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在当今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许多误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实施这一教育,其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不企求能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认可马克思主义,但至少可以通过三尺讲台影响自己的学生,而增强这种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就在于: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学生活化。
一、现实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在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发展者都在不断地结合着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根据各自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所处的时代特征,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从我们现代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最大的功绩在于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蓝图,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未来世界。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不仅体现了
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现行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基础,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通过生活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科学的理论,都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新理论,等等。在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则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现在我们党更是站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针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现实,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认为“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我国经济经过了快速增长,并伴随着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后,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可靠性就在于它是人们意识中的“活的存在”。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亘古不变的理论,那就禁锢了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死亡”。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时代内涵,才能真正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正如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杨春贵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关注人民的命运,人民才关注哲学的命运;哲学满足实践的需要,实践才赋予哲学以生命。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就是我们的方向。”(引自2009年12月22日杨春贵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成果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完成好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任务,就必须加强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建设学习型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其
核心观念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升竞争能力,以达到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目的。建设学习型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就是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会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达到与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髓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堂始终洋溢着鲜活的理论气息。一个能让学生和自己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然是能及时主动地更新理论知识的教师,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教师。如果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及时主动地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那么,他的课堂会是死气沉沉的,他的教学活动也是极其痛苦的。 2.准确把握时代变化发展的大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源泉,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是空洞的、并无太大
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势,关注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关注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关注身边发生的变化;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努力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者和发展者。只要仔细留意生活,关注时代变化发展的形势,并善于思考,我们就能时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夺目光辉。
学习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是既有长期实践经验,同时又真正思考问题,善于学习、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升华为理论,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是一个真正具有责任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工作能力的人。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
基于上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只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学生活化,才能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1.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素材
生活素材的运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它始终伴随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之中。当我们捡起一
片被别人扔下的纸屑的时候,当我们拧紧还在滴水的水龙头的时候,当我们多开窗户少开空调的时候,当我们热心参与班级或社区公益活动的时候,当我们在默默无闻地诚实劳动的时候,当我们在为灾区尽心尽力地奉献爱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再到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身边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这些都可以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素材。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在生活中留意这些素材,在教学中注意整理并注重运用好这些素材。如果没有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是简单、粗暴的理论说教,就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就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
2.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观念 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内在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许多思
想政治课教师还是割舍不下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中还在热衷于向学生完整地、系统地灌输这套体系,并罗列了大量的材料来试图印证这些理论的科学性、真实性。表面看来,这种教学颇具有生活化气息,因为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生活材料。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生活化,是一种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变种。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早就已经给学生下好了一个个的“套”(教材上的某一个结论或理论观点),无论是事实的列举也好,理论讲解也罢,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引诱”学生往教师早下好的“套”里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应必须彻底转变教学理念,立足于生活实际,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选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为学生能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3.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关键之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湖南省教育规划办确定的重点资助课题。创新教学模式是我们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教学生活化的客观需要,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和论证,初步形成了如下教学模式:
(1)确立生活主题。从现行教材本身的编写来看,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一个生活主题。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好一个师生、生生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的生活主题,并将这一生活主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生活主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教学生活化的“内核”,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中心”。
(2)探究生活问题。在围绕生活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时,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几个有探究价值的生活问题,以提问、设疑、辨误等方式分步设计排疑解惑的基本路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开展,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新的生活问题,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成的课堂资源,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或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解除生活疑惑。面对生活问题和疑惑,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排解生活中的疑惑,认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让学生能感受到理论之“真”,生活之“真”。“真”是“诚”的基础。教学生活化提倡的是真诚的教育,反对虚假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要分层次、多角度阐释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知识的本质内涵,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除生活的疑惑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掌握科学的理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4)设计生活范式。解除了生活疑惑后,学生就会在真理之光的指引下,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生活范式。这一范式既可以是着眼于现实的亲身实践,也可以是着眼于未来的美好蓝图。从范式设计的形式来看,既可以是合作式的,也可以是示范式的;既可以是交流式的,也可以是作业式的。 在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是合作的学习者,而不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而不是超尘脱俗的“苦行”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