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
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我校推行的向课堂要效率,向教学要质量。正是适合于新时代,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的好为教学目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动机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想学、愿学,勤于学。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记得上学期我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我要求在完成书本上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在课堂上小组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组相互帮忙,异组相互质疑,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 (20分钟探究实验结束后)
第一小组张磊同学说:通过我们小组的进一步探究,一致认为,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作实验。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这个实验与书本实验相仿,我们认为较好。
这一观点马上遇上了第二小组学生的质疑。
第二组王斐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
话未完全结束第一组的同学邢学伟马上站起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把变色后的现象与紫色石蕊颜色比较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但第三小组同学王宁代表第三组也发表了小组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第四组康佩同学补充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最后到PH<7。。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第四小组的深入拓展,班里的学生都争相发表自已的观点。
„„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整个实验探究更加完善,学生的理解和发散也进一步拓展了这一实验。
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我并没有直接定论,因为我发现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真正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我将为之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