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学类新生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21-06-16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学类新生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荣萍 罗文杰 刘子凡 杨福孙 颜速亮 王朝弼 左裕 陈萍 来源:《热带农业工程》2016年第04期

摘 要 针对当前农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能加强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培养的有效措施,实施后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对该实践教学改革体系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系列改进建议。本文对农学类新生的兴趣培养和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学类新生 ;专业认知 ;兴趣培养 ;实践教学 ;多元互补 中图分类号 C4

Abstract In ligh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major,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interest cultivation for freshmen major in agriculture.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ere advised.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freshmen major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 freshman in agricultur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interest culti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ultiple complementary

农学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1-2]。新生及时有效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兴趣或专业意识。传统的实践教学滞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新生只有早认识、早探索专业生产现状和需求,才能变被动学习、简单验证、敷衍马虎等为积极探索、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才能早立志、积极主动学习、合作、思考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1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农科类专业课均在大学第5、6学期进行,前4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很少走进农田(表1),学生真正走进农田、接触农业生产或科研锻炼均在第5学期及之后。长江大学农学院将农科类专业第一阶段的实习调整至第4学期暑假进行[3],但仍不能实现对新生(大一、大二学生)及时的专业引导,因而表现出一系列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新入校的学生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环节存在一定距离,因而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专业意识的培养难度较大,学生对专业理解的偏离问题突出,进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明显制约,存在调转专业现象突出、专业课到课率较低、搪塞专业实习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简单、重复,不能及时跟踪迅猛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更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际不能有效结合起来,造成在校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中又没有学到。

(3)学生毕业实习(论文)质量不高,缺乏新意,明显存在重视不够,应付走过场,在毕业实习期间经常是忙于找工作。选择就业单位时,重福利、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轻社会需求。

(4)毕业生毕业后在吃苦耐劳、耐寂寞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方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等。

2 国内外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各农业高校的农学专业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以学生暑期进千村入万户、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年级调查走访、二年级进田体验、三年级科研与生产实习、四年级综合研究实习4单元10模块4年持续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5];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提出扩充作物种类、增加高科技生产技术、育种技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合理安排实践内容,改革实习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改革[6];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提出包括基础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和创新实践等3个板块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7];西南大学确立了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调整开课时间与授课方式等[8]。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新生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效果最好。

美国的农业院校则立足于学生和所在州发展的需要来发展教学与科研;德国的农业教育亦通过学校和企业对接,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应用等。 3 海南大学农学专业多元实践教学体系简介

海南大学农学专业是培养热带农业学子的珍贵宝地。笔者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10年来教学经验,在原实践教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体框架,补充专业教师带领新生进田地、观科研、识形态,提早开展校内田间和设施农事锻炼、校外社会生产实践、农业资源与产业规划调查,适当开展创业实践等,提前开展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多元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该多元互补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于海南大学农学新生(2014级农学1班)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的影响。

4 海南大学农学新生实践教学改革及其实施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大学2014农学1班50名新生,除进行已制定的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植物学实验实习等传统实践大纲外,特别加强了以下课外实践锻炼。 (1)参加农学专业协会

海南大学农学协会,成立于2000年,迄今为止已有15年的历史,2006年曾荣获了“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该社团在培养一批批学生的专业兴趣、科学研究、提高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影响力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全班有50 %的人参加了该社团。如农学协会的现任会长邹幸江同学,在参加协会期间,大大培养了其对农业的兴趣,尤其是对拇指西瓜和自然农业,连续开展了几个小型栽培试验,得到了正负情感信息显著影响作物生长的惊人的发现,更严谨可靠的研究有待深入(图1)。 (2)参加省级和校级科技兴趣比赛

2015年6月大一第二学期,张家豪同学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了校级三等奖。董子凡、黄浩、李锐等同学积极参加校院举行的答辩赛和知识竞赛等。卞新宇、曾玉健、曾均炫等同学在大一暑假期间参加海南大学共青团“三下乡”活动,调研“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均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 (3)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

大一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空白,但仍有不少同学对专业有独到的新奇和见解,如邹幸江对拇指西瓜的热爱、刘小芳的阳台蔬菜设想、张家豪的互联网农业想法等等。因此,鼓励他们参与项目申请或尝试,可大大增强他们对专业的热情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刘小芳同学开展了“番薯景观栽培试验”,获得了景观番薯的相关栽培技术和科研的初步了解和体验(图2)。 (4)进行大一暑假的社会生产实践

在有条不紊地部署安排下,全班同学实现了暑期社会实践率100 %,人均实践时长2周以上。通过亲身的实践锻炼,所有同学受益匪浅,充分肯定实习收获颇大,84 %同学认为此次实习的必要性很大,同时认识到实习单位的性质、规模、领导、制度以及指导老师等都是实习单位的影响因素,对实习收获影响较大。

通过实践锻炼,同学们既希望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同时希望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均认为遵守工作纪律和及时与校内外的指导老师互动是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认为自己不仅要虚心学习,还要做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初步认识到了工作中宽容、积极主动、和谐共处、吃苦耐劳、及学好管理等的重要性。其中,16 %同学对实习任务的完成很有信心,16 %的同学定位自己是纯学生身份,51 %、37 %和14 %的同学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交际和安全方面有顾虑,说明这些方面均值得加强指导。

5 农学新生多元实践教学改革的展望和改进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是成长、成才、成人的黄金时段,大一的专业实践锻炼的效果尤其影响整个大学黄金时光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大学新生实践的改革和实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充分利用好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开启假期农业种植、养殖生产概况的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为农业服务的目标或理想。 开展好动员大会和制定导师制等相关督促制度,保证每位新生大一或大二期间参与1项专业活动。如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科研院所的实产科研项目、专业协会等,带领新生走进农田,拥有大小不等的实践基地,参与作物的种收及田间管理,初步认识和体验专业科研或专业生产。建议将大三的《作物田间技术实验》移至大二学年进行。

充分利用好大一暑假,提高暑假社会实践锻炼的质量和效果。只有真正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才可收获对专业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发现自己做人和做事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王 悦,张海清,陈光辉,等. 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5(7):177-178.

[2] 陈文艺. 基于实践育人视界的农科人才培养规格与途径[J]. 广东农业科学,2014(3):224-227.

[3] 王文凯,姚安庆.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5-59.

[4] 海江波,冯 炜,廖允成. 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5] 廖永成,韩 娟,海江波.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3(18):51-52.

[6] 潘圣刚,田 华,肖立中,等.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154-155,160.

[7]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8] 赵 勇,张 建,王季春,等.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9(11):234-23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