熟 ,人的生存理想也呈现出 “累积性”特征 ,人类历来就有的某些生存理想与时代所促成的新的生存理想合而为一 ,才是文学所要表达的具有终极价值的东西。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又各有侧重 ,比如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属于累积型成书 ,因而其表达的人生理想主要表现出古今合一的特征 ,二者表达的都是对救世英雄的呼唤 ,尽管一种是正统的英雄 ,一种是草莽英雄 ,但他们都能“救世” ,都能按照自我的意志去选择生存方式 ,这无疑是人生最高生存价值的体现。这里满足的显然是
古今人类的英雄梦。而明代中叶以后的《西游记》虽然也属累积型成书 ,却与晚明的《金瓶梅》一样 ,在价值指向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中叶以后掀起了风靡社会的个性解放思潮 ,但同时人们又对人性的完善有所思考 ,晚明时这种思考更加深刻 ,因此,《西游记》既表达了对孙悟空式的个性解放的向往 ,也表达了对“佛法”约束下的完美人性的追求 ,而《金瓶梅》的价值则在于通过对欲望泛滥造成的人生悲剧的展示来呼唤适度的人欲 ,表达的也是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人的生存理想的具体内涵还与创作主体个人的生存境况有关。比如分别代表着清代长、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红楼梦》与《聊斋志异》 ,两书的作者都是落魄文人 ,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 ,对人生的体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因此 ,他们借作品表达的人生理想都是以“高洁”为主要内涵, 《红楼梦》主要表现为对纯净人生的向往,其中所展示的理想的生存环境、理想的人性以及理想的爱情与友情都是极度纯净的; 《聊斋志异》则主要表现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纯美的情感世界的诗性幻想。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人生理想主要是其志不俗而又不得其志的文人的生存理想, ,因而其价值取向更易被文人尤其是落魄文人所认可。
总之 ,人的生存理想以其具有历史具体性的丰富内涵伴随着文学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源泉、动力与引导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