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思想 把准目标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想
我们常说做事要有计划,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实现目标。关于孩子的培养也是一样的,很多父母都会考虑孩子将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下培养目标,并有意识地依据这个目标培养孩子。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老师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了全部,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
人,天生是喜欢学习的,天生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知欲,几个月大的孩子会睁大眼睛,到处看看这个新奇、陌生的世界?刚会走的孩子,兴奋的到处乱跑,摸摸这碰碰那,甚至把抓到手里的东西放在嘴里尝一尝,以此来认识、品味这个好玩的世界。
无意中浏览学生的微博,发现临近开学,孩子们的微博中无意识的透漏了一种现象:对开学,充满了恐惧与厌恶!为什么会这样呢?思路无意中又回到了暑假初读过的那本书《与孩子一起成长》。
带着疑问和好奇,我又重新走进了这本书中,书中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只有一句话:“你喜欢学习吗?”调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70%以上的孩子答“不喜欢”,仅有不到30%的学生答“还可以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学生由“好学”变得“厌学”了呢?是家长、是老师把孩子的学习与功利性相连了。让奖励、比别人强、将来的好生活等等功利性的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会将它看成是苦差事。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一种获取利益的方式。
事实上,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我们生命中的各种事情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书本上的学习、实际操作中的学习得来的。如果我们人为地为学习增添一些障碍或困难,让人体味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让人避而不及的痛苦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去除这些障碍与痛苦,那么孩子们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也就会享受到快乐学习所带来的成果了!
学习是对未知事物、未知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的过程是充满快乐的。在这种快乐的探索过程中,孩子的头脑和思维才会得到发展,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知识在书本里,智慧在头脑里。”知识是一种积累,绝大部分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翻阅资料获得的,而智慧确是建筑于知识并超越其上的主观想象与理性思维,它是灵活的,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创新,而满足于解决现有问题,只会使人原地踏步。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考的能力,是智慧的体现。2011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把思考能力作为数学课程目标写入了标准中。
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询问和请教他人等方式得到,但思维能力却无法通过这些途径得到。因此,在孩子教育中,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少一些功利性、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放在那些重复枯燥的语文字词,数学加减法等具体知识上,以免将孩子推上远离甚至厌恶学习的道路上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