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
【教学设想】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
战争好像离我们很远,可就在2017年4月5日叙利亚内战再次爆发难民潮再次涌现(图片一)为逃离无情战火,成千上万难民离开家乡,涌入欧洲寻求庇护,处境让人心疼(图片二)叙利亚难民撕破铁丝网逃难(图片三),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叙利亚内战中双亡,小孩每当想起父母就睡在自己父母的坟墓中间(图片四)。
战争摧毁家园、杀戮生命,是血腥的,是残酷的。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当战争来临,我们一起来看看海明威笔下《桥边的老人》何去何从。(板书:《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二、整体感知
师问:这是一篇小说,那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呢?
生答:人物、情节、环境
师问:我们从这篇小说的标题中可以看到哪些要素?
生答:桥边是环境、老人是人物。(展示小说格局PPT)
三、阅读文本,了解人物,归纳主旨。
(一)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文章。并用一个词来描述这座桥。
(1)学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2)老师总结:桥的这一边,战火纷飞,是故乡;桥的另一头是为躲避战争的避难所,老人留下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只要过了桥,至少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宁。可以说,一座桥,分隔了生和死,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奈何桥”。
(二)这座生死桥边,老人和我展开了对话,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咱们可以概括为为家乡、问动物、问家、问政治(PPT展示探究内容,明确任务,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探究一 问家乡知过去
师问:在谈到家乡时,哪些词语表现了老人的反应?请大家找出来
学生思考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师问;老人为什么“微笑”?
生答:想到了家乡。
教师明确:对!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幸福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过去在家乡生活的老人的老人是幸福温暖的。(板书:幸福温暖)
探究二 问动物知现在
师:曾经陪伴他的动物和他一起幸福的生活,而现在这些动物怎样呢?找出文中老人多次唠叨动物语言。
学生讨论勾画可以找到五至六处
“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师问:老人自身难保,为什么还在想着小动物?
师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可见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但战争残酷到不放过任何生命!战争逼迫老人离开家,战争逼迫老人离开动物。现在的老人是无奈,更是痛苦。(板书:无奈、痛苦)
探究三 问家知未来
师:不知道战争给这位七十六岁的老人带来怎样的命运,找出与命运相关的句子并推
断老人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
学生讨论明确1:“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那里已经看不见大
车了。”
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学生讨论明确2:“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未来可能是悲凉、死亡。
探究四 问政治知迷惘
师:“政治跟我不相干”、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这几个句子中老人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强调“不相干”“只是”。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政治和我不想干,招谁了惹谁了(冤)!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也说明了自己的迷惘。而这一切都是战争所带来的。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老人内心的迷惘正是作者海明威内心的真实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所谓“迷
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PPT展示)
战争让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付过伤。年少时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因膝盖被打破,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含义的海明威都带来了迷惘。足以见得战争的残酷。
(三)归纳主旨:
明确: 《桥边的老人》反映的是战争大主题,但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以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为背景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正是以小人物反映大主题。小说通过“我” 与老人之间的对话,深入地 刻画了老人的内心之痛,无情地谴责了战争,表达了热爱和平的愿望。
【拓展延伸】
1.那讲述小说 的“我”又是什么人呢?注意以下几句话。
明确:“我的任务是……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埃布罗挺进”可推测“我”也许是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叙述者我只能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对老人的过去、未来都是不可知的。这种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但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他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这种有限视角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所有被省略的东西,读者都会通过想象加以联接与弥补。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全知视角的叙事人相当于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
让学生判断古代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传统小说比较多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比较常见有限视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写作训练】
桥边的战争还在继续,大家下去以后可以尝试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补写下面片段:
• 他想到那两只可怜的小山羊,在炮火中无处藏身,不是葬身炮火,就是葬身人腹,心中涌起了无限悲苦。望着即将成为废墟的家园,他……
• 我的小山羊,它们可乖巧了,整天陪着我在山上转……
• 我真是憎恨这战争!我才不管是谁输谁赢呢,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仗,我只想过平平静静的日子……
【课后小结】
看着桥边的老人,我们应当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没有逃难,没有凌辱。每天还有家可回,还可以亲切地叫声爸妈。和平是人类永远的福祉,我们应该感谢和平,珍惜生命。在这样和平的日子里,争分夺秒,为生活增彩,为生命喝彩。
板书设计: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问家乡知过去
问动物知现在
问家知未来 谴责战争
问政治知迷惘
有限视角(我) 冰山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