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合作经验》

2020-08-01 来源:榕意旅游网
精品文章

《校企合作经验》

学习南方经验开创实习就业新局面 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胡云平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这次南方学习和考察,并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发展的趋势与学生实习就业的优势,坚定了我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创了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的发展。

一、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意义

“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xx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屋建瓴,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

精品文章

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根据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与分析,结合我市发展的实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职业学校办学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的去处是工厂、企业。职业学校与企业是社会中关系平等的两个单位,职业学校要实现就业的办学方向,就得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双元式”、“专业委员会指导式”、“产、教、研”等方式的开展,促成了职业学校教育的学以致用、促进了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情况

我校紧跟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成立了招生就业办公室,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通过规范学生实习就业程序,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1、创新模式,开拓校企合作新途径

根据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的需求,我校与县幼儿园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并且在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园内建立了较高标准、固

精品文章

定的幼儿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信宜通公司、利达公司的合作为学校电子电器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基地,xx年,学校领导经多次考察与调研,与美的公司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我校开设了“美的班”,采取“1+1+1”的培养模式;xx年,学校与上海英业达集团举行了盛大的协议签定、授权与挂牌仪式,英业达集团委托学校为上海英业达集团人才培育基地,开办英业达人才培育班(电子电器专业);学校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创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此红色部分需要学校进行修改,尤其是划线部分)

2、开展工学结合,保障学生的就业实习

为进一步落实和做好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就业实习的工作程序,即:搜集招工信息—筛选招工企业—班子集体确定后选企业—征求学生意见—考察相关企业—召开家长会议—护送学生上岗—专人跟踪服务;近几年,学校分别与青岛海尔集团、山东恒星基电子厂、常熟达富公司、上海英业达集团、苏州和硕集团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协议,共有700余名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在校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培养人才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等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

3、全程服务,促进实习就业工作的发展

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这对企

精品文章

业的良好发展和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服务好学生实习就业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我校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企业不稳定的因素,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

一是每批学生离校实习、就业之前,我校都要召开学生专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求学生在岗位上要有四种精神,即:学习精神、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

二是在安置企业的选择上,我们把“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社会保障全、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做为首选,保证让学生有一个可靠的、安全的、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我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及指导,对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压力进行疏导。

四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我校在学生实习单位设立了办事处,有一名中层领导坐阵负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问题,同学们的信任,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理由。

五是我们懂得学生的事情没有小事,小事的背后就是大事,家长把学生交给我们,我们感觉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让家长放心。

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中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加之我校全体同志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落实,使得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做到了实习岗位好、就业率高,且稳定性强,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三、学校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思路

中职学生实习就业是一项既重要又面临诸多困难的工作,我校在

精品文章

摸索中发展,在发展中走向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54321工程”,即提升“5”个“共同”——在过去已有的校企共建基础上,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合作内涵,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推进“4”项合作——明确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实行“3”层对接——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建好“2”种“课堂”——学校建到企业中,企业建在学校里;最终实现“1”个目标——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要紧紧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一主线,持续深入地展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抓好五个方面的共同合作作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行三层对接,建立两种“课堂”等举措,真正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共赢,最终达到彰显中职特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市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胡云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在此模式下努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精品文章

一、做法与不足:

学校在合作条件成熟、合作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将电子电器专业、幼儿教育专业、分别与利达洗煤设备公司、多智管模公司、三佳新材料(有机硅)公司等企业实行合作办学。合作企业提供实训设备、部分专业教师(如西平县幼儿园)把专业幼儿教师派往学校,给学生讲授幼儿教学的实践经历)、学生实习岗位,并接受优秀毕业生就业。与此同时,所有专业学生都实行了工学结合,改革以往“2+1”培养模式(2年的文化专业知识学习+1年的专业顶岗实习)为“1+0.5+0.5+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1年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到实习基地进行半年的实践操作,再回到学校学习半年的专业知识,再到企业进行1年的专业顶岗实习。

办学模式的改变势必会带来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增加了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那么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也就应运而生。我们主要的评价方法是:记录平时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阶段(单元)考试,注重发展性评价;改变考试方式,注重能力性评价;拓展评价主体,实行多元性评价。

尽管我们在努力去实践,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够,一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缺乏能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方面的人才,使得校企合作中存在许多困难。

2、当前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职前教育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

精品文章

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尽管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参照国家标准和地方需要,完全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学校也尽量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的要求,还有一些专业课学习的内容,理论性太强,难度大,学生学习存在困难,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存在距离,对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难以掌握。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尽管注重了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但由于受到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的影响,还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近几年,通过工学结合加大了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但没有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学校评价时随意性大,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单一。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虽然对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但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是脱离企业实际,也不曾跟随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指导,在评价学生学业时,不能给学生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教师自身职业素质与能力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影响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发展,必须建立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评价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思考与对策:

1、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精品文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以利于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加强。为此,学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寻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与多元评价体系 成立有行业、企业成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组,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评价标准,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企业需要。通过工学结合,在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熟悉熟练岗位项目与标准,并由企业有关人员予以考核。学校在制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也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到充分落实。

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的考核标准、评价体系,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对学生的评价是要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评价。

精品文章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效果分析等方面的改革,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实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自我评价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平时学习记录和考试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要综合学校成绩、企业实践、职业资格鉴定、参加技能大赛等,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3、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 许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育人理念、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竞争、激励、监督、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引导教师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理念,鼓励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加技能大赛、定期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课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专业对所授基础课的要求,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渗透;聘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实训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优化学校教师队伍。鼓励文化课教师编写实用基础课教材,鼓励专业课教师编写工学一体化实训教材,形成以实践技能培养培训为主的实用性课程。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几点建议:

1、职业教育的教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一个复杂过程,仅仅靠一个学校很难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生评价标准与体系,建议由市局组织有关人员统一制定。

精品文章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建议采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进行管理与考核。

第二篇:校企合作经验总结西华二职专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为了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实践能力,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经过校委员会决议通过,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要求,在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办的联合组织下,我校派出了电子专业、机电专业、服装专业、计算机专业6个班级近300名学生于xx年3月到6月之间分别到深圳富士康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凯胜服饰有限公司、伟易达电子有限公司、三星机电等多家公司进行了近3到4个月的带薪顶岗实习工作,这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在各个专业大规模的开展是我校的一次新的探索,同样也是一个新的创举,现将实习情况及效果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目的需要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同学们在生产实际中学到了有关生产产品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的操作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

精品文章

向工人师傅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组织观念。通过生产实习,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二、校企合作达成任务

1、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基本概况、企业组织、生产、管理过程; 2、较深入地了解企业产品生产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岗位要求、专业技能等相关知识;

3、较详细地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和运作过程。

4、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既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又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5、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就业适岗能力。 三、校企合作基本规范

1、学生在实习企业实习过程中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劳动纪律,没有无故请假和擅离岗位。

2、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避免了工作责任事故和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学生在实习期间努力工作,积极完成实习单位指定的工作任务,虚心学习,主动、诚恳地向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求教,刻苦钻研。

四、校企合作经验收获

精品文章

1、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学生经历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深化了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很好的进行职业规划。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端正了学习态度;对工作中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工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工作中要坚持,要有耐心和细心。

(2)在知识结构方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各门专业课的知识,从简单的识记层面过渡到分析、应用阶段。

(3)在工作能力方面。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能力,不仅实践技能迅速提升,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

2、师资建设进一步深入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勇于创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行工学结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和走访企业时,深入一线,与企事业单位的业务能手沟通了信息,了解了本专业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了专业知识信息,了解了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充实和优化教育资源,改

精品文章

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践条件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条件,增强了人才培养竞争力。

五、实习展望

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将比其他模式下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工学结合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避免了机械材料的浪费,更节约了学校设备经费的投入。学生的实践内容又与现代化生产直接接轨,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务处xx年8月6日

第三篇:校企合作经验总结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一、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1.我校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洽谈产学合作事宜,双方就学生实习就业、定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达成了联合举办订单式合作协议,参加由双方共同进行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就业,目前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一线的管理者。

2.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对我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准备,另一方面与企业负责人协商新教材的改革和编制。企业负责人对毕业生质量和教材编制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表示对新教材的编制工作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精品文章

3.通过与单位合作,邀请以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聘请这些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形成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建设小组,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

4.与进行相关合作,并着手开始相关方面的合作研究。 5.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 6.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加强合作的紧密度。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了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依托他们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为学生的实习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职业技能水平,有效地缩短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每年学生都到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保全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围绕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规格所需能力要求,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专家充分参与构

精品文章

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安排实验、实习内容和制定教学要求。按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零距离的思路,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体,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即“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多次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

2.进一步规范和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

2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压缩理论学时,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相对稳定并适当增加。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50%,通过强化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机器的结构和机器的传动,增加学生对设备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下厂实习的次数,增加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基本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的能力受到了社会、企业的好评。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的沟通,增设了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实现了培养计划与职业资格标准逐步衔接。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精品文章

学生毕业时,均获得了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保证实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及效果。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其利用率,认真做好各项实验的开出记录,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工作日记、值班情况。每年都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中各项实验和实训课程的开出,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带学生去企业,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检验学习成果。

35.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生产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开展科技咨询,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担任了企业技术顾问,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较弱,针对我校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我们着力服务中小企业,多名教师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承担横向科技项目。

经常有已毕业的学生就本单位的技术难题向我们咨询解决办法,我校教师都会尽力提供技术支持,部分教师等厂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精品文章

我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多次为该企业举办培训班,在学员不脱产的情况下,教师去企业上课,为其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员;同时企业也分批选送人员来校跟班上课,目前这些人已成为企业各部门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适应了纺织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企业横向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更加充分地了解了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实习等方面,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企业生产案例,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等教学法得以使用,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篇:组建校企合作经验交流组建校企集团 搭建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平台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

为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劳动保障部的要求,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我们学院与山东省26家骨干建材企业共同组建了山东省建材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组建校企集团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回顾总结学院的发展经验,我们认识到,技工院校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目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要实现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精品文章

关键在于要继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实现办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所谓更深层次就是要把企业需求作为学院的追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就提供什么样的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引入学校,把学校融入企业,真正做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形成有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如何尽快地向这一方向迈进,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确定把建立校企集团作为第一步。它的意义在于:第一,强化校企双方的共同体意识,增强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第二,搭建一个深入合作的平台,满足校企合作的愿望和要求;第三,在校企合作方面先行一步,占得先机。

建材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有180多万职工,产值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高技能人才相对缺乏,高级工仅占1.92%,技师占1.38%。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愿望迫切。我们学院作为全省唯一培养建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与建材行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深化学院的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从组建建材行业校企集团做起。通过3个多月的努力,由山东省劳动保障厅和省建材行业办公室发起,山东工程技师学院承办,全省包括山水、泰玻、鲁宏、晶华等在内的26家骨干建材企业共同组成的山东省建材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于xx年11月正式成立。

二、依靠政府推动,精心组织运作

在组建职业教育培训集团过程中,学院积极争取政府、行业的指导支持。省劳动保障厅和建材办把集团定位为建材行业的职业培训集

精品文章

团,以两家名义给各大企业下发文件,就成立集团征求意见,增强集团的号召力。劳动保障厅和建材办领导同志对集团组建工作亲自进行具体指导。在省劳动保障厅和建材办指导和推动下,集团形成了一整套校企有效结合的运作机制。

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由省劳动保障厅、省建材办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常务理事,同时还吸收了部分行业中介机构参加。秘书处设在山东省工程技师学院,负责日常工作。职教培训集团在省劳动保障厅、省建材办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宗旨是服务全省建材工业,目标是充分发挥学院、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加强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进学校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集团制定了章程,规定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成员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包括职工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等全方位服务,优先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优先接受成员企业派遣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校任教;优先向成员企业派遣实习生。作为成员企业,优先获得学院提供的优秀毕业生;优先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企业在职培训和技能鉴定;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可以通过参股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逐步实现部分专业合作共建。同时章程还明确了集团的工作方式,定期召开理事会,成立教学研究小组,组织师资交流培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等,确保其正常运转。

精品文章

三、完善配套措施,努力抓好落实

建立校企集团,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要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需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为此学院制定了专门文件,规定了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和措施。一是与集团成员企业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培训。对长期合作的企业,学院设立单独教室,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即可感受到企业氛围,向师生宣传企业文化。二是在大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尤其是高级工和技师培养,都必须安排时间在企业实训。三是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培训鉴定服务,特别是技师和高级工培训。学院全面承担了集团的“金蓝领”培训任务,特聘“省首席技师”领衔授课。培训在学院进行,也可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四是进行技能和学历“双证”培训。学院在承担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同时,开办成人专科学历班,企业职工可以通过在职学习取得“双证”,即高级工或技师证书加成人专科学历证书。五是根据企业需要,实施“培训套餐”。学院采用脱产、半脱产、双休日班、夜校等形式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时间短中长结合,培训地点学院企业皆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专家授课。为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学院软、硬件建设方面进一步改善。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实训条件。近期将再投入600多万元,进一步强化工业分析、汽车、数控和电气技术中心建设。二是开展首席技师教技能活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特聘请全省首批享受政府津贴的十大首席技师担任学院实训指导专家,定期到学院进行实习指导和示范教学;分期分批

精品文章

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随时了解企业的生产需求。通过这项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一体化教师培养。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按照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不同群体,进一步修订教材,改建实习教室,培养专业和实训一体化教师,做到教师、教材、教室一体化,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校企集团建立,为学院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院上下依托企业办学、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普遍增强,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集团企业与学院合作和往来明显增加。最近学院已会同建材行业学会制定了企业在职培训的方案,近期即可实施。计划全年为企业开展在职培训1500人左右,其中技师培训200人。并已有4家企业与学院共同研究开办冠名班的教学培训计划。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〇一二基地高级技工学校

〇一二基地高级技工学校原为航空工业部部属学校,现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学校作为行业、企业办学,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培养合格技术工人为办学宗旨,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既为行业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xx年经中航二集团推荐,被劳动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精品文章

一、立足企业需求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企业技能人才队伍新老替代速度加快,行业企业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支撑的情况下,学校为航空系统在职技术工人开办了学制性的高级机加专业技工班,开始了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近几年,随着航空工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学校进一步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截止目前,学校已为航空工业系统2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所,开办包括机械加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机械检查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专业的高级技工和技师培训累计xx余人次。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企业的需求为核心,确定教学内容和培训方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针对航空工业技术密集型特点,结合航空企业技术利用、新产品生产设置;学员的毕业设计结合企业生产产品选题;教师由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学员考核鉴定以企业评审专家为主。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是对于学制不脱产函授高级技工班,在校集中理论学习或派教师到企业授课,技能训练按教学计划安排课题,在企业完成;二是配合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单项业余短训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工人岗位技能调整,解决了生产和学习冲突的矛盾;三是针对企业生产实际要求,安排企业选聘的高级技工班学生在毕业前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如配合中航二集团511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利用假期开办了五期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每期脱产学习15天,培训内容围绕新知

精品文章

识、新技能进行,采取讲授、研讨、操作技术交流、到企业参观学习的培训形式,共培训了186名高技能人才,为511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完成做出了贡献。这一结合企业实际、考虑企业需求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欢迎。

学校在中航二集团和陕西省劳动保障厅指导下,充分利用优良的教学资源,全面服务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开展企业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同时,学校还承担了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站机电专业技师、高级技师技能鉴定工作。xx年学院先后承办了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届数控技能大赛和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学校直接参与组织、命题、裁判、阅卷评分,既锻炼了队伍,同时也了解了企业职工技能水平状况和企业对技能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起到了引导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方向的作用。

二、完善培养条件,保证培养质量

在校企结合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中,我们着力提高培养质量,结合培训对象特点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并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是提供高水平实习和理论教学师资。我们安排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聘请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工艺技术人员进行授课,避免教学纯理论化,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需求紧密结合。如我们为中航二集团开办的“先进制造技术”培训班,在《刀具及其材料和发展》讲授中,聘请的是相关企业刀具设计工艺师授课,同时在企业生产现场解答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精品文章

二是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硬件条件。高技能人才培训主要是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和应用。围绕“四新”要求,我校利用全套多媒体系统进行电化教学,在计算机房进行仿真加工练习,在不同系统的生产型数控机床上进行实际训练,同时到企业新设备制造、新材料应用和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学习,开拓学员的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技能素质。

三是针对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加强教材建设。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针对不同的培训形式,提供与技术工种配套的教材和讲义。对常规学制性脱产和函授培训,以统编教材为主,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校本教材为辅;对短期脱产培训和专项培训以校本教材加讲义相结合的形式,主要解决培训对象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我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校企合作、企校合作、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支持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联合培养的学员绝大部分已成为企业各工种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有多人在全国和行业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部分学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87届高级技工班王崇年回厂后一年即被评为高级技师,xx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学员任建华以其精湛的超细深孔加工绝技被称为“任一钻”,所在班组被中航二集团命名为“任建华班组”,xx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扩大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促

精品文章

进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多点培养平台,扩大培养规模。一是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力度的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多技能、快速应用方向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发展,进一步结合企业生产现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从xx年起,每年为中航二集团开办三期专项短训班,为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开办长效性业余培训班,使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速度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设备、场地资源同企业生产技术资源相结合的优势,建立校企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功能,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保证培训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三是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今后学校结合行业工种特点和岗位技能要求,将进一步扩大选派优秀毕业生先期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考察的实践力度,尤其是飞机铆装、钣金技术、数控技术、热表处理等工种,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四是扩展培养专业范围,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解决小工种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如:机械检查工、飞机铆装钳工、热处理工、电镀工),使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第五篇: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普工的培训基地何错之有。现在的社会很流行校企合作,尤其是在中专技校。有一期的打卡总结这么点

精品文章

评它:中专技校简直成为了普工的培训基地。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我赞同,并且我还很支持这样的行为。甚至我希望国家可以出台这样一个政策:所有大、中专以及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当年一律由其所在的院校为其安排实习单位,职位统一为普工(即一线员工,也可以是服务类等,以下统称普工),实习期一年(即毕业当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实习期间企业应按照正常的普工工资进行发放,不得无故克扣等等。为什么这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角度。普工的资源过度贫瘠。作为hr人员,我们每天都要为公司招收大量的普工,打广告、发传单,甚至高温30几度了还要出去摆地摊等等,可是最后结果呢。往往新的员工还没招收进来,旧的员工就已经去了一大半,你说你烦不烦恼。普工又不同办公室职员,那里走了一个人你招招手就有了。普工走了一个人你就是手都摇断了也未必会有一个。如果这一政策可实现,它带来的好处也是多多的。首先,学生的资源是充足的,固定每年一换,工作不愁没人做。其次,学生的大体素质比较高,管理起来比较方便。第三,减少人力资源开支费用等等。

二、学生角度。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自傲,做一个工作开始没干两天就嫌这嫌那辞职了。一年换十几个工作简直是家常便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迎暗香扑鼻来”。就应该用这样的制度来挫挫学生们的锐气,给他们定定性。当然这样做起初学生们肯定会反感,但时间久了也就水到渠成了。等这一年实习期过了,企业就可以考虑提拔一些愿意留下来的同学,去做他们应有的职位。这样办公室职位

精品文章

有的补,普工又有人做,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愿意留下来的,或是为继承家业或是要出去创业的,通过这一年的实习,多多少少都能积累到一些经验,比教学来的更加直接吧。

三、社会角度。这一制度大体上偏向于企业一方,与《劳动法》的行径或许相差很多。但是它带来的利益却是无限大的。最大的利益便是增加社会的就业率,减小社会压力。即使第二年,实习期结束了。预计也会比现在这样的状况要好的好多。说不定gdp还能因此提高呢。我曾经所在的那家企业,普工80%都是90后,初中高中毕业的居多,相信大部分企业都是这样的。这部分人群波动都很大,不甘愿做一名小小的一线工人,每天总是异想天开,可是还总是流连于各家企业的一线中。如果注入了这批大学生,或许就能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