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子》认识论思想研究

2021-08-22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l4卷第4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7月 Vol_14 No.4 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July 2012 《管子》认识论思想研究 林于良,周 莹 (江苏师汜a4-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子书。该书学说庞杂,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 诸多方面。也正是因为该书体系内容的庞杂,学界对其作者的争论至今仍未达成统一。所以,尽管当前《管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 成就,但《管子》研究相比其他古籍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特别是对《管子》具有独创性价值的哲学思想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 此,我们重点以《管子》为依据,从管仲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管子》认识论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认 识论思想的内容。 [关键词]:《管子》;认识论;'3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2)04-0060-03 恩格斯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展程度出发,去找寻“当年管仲”的认识论思想。 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 (一)直接理论来源:《易经》、《尚书》和《诗经》 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 《易经》、《尚书》和《诗经》已经孕育着中国传 段。” 1 这就极其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锻炼理论思 统哲学认识论的萌芽。《管子》认识论思想就是在 维能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必须将关注 批判吸收上述著作认识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起来 的目光转向传统哲学思想” 2j1 。我们学习研究传 的。比如,对于“天”的认识,《管子》之前的奴隶主 统的哲学思想必然回避不了对人类认识产生、发展 为维护特权统治,编造了“天命神权”的谎言。夏朝 演变的历史的考察,而认识论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哲 鼓吹“有夏服天命”(《尚书・诏诰》),商朝宣称“帝 学,它把认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但是,近代以来许 立子生商”(《诗经・商颂》)。西周末年,这种“天 多哲学家一直“批评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或缺 命神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开始怀疑天的权 少认识论”。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有认识论, 威,疾呼“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诗经・小雅》)。 而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对认识的结 从《管子》看来,其作者已经明确否定天的“至上性 构、认识途径和方法、认识的标准等问题进行理论上 和神性”,开始恢复“天”的本来面目,指出“天”是不 的探讨,只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方式,这种探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管子》的认识得益于对前 讨常常是伴随着“道德人生观”等问题一起出现的。 人著作思想的批判吸收。关于人类认识的规律, 因而,深入分析梳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管子》就同《易经》有着惊人的相似。管仲提出的 不仅有助于澄清上述争论,更有益于“建构更完整、 “察往知来”的重要观点就是在总结《易经》“数往者 更丰富的认识论体系”l3 J。现存中国古代文献中, 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认识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的著作首推《管子》。 (二)独特的个人素质 笔者以《管子》书为蓝本,择取管仲思想体系中的认 《管子》的作者管仲早年经历十分坎坷,经过 识论思想加以整理,试图理出一些头绪来。 商,当过兵,人过仕,家境十分贫困。仲吾虽是姬姓 一、《管子》认识论思想产生的原因 贵族的后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到管仲时其家庭早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流派的哲学家们 已失去了优越的地位。《史记・管晏列传》引管仲 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获取认识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的话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 因而他们关于认识的本质规律的解释也就不同。所 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以,要分析《管子》认识论思想产生的原因,必须从 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 管仲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 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由此可见,管仲经商之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林于良(1989一),男,江苏张家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周莹(1988一),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德育理论。 林于良,周莹:《管子》认识论思想研究 61 时是他一生最为穷困潦倒的时期。《说苑・复恩》 中记载,鲍叔牙去世时,管仲哭泣说:“吾尝与鲍叔 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欲 有所明也。”这恐怕是管仲一生都无法忘记的耻辱, 坎坷跌宕的人生,使管仲的智慧超乎常人,“磨炼了 他追求理想的意志……为他以后驰骋于齐国政治舞 台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 二、《管子》认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体和客体是构成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研 究认识论的出发点和中心环节。不弄清它们的规定 性,就不可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不可能深入研 究认识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诸要素的关系。《管子》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主体同客体的关 系,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一)认识的主体必须是采取“静因之道”的圣人 中国传统哲学家历来重视研究认识主体的资格 问题。在管仲看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称为认识 的主体,只有满足了几个重要的条件才可能成为认 识的主体。首先,认识主体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 养,即“修此”。在管仲看来,主体加强道德修养的 方法就是采取“静因之道”。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 程中,只有排除忧乐等各种欲利的干扰以保持内心 的平静,才可能“得道”。其次,认识的主体必然是 社会地位特别的具有高尚人格的圣人。《管子》认 为,只有圣人才能“得虚道”,才能取得认识主体的 地位。书中特别强调“虚”的作用,甚至明确指出 “虚者,万物之始也”(《心术上》)。这里作为万物 开端的“虚”其实就是指“无藏”,就是不存主观偏 见,不事先安排,一切顺应自然。它进一步指出: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智乎,智乎,投之海外 无自夺。求之者不及虚之者。夫圣人无求之也,故 能虚。”(《心术上》)也就是说,只有圣人才能不被利 欲、成见所羁绊,具有高尚的道德,因而能“得虚 道”。关于这一点老子也有类似的表述。老子认 为,只有“虚极静笃”的圣人,才能做到“不出户,知 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成为认识主体。 客体是主体的认识指向的对象。在管仲看来,客体 就是“所知”之“彼”。虽然当年管仲并未提出“客 体”的范畴,但他已经对“天道”、“气”、“水”等范畴 有了唯物主义的认识,并且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 “名实当”的命题。春秋时期,天道观是一个重大的 基本的哲学问题,“天”究竟是一个有主观意志的至 高无上的支配万物的最高主宰呢,还是一种客观的 自然存在呢?当时的哲学家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 争论。综观《管子》一书,“‘天’共出现824次” 5 J, “‘道’共出现503次”_6 J,从其中的论述来看,管仲 已初步认识到天的自然本性,否定了周朝的“以德 配天”的说法,恢复了认识客体的本来面貌。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表现出多方面的关系,其基本形式包括人与自 然客体的关系、人与社会客体的关系和人与精神客 体的关系。这三种主客体关系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 经开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一开始就能够自觉 地把握这三种主客体关系。在管仲所处的历史时 代,铁制工具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社会生产力发生 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深化,神权 思想开始动摇,一个自然的“天人”关系的帷幕被掀 开了一角。管仲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得出了“道 可知”和人能“遍知天下”的命题,显露出唯物主义 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倾向。 (二)认识的途径和方法:静因之道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 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呢?管仲认为, 只有采取“静因之道”才能实现。首先,只有保持内 心的“虚静”,才能有获得正确认识的可能。“虚”字 在《管子》中出现104次,主要的意思就是指要去除 内心的偏见,使心“无藏”,才能为正确的认识营造 居所,才能为获得正确认识提供可能。《管子・心 术上》说:“虚其欲,神将人舍;扫除不洁,神乃留 处。”既然只有保持“虚”才能为获得正确认识提供 可能,那么“心”怎样才能保持“虚”呢?《管子》指 出:“夫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也就是说,只有圣 人才能不被“好恶”所羁绊,才能去除智巧和成见, 因而能保持“虚心”,既而得道。其次,强调“修心静 音”,才能够得道。在“得道”的前提上,管仲限定了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舍弃忧乐、喜怒和欲利,保 持内心的平静状态。《管子・内业》说:“灵气在心, 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 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也就是说,心是灵气的 寓所,如果急躁妄动,心就会失去君位,只有保持内 心的宁静、体气顺畅,才能“得道”;就是说,当“心” 和“灵气”相遇时,“即可产生某种感应,这样灵气便 具有接受信息的功能” 』。最后,在“虚静”思想的 基础上,管子进一步指出“因”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 标准,即“以因为法”。管仲谈“因”的地方,书中有 117次之多。那么,管仲是如何解释“因”的呢? “因”,对于认识客体来讲,就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成 为一事物的原因,对于认识主体来讲,就是遵循一事 6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物成其为一事物的原因,即“因循事物自然之 理” 8 J,即管仲说的“因也者,无益无损也”,“故道贵 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心术上》)。在管 仲看来,“因”就是达到“无为”的方法,就是依顺。 因为没有人能够了解“道”的准则,“道”是无法言说 的,只可以依顺,这就是“因”。所以,管仲最后总结 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心术上》) 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因”简单讲来,就是摒除主 观的偏见,把“物”这一客观的东西作为效法的标 准,即“静因之道”。 (三)关于认识是否为真的标准:“名实"3-” 毛泽东指出:“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 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 如何而定。”关于认识的检验标准,管仲也有类似的思 想,但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提出了上述哲学命题。不仅 管子没有,马克思之前的所有其他哲学家都没有提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命题,但管仲在他的政治实践中 已经提出把“名实当”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管仲处在一个“名实相怨”的社会转型期,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名实当”的命题,用唯物主义的 方法解释主体如何反映客体的问题,解决当时思想界 关于“名”与“实”的争辩。《管子》指出:“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物固有形,形固有 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 务名,督言正名,故日‘圣人’。”(《心术上》)“名实当 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 生于智,智生于当。”(《九守》) 从引文可以看出,管仲科学地论述了“名”与 “实”的关系。他以为“名”从“实”中生,“名”必须 反映“实”。以实来命名,名和实相符合,才能够认 识客观事物。同时,“管子”指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 纯粹的主体反映客体超感情的过程,而是受到人的 情感欲利等价值意识影响的过程。人的价值意识会 对认识的准确性产生不同的影响。《管子・心术 上》说:“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 也。”所以,要使“名实相符”,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就 必须去除欲利等价值因素,保持内心的虚静。 三、《管子》认识论思想的地位和当代价值 《管子》的认识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 明确区分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并且强调了发 挥认识主体的作用,顺应“天则”,以获得对客观事 物的准确认识,从而奠定了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 义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首先,“察往知来”,从认 识既成事物到认识现在和未来。《管子》提出的“疑 今者察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的命题在中国哲学史 上具有积极意义。人类的认识总是要从事物是什么 开始,认识既成事物,认识事物的现实状态。从人类 认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来,任何文明的进步都离 不开对自己历史的考察。历史是现实的以往和过 去,现实是历史的直接实现,要想获得对现在和未来 的科学认识,离不开对历史的认识。其次,以辩证唯 物主义的本体论为前提,不断创新认识方法,深化认 识。“管子”的认识论思想散发着朴素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的馨香。在认识的方法和途径上,他强调 “静因之道”,摒除主观的偏见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 真实反映;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上,提出了 “名实当”的命题,指出“名”要和“实”相符合,进而 将人类的认识推向了新的进步,深化了认识。人类 的认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的过 程,只有不断总结并通过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论,作 为认识的方法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道 路上少走弯路。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总结 人类认识的历史,探讨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认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对《管子》认识论思想的 学习、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改变世界,把人类的认识不断 推向前进。《管子》认识论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哲 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仍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让 《管子》认识论思想在“现代化背景下登台表演并彰 显其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L2 Jl ,显得尤为必要。实 践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真理的认识也永 远不会终结。 [参考文献] [1]姜国柱.中国认识论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 [2]梅良勇.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出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路径[J].宁 夏社会科学,2010(1). [3]刘文英.认识的分梳与认识论的类型——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 的新透视[J].哲学研究,2003(1):26. [4]战化军.管仲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2001:25. [5]郭文芬.人与天调——《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J].内蒙古农业 大学学报,2008(4):297. [6]池万兴.管子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7]梅良勇.中国古代哲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00. [8]栗冬生.略论《管予》认识论的主客体思想[J].长白学刊,1994 (2):13. [责任编辑董清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